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多余人”的特殊性

2019-09-09富丽瑶

鸭绿江·下半月 2019年5期
关键词:特殊性

摘要:“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作品中典型的人物形象,每一个“多余人”都有其特殊性,研究多余人形象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多余人;俄国文学;特殊性

一、“多余人”形象及典型特征

“多余人”一词源自于俄罗斯19世纪文学,是对当时一种文学形象的命名,它代表的是俄罗斯19世纪文学中典型的贵族知识分子的形象。奥涅金、毕巧林、罗亭、奥勃洛摩夫是俄罗斯文学史上典型的“多余人”形象,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俄罗斯社会不断地变化,使他们每一个人都变得独一无二。

二、“多余人”的特殊性

1.人生观不同

叶甫盖尼·奥涅金对身边的事情无动于衷,什么也提不起他的兴趣,因为厌恶上流社会而来到乡下,但是不久后又对身边的一切产生了厌倦。他患上了一种叫作忧郁的病、,内心空虚,他读书、写字,汲取别人的知识,试图过一种新的人生。面对人生的选择,奥涅金选择的是逃避,而不是勇敢地面对事实,从城市逃到乡村,从乡村逃到国外,他一生都在追求可以让自己奉献一生的事业,可终其一生都没有找到。

相比于奥涅金生活的年代,19世纪30年代尼古拉的统治更加残酷,在残酷的环境下毕巧林审视自己,毕巧林人生价值的主要取向是利己主义,其他人的存在对于毕巧林来说没有多大意义,为了得到贝拉不惜使用卑劣的手段,因此让阿扎马特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对待自己的好朋友马克西姆也特别冷淡,在与马克西姆分别时头也不回地离开,他总是在不知不觉中伤害着身边的人。但是与奥涅金、罗亭等不同的是,毕巧林一生都在自我批评,他的行为恶劣,但是思索却深刻,他的内心存在着两个自我,一个是“作恶”的自我,一个是对“作恶”的自我审视的“除恶”的自我,他的一生都在与命运做抗争,这支撑着他活下去。

而在罗亭的语言中,更多地是对民族甚至是整个国家的命运的关注,他将自己人生价值的体现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绑在一起。罗亭曾经创办农业、水利、教育等二十多项事业,虽然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但是罗亭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罗亭可以为人民的利益放弃自己的利益,这与奥涅金追求自身的价值,甚至毕巧林的利己主义是完全不同的。

奥勃洛摩夫从不会像罗亭一样思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奥勃洛摩夫追求的是田园式的生活,安逸是他唯一的追求,虽然他很讨厌自己的地主习性,但是却从不想去改变。他不喜欢接受新的事物,好朋友和曾经的女朋友都不曾改变他的惰性,正如他对希托尔茨说:“我的弱点已经使我跟这个炕联系在一起了,你若把我拉开,我会死的。”

2.爱情观不同

塔基亚娜是一位善良、淳朴的女性,是一个具有“俄罗斯灵魂的姑娘”。但是可悲的是,情竇初开的塔基亚娜爱上了奥涅金这样一个自私鬼,奥涅金对待爱情逢场作戏,不愿意承担责任,曾经他拒绝了美好的塔基亚娜,但是几年后又爱上了对上流社会应付自如的塔基亚娜,在拒绝与被拒绝中展现了奥涅金对待爱情方面的自私与虚荣。与奥涅金不同的是,毕巧林对待爱情渴望又迷茫,完全是一种病态的心理,虽然他渴望爱情,但是他只是想通过这些爱来填补自己灵魂的空虚,为自己喜欢的女孩带来了毁灭,这也使他走向了“自我毁灭”的道路。罗亭和娜塔里亚的爱情是《罗亭》这部小说的主要线索,但是与毕巧林想通过爱情获得灵魂的慰藉不同的是,罗亭对爱情是单纯的热情的向往,他爱娜塔里娅,但是当遭到娜塔里娅的母亲的反对后,罗亭表现出来的是懦弱。懒惰、缺少行动力、整日睡觉的奥勃洛摩夫却成功地吸引了美丽自信、热情勇敢的奥尔迦,爱情是上天派来拯救奥勃洛摩夫的,奥尔迦的出现成功地唤起了他小时候原本具有的热情,他虽然追求爱情,享受爱情为他带去的希望,但是他还是没有能力克服自己的懒惰,最终失去他渴望的爱情。

3.“多余性”程度不同

由于20年代沙皇政府还没有实施垄断的专制制度,奥涅金并不算是完全的“多余人”,但是到了19世纪30年代,这段时期俄国的农奴制度已经发展到最黑暗最反动的阶段,前期由于十二月党人革命迸发的革命热情和乐观情绪,被沙皇专制制度消灭干净,在黑暗的统治中,前途更加渺茫。因此,生活在俄国19世纪30年代的毕巧林比奥涅金更加狂热,他损人利己,具有破坏性,表现得更加孤独,更加忧郁,他的“多余性”也更加强烈,性格更加极端。“多余人”形象发展到罗亭这一代, 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多余人”形象在这个阶段已经有了反抗意识。罗亭并没有像奥涅金到毕巧林形象的发展变得更加冷漠自私,罗亭是为理想和信念而活着的,这是罗亭作为“多余人”形象变得光彩照人的一面。19世纪50年代,俄国的农奴制度即将崩溃,全国各地发起了民主运动,俄国的社会即将迎来一场巨大的变革。面对需要行动的现实社会,三四十年代曾经在思想方面起到积极作用的“多余人”已经无所适从,他们没有能力担当俄国社会的先进思想的领导者了,奥勃洛摩夫作为19世纪文学史上最后一位“多余人”,已经没有热情了,奥勃洛摩夫彻彻底底地成为被社会抛弃的“多余人”。

三、结语

“多余人”家族的成员,他们虽然身处不同时代,但是他们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这样的形象富有民族性,是一代人的精神写照。“多余人”形象的发展,演变的轨迹,向我们展示了俄国社会的种种矛盾和俄国的社会生活面貌以及错综复杂的阶级关系。

参考文献:

[1]李蹊.浅析多余人形象[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2.

[2](俄)亚历山大·普希金著.叶甫盖尼·奥涅金[M]智量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俄)莱蒙托夫著.当代英雄[M]力冈译.上海文艺出版社.

[4]李声晨.以罗亭为例试析多余人的共性与个性[J].北方文学(下旬刊),2013.辽宁大学,辽宁沈阳,110136.

(富丽瑶,辽宁大学,辽宁沈阳,110136)

猜你喜欢

特殊性
幼儿园德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代数中的从特殊到一般
例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去学科化”
井下作业基础预算的可行性及特殊性
代数中的从特殊到一般
音乐特殊性再认识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
代数中的从特殊到一般
抛体类问题解题方略大放送
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动力不足现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