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肿瘤护理中的应用
2019-09-09郑丽颖张艳秋李丹李晓红
郑丽颖 张艳秋 李丹 李晓红
【摘 要】 目的:探究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肿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96例肿瘤患者,分为两组,将48例给予一般护理者作为对照组,将48例给予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护理者作为研究组,对比两组效果。结果:研究组护理满意率为95.8%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率(6.3%)明显优于对照组(2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肿瘤护理中给予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干预,能够取得满意疗效,并发症显著下降,操作简单,容易维护,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在临床上应用价值显著。
【关键词】
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肿瘤护理;应用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临床上的应用比较常见,其主要是针对患者静脉注射次数较多,且时间较长的情况下采取的治疗措施,该项措施可以显著降低多次穿刺带来的痛苦与并发症,且操作简单,容易维护,其安全性与可靠性较高[1-2]。其主要是在外周静脉穿刺插管,穿刺部位在锁骨下静脉,主要为患者提供长期静脉治疗,在肿瘤护理中应用该措施干预,能够显著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取得满意的效果。在该项研究中,对96例肿瘤患者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96例肿瘤患者,入选时间为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分为两组,将48例给予一般护理者作为对照组,将48例给予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护理者作为研究组。对照组中,男性与女性患者分别为28例、20例,年龄为34~78岁,平均为(57.6±3.2)岁。病程为1~10年,平均为(4.6±0.9)年。研究组中,男性与女性患者分别为27例、21例,年龄为35~79岁,平均为(58.2±3.4)岁。病程为1~9年,平均为(4.3±0.8)年。基础资料对比中,两组差异性不显著(P>0.05),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一般护理,研究组给予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护理,具体如下:
1)选择合适的置管静脉。在选择置管静脉的时候,可以选择贵要静脉,其次可以选择肘正中静脉、头部静脉等。在贵要静脉中选择较粗且直的,确保静脉瓣尽可能少。可以借助贵要静脉将液体更好的输入到上腔静脉中,其穿刺成功率较高。
2)对相关数据进行测量。在插管的时候需要对平均插管长度进行测量,确保左侧测量长度控制在(41.4±3.8)cm,将右侧测量长度控制在(38.3±3.7)cm。针对双侧上臂的臂围需要精确测量,在测量的时候,告知患者手臂外展呈现90°,从选择好的穿刺点沿着静脉走向到腋下,再从腋下到右侧胸锁关节,最后一直延伸到第三肋间隙部位,需要对其进行精确测量处理。
3)导管操作方法。需要对选择好的穿刺点进行常规消毒,消毒的直径范围为20cm左右,需要佩戴好无菌手套,铺设无菌洞巾,采用0.9%的氯化钠溶液将穿刺管道进行冲洗,之后需要对管道长度进行预先测量,并对其进行修剪。在开始穿刺的时候,进针角度需要设置为15°~30°,有回血之后需要持续少量的进针,进鞘后需要将穿刺针撤回。沿着插管鞘将导管送到中心静脉,之后送到测量好的长度,将导丝与插管鞘拔出,连接肝素帽,正压封管时采用肝素盐水。处理完毕后需要给予碘伏或乙醇对穿刺点进行消毒,并将穿刺导管通过胶带固定好。
1.3 观察指标
采用自拟护理满意度量表对患者护理满意率进行评分,总分为100分,内容为护理工作完成情况、护理态度、患者舒适度等情况,分为不满意、比较满意与非常满意3种情况。另外,需要对患者导管留置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分析与统计。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数据,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率对比
研究组护理非常满意28例,比较满意18例,不满意2例,护理满意率为95.8%;对照组护理非常满意21例,比较满意17例,不满意10例,护理满意率为7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率对比
研究组并发症率(6.3%)明显优于对照组(2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討论
肿瘤患者需要长期治疗,且身体状况较差,在长时间的静脉输推注治疗中,对静脉进行反复穿刺,会对外周静脉血管进行破坏,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较高,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痛苦[3]。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可以避免反复穿刺造成的血管破坏与并发症等情况,且操作比较简单,容易维护[4]。在肿瘤护理中,可以延长在体内保留时间,避免化疗药物外渗,可以减少患者的痛苦。导管尖端固定在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等部位,能够加快血液循坏,对化学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可以有效的稀释,并且降低药物对血管的刺激与破坏。
在进行静脉置管的时候,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定要求来完成,穿刺首选细小导管,每隔3d需要换膜,减少感染与静脉炎的发生。并告知患者确保穿刺部位的清洁,避免接触水[5]。为了减少静脉导管引起的并发症,需要采取相关措施处理。需要加强与患者沟通,向其讲解置管的方法、效果与注意事项等,对患者血管条件进行评估,穿刺进针需要严格按照要求来完成,减少血管损伤。并且需要对导管脱出进行预防,操作期间需要严格要求无菌操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在肿瘤护理中给予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干预,能够取得满意疗效,并发症显著下降,操作简单,容易维护,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在临床上应用价值显著。
参考文献
[1] 谢春雷,李春霞,诸蕊玉,等.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神经外科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5,(11):1672-1674.
[2] 张水堂,高晓燕,袁贵龙,等.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早产儿中的应用[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7,(17):1364-1366.
[3] 刘银霞,王春艳.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肿瘤护理的临床应用[J].河南省肿瘤专科护士职业安全防护及新技术交流冶学术会论文集,2018,(12):1425-1427.
[4] 殷小勇,杨丽丽.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与经锁骨下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6,(15):1516-1518.
[5] 刘阳,陈光磊.PICC个性化护理在恶性肿瘤化疗中的应用[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5,(10):947-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