小议区域认知的过程
2019-09-10张春艳
张春艳
【摘 要】地理核心素养就是一种地理内在的潜质,可以通过知识的理解,方法的实施来显现。核心素养是综合要求,核心素养几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整体。核心素养的培养要贯穿教学的始终,不是单个知识的讲解能培养,但必须从单个知识讲起。下面我就以高三区域地理复习即地理核心素养之区域认知为例,谈谈区域认知的过程。
【关键词】区域认知 核心素养 区域地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24.076
2018年1月16日上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颁布《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此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
现在的高考方向主要从微观、动态、过程性考察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的认识和对地理原理的应用;考察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分析情景,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具备地理的核心素养。地理核心素养就是一种地理内在的潜质,可以通过知识的理解,方法的实施来显现。核心素养是综合要求,核心素养几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整体。核心素养的培养要贯穿教学的始终,不是单个知识的讲解就能培养,但必须从单个知识讲起。下面我就以高三区域地理复习即地理核心素养之区域认知为例,谈谈区域认知的过程。
区域认知是地理学基本的认知方法,指人们具备的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特点、问题进行分析、解释、预测的方法和能力。学生掌握区域认知方法,就能够形成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现象的意识与习惯,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等方式,来认识区域特征和区域人地关系问题,形成因地制宜进行区域开发的观念。
一、区域认知的起点——区域位置
高考地理11个选择题,2个综合题,2个选做题——旅游地理和环境保护,高考试题的考察都是放在具体的区域里面进行考察。要学习对地理有用的地理,学以致用都是放在具体的区域、具体的情景进行考察和应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区域的位置是理解本地、区域、国家和全球的相互依存关系的前提。区域位置常常是地理推理的逻辑起点。在高三的地理复习中,区域定位就显得尤为重要。
区域定位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经纬网定位、区域轮廓定位、特殊地理事物定位等等。学生通过高中前两年的学习,对世界海陆分布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在高三的地理复习中,我会每一周布置一个区域,跟学生一起通过经纬网和特殊地理事物一起来进行区域定位,让学生以一周一图的形式下去熟悉,主要通过绘图,反复练习巩固熟悉。例如在讲西亚的区域定位时,让学生通过2(200N),3(300N),4(400N)和3(300E),4(400E),5(500E),6(600E)熟记西亚的经纬网,再通过特殊地理事物里海(400N,500E)和苏伊士运河(320N,320E)强化区域精确位置。完成过的区域定位在上课或者讲题过程中,遇到习题请同学回答,检验一周一图完成的情况,巩固区域定位。一个熟悉的区域是我们正确解题的良好开头。
学生记住了区域定位并不代表学生就理解了区域的位置。区域定位落实在高考的考点中就是描述、分析与评价地理位置(区位)。在高三区域地理复习中教会学生怎样理解区域的位置,认识区域位置从不同的尺度进行认识,要结合具体的案例找准分析的尺度:小比例尺的地图从大的半球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着手进行分析,而大比例的地图不仅考虑大位置,还要从小处着手,必须和一些可观察的到的地表特征,诸如一列山脉、一行海岸、一条河流或一座城镇来对照分析。总结区域位置的描述——半球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位置(行政区位置)、图中其他事物等,但要注意大小尺度之分和看分答点。
二、区域认知的过程——区域特征分析,强调综合思维
把区域位置作为逻辑起点进行推理,抓住区域认知的基本线索:纬度位置——所处的热量带——自然环境特征、影响自然环境结构向不同的方向演化、呈现怎样的地带性规律;海陆位置、所处地形位置等——表现出怎样的区域差异、产生何种非地帶性现象与特征。区域特征分析就是综合思维的一个结果。学生运用综合思维方法,就能够从多个维度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认识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其发生、发展和演化的过程,从而较全面地观察、分析和认识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并且能够辩证地看待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在区域特征的讲解中,首先以一个区域为例分析下面这个框架思维,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形成区域整体性思维特点——将区域作为统一整体,综合研究其组成要素及其空间结构和演变过程。
三、区域认知的过程——区域发展,贯穿始终的人地协调观念
地理学研究的目标:不仅在于解释过去,更重要的在于服务现在、预测未来。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过程,即人地关系发展变化的过程。在区域发展的过程中,首先人类要利用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发展经济,而人类的不同发展方式、强度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后果是不一样的,不同的历史阶段,人类活动的方式也是有差别的。人类的产业活动发生变化,也就是人地关系发生变化的过程。人地协调是人地关系的归宿。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的核心观念,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形成协调关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认识、理解和判断。学生要建立人地协调观,正确理解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阶段性表现及其原因;能够结合区域发展中出现的人地矛盾的实例,分析原因,提出改进建议。我们在区域环境的综合整治中,要贯穿始终人地协调的观念,坚持生态、经济、社会三效益的统一,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四、区域认知的结果,加强地理实践应用
地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感悟、分析、理解人地关系状况,学以致用,是学生地理实践力的体现,而这正是我们高考的要求,也是地理学习的最终目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把我们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同时也是区域认知的一个结果——学以致用。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地理户外考察、社会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就是能够运用适当的地理工具完成既定的实践活动,对地理探究活动充满兴趣与激情,并会用地理眼光认识和欣赏地理环境。例如,根据所学的区域地理知识,分析我们身边的地理环境,解释身边的地理现象,为我们的家乡建设出谋划策,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地理核心素养不是知识,但是依靠知识来积累和培养;地理核心素养不是能力,但是可以转化为多样能力;让我们从小处着手,让我们从单个知识入手,一点点,一天天积累,提升我们的地理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颁布的《高中新课标标准》新增学科核心素养及质量标准.
[2]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严龙成《知识 方法 理念——地理核心素养的理解和落实》讲座.
[3]东北师范大学袁孝亭《地理学科特质的关键能力及其培养》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