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俄熊文化对比

2019-09-09富丽瑶

鸭绿江·下半月 2019年5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国俄罗斯

摘要:由于中俄两国的文化差异,对熊文化的理解也各不相同,本文主要以谚语熟语、文学作品、民俗等为例对中俄两国熊文化的异同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中俄两国熊文化的差异及其产生原因。

关键词:中国;俄罗斯;熊文化;跨文化交际

引言

中俄两国人民喜爱熊,但在两个民族的文化中对熊形象的文化认知却存在着矛盾,赋予了它二元悖反的文化内涵,在这里我们从不同维度来分析一下中俄熊文化。

一、中俄熟语谚语中的熊

俄罗斯的熊文化还体现在一些熟语谚语中,例如:“Медведь неуклюж ,да дюж”意思是熊虽然行动笨拙,但是力大无穷;“Медведь не умывается,да здоров живёт”是指熊虽然不洗澡,但是却身强力壮;“Счастлив медведь,что не попался стрелку,и стрелок Счастлив ,что не попался медведю ”意思是熊没遇上猎手很走运,猎手没遇上熊也很走运,这是因为熊体型庞大且力大无穷,所以说猎熊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由此可见俄罗斯人对熊的印象多是力大无比,但是惹人喜爱。

在中国关于熊的谚语熟语中,既有贬义又有褒义。现代人提起熊,通常会在脑中闪现笨拙、愚蠢这些词,在中国有这样的谚语:“宁养一条龙,不养十只熊。”形容宁可用心培养少数有用的人才,也不收罗为数众多的庸才。还有“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还有歇后语“狗熊穿衣服——装人样”“狗熊捉麻雀——瞎扑打”“黑狗熊耍扁担,胡抡”“黑瞎子耍门扇——人熊家伙笨”等。但是中国的很多习语也用熊来比喻英勇、力量,例如用“熊心豹胆”“猛熊当道”来形容勇猛的将士。

二、俄文学作品中的熊

熊是俄罗斯寓言作品中的常见角色,《克雷洛夫寓言》中的《隐士和熊》讲述了和人类做朋友但是帮了倒忙的熊,为了帮隐士拍掉脸上的苍蝇,拿起大石头把隐士的脸也砸成了两半,这也是俄语成语“熊的服务”的来历。这篇寓言中的熊的形象笨拙又可爱,好心办坏事。而《克雷洛夫寓言》中的《蜜蜂和熊》《熊管蜂房》这两篇作品描述了貪婪的熊的形象,作者以此来反映社会现实,表现了俄罗斯人对熊的态度的矛盾。

在俄罗斯的文学名著中,也常常能够看到熊的身影。契诃夫有一部名为《熊》的喜剧,它讲述了发生在俄罗斯旧社会地主家庭的故事,装腔作势的地主小寡妇波波娃要为生前对她并不忠实的丈夫守节终身,但是偏偏遇上了粗鲁无礼的退伍军人斯米尔诺夫闯进门要债,他赤裸裸地揭露了波波娃的感情游戏,在两个人的争吵中,斯米尔诺夫发现自己爱上了波波娃,争吵变成了求爱,进而变成了深情的接吻,在争吵时,波波娃骂斯米尔诺夫是一只“笨熊”,充满了喜剧效果,融会了俄罗斯人对熊的喜爱。

中国的上古神话中也有很多关于熊的记载,古代熊的形象和现代人心中熊的形象有很大差别,《山海经》中关于大禹治水的故事讲述大禹婚后离家治理洪水,为了打通山势险峻的轩辕山,让洪水流过,化身成为了一只身形巨大的黑熊,这就有了夏禹化熊的故事。神话中禹的父亲鲧死后化为了黄熊,《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化为黄熊入于羽渊。”《左传·昭公七年》也云:“昔尧殛鲧于羽山,其神化为黄熊已入于羽渊。”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中有关于黑熊怪的描写也体现了中国人对熊的态度。住在黑风山黑风洞的一只黑熊经过多年修行成为妖怪,生得凶猛。善于使用黑缨长枪,在唐僧师徒四人经过时偷了唐僧的袈裟,孙悟空几次与其搏斗也没能将袈裟要回,无奈之下,只能求助于观音菩萨,在观音菩萨的帮助下,将其制伏。虽然黑熊在西游记中是妖怪,但是本质并不坏,最终皈依了佛门,与《西游记》中那些修行了千年最后却被消灭的其他妖怪相比,这无疑是最好的归宿。

三、中俄民俗文化中的熊

俄罗斯文学巨匠普希金的作品《叶甫盖尼·奥涅金》中有这样的片段:“塔吉娅娜梦见自己一个人在森林中,突然从雪堆里钻出一头大熊,把她带到了林中的小屋里”,后来塔吉娅娜就和一位将军结婚了。在俄罗斯,熊是未婚夫的象征,如果未婚的女孩子梦中见到了熊,就意味着她要结婚了。

“吉梦维和?维熊维罴。……大人占之,维熊维罴,男子之祥。”这是《诗经·小雅·斯干》中的片段,记载了妇人梦见熊而生子的故事,也是“梦兆熊罴”这个成语的来源,可见在中国,梦见熊是生男孩子的征兆。此外《论语·卫灵公》中记载,周文王曾梦见一只长有翅膀的熊,飞到了他的怀里,第二天经过释梦,认为是好的征兆,意味着将会有有才华的人来辅佐他,于是前去寻找,果然在渭水边遇到了正在垂钓的姜尚,由此得一贤才,此为“梦熊之兆”。

结语

学习语言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跨文化交际的过程,想要掌握一门外语,首先要掌握这个国家的文化,为了能够更好地掌握我们所学习的语言,就要不断地克服文化差异,求同存异。对比研究中俄两国的熊文化能够让我们在两个国家的文化碰撞中对中国和俄罗斯有更深刻的理解,并对语言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

(富丽瑶,辽宁大学,辽宁沈阳,110136 )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中国俄罗斯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另辟蹊径
先救谁——原载俄罗斯漫画网▲
同舟共济
欲盖弥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