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输电线路涉及环境敏感区的环境影响及污染防治措施研究

2019-09-09韩晓锐

环境与发展 2019年7期
关键词:保护措施输电线路

摘要:本文基于输电线路工程属于线性工程的特点,依托输电线路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实例,分析输电线路涉及环境敏感区的环境影响,探讨和研究环境影响污染防治措施。

关键词:输电线路;环境敏感区;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X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72X(2019)07-00-02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19.07.017

Abstract: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near engineering, the transmission line engineering relies on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example of transmission line engineering to analyze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the transmission line involving environmentally sensitive areas, and to explore and study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prevention measures.

Key words:Transmission line;Environmentally sensitive area;Protection measures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原环境保护部令第44号)规定,环境敏感区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保护区域和对建设项目产生的环境影响特别敏感的区域,并给出了具体的范畴。输电线路工程属于线性工程,尤其路径较长的输电线路,具有区域跨度大、涉及范围广的特点,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环境敏感区域。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逐步迈入新阶段,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强化企业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建立两级环保督察体系及约谈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强化社会监督。在现行环境保护新形势下,做好环境敏感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尤为重要。因此,在输电线路工程设计阶段和环境影响评价阶段一定要关注环境敏感区的分布,合理避让环境敏感区,在线路施工过程中要采取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尽量减小对环境敏感区的影响。同时,企业要重视涉及环境敏感区的输变电工程,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本文以某500kV线路工程为例,分析输电线路涉及环境敏感区的环境影响,探讨和研究环境影响污染防治措施。

1 项目概况

某500kV线路工程拟新建线路路径全长约149.8km,全线采用单回路架设。线路路径途经福州市、南平市、三明市共3个行政区域。

输电线路工程会对线路沿线的大气、水、生态、声以及电磁等环境产生不利影响。而对于线路路径长达100多公里以上的工程来讲,主要的环境影响集中体现在施工期,而且涉及了2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1处自然保护区、1处自然保护小区和2处古树群,需重点关注施工期对环境敏感区的影响。

2 线路施工对环境敏感区的影响分析

2.1 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影响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主要是提供城镇居民生活及公共服务用水(如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医院、学校、餐饮业、旅游业等用水)取水工程的水源地及汇水区域。水源保护区一级保护区是禁止输电线路建设的,更不能立塔。线路建设不能影响水源保护区水质,严禁造成影响供水的不良后果。

线路施工可能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产生影响的主要环节包括:

(1)塔基建设时,清理塔基永久占地区域的植被,同时施工方式的选择不当;

(2)基础开挖时,开挖土方需临时堆放,采取临时防护措施不当。

2.2 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

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種的天然集中分布、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域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根据保护对象的不同,主要有生态系统类型保护区、生物物种保护区和自然遗迹保护区3类。线路建设不能影响保护区的自然环境和保护对象。

线路施工对自然保护区产生影响的主要环节包括:

线路建设过程中采用的是永临结合的占地方式,永久占地主要为塔基占地[1],临时占地主要包括牵张场、料场、施工临时道路、挖方临时堆放点等;永久占地将改变原有自然保护区内的土地利用功能,临时占地会暂时改变使用功能,破坏地表植被和农作物,减少了植被面积与生物量;施工机械碾压、施工人员扰动等对周围地表植被的生长也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会加剧周边水土流失;

线路放线施工过程中牵引方式的不当,会对自然保护区内的地表植被产生施工人员和牵引线的双重影响,同时牵引过程中容易割伤林木;

线路材料运输对施工场地周边动物觅食、迁徙等产生干扰,限制其活动区域、觅食范围、栖息空间等。

2.3 对古树群的影响

古树是指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树木,客观记录和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历史和自然界的物种变迁,是研究社会与自然等诸多科学领域的活标本、活文物。保护古树具有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意义。

案例线路路径走廊范围内涉及5株香樟和4株枫香树,树龄逾百年。如果不采取保护措施,线路施工过程中可能会改变古树的生长环境,从而影响其正常生长。

3 涉及环境敏感区的典型污染防治措施研究

输电线路涉及环境敏感区的,应提出针对性污染防治措施,尽量减小施工期对环境敏感区产生的不利影响。

3.1 针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提出的污染防治措施

3.1.1 塔基基础施工

案例线路涉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段均位于丘陵地区,沿山脊走线,如果采取传统的塔基基础开挖方式大开挖形式,即先通过施工机械平整塔基区域,形成工作平台,再修建塔基,那就意味着会产生大量开挖土石方,需利用更大的临时土石方堆放占地,同時临时防护措施不到位,对于降雨量较大的福建地区来说,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随着地形高程差,泥浆水进入水源保护区汇水区域,从而对水源水质造成影响。

案例线路优先考虑最大限度利用实际山地地形,采用全方位长短腿塔和不等高基础配合,塔基开挖采用人工掏挖式,以人工掏挖基坑成型,然后再浇灌混凝土的铁塔基础,混凝土选用商品混凝土、人工拌合,可少开或不开基面,基础周围的原状土及原生植被全部或大部分不被破坏,无需支模,减少土石方的开挖和施工机械的扰动,从源头上尽量避免因工程建设带来水土流失的加剧,有效降低了对水源保护区内汇水区域水质产生影响的概率。

这种塔基塔型和塔基基础施工方案同样适用于其他环境敏感区。

3.1.2 施工临时措施

案例线路初步定位的塔基位大部分有坡度,降基开挖面临实际地形边坡陡峭、地质结构稳定性较差或走廊空间局限的制约,故在前期设计和环评阶段全方位考虑了塔基施工临时措施,包括挡土墙、护坡、排水沟、截洪沟的设计以及牵张场、施工便道设置。

在有坡度的塔基处,为防止上坡侧汇水面的雨水及山洪对基面的冲刷影响,在塔位上坡侧沿地势走向设置了排水沟和截洪沟,及时拦截和疏导山坡积水,从而减轻积水对自然沟道的冲刷。

对于坡度较陡的塔位,同时设置了护坡和挡土墙,护坡用于防护坡面,挡土墙用于拦挡自然山体滑坡以及拦挡临时堆放土石滚落。

传统牵张场设置优先考虑利用荒地,而案例线路则要考虑水源保护区汇水区域的分布,避开水源地汇水侧,设置满足挂线需求的最小占地面积,同时制定较为完善的牵张场表土留存保护措施,以便施工结束后用于植被恢复;牵张场表土厚度一般按30cm考虑,熟土、生土分开堆放,堆放地考虑牵张场地势平坦处,避开低洼及水流汇集处,堆放方式为四周用编制土袋临时挡护,编织袋外0.5~1.0m处设临时排水沟,堆积形成后对顶部和边坡稍作压实,顶部向外侧做成一定坡度,便于排水。

施工便道优选利用现有乡道及村道,在水源保护区附近施工时,遇交通不便,明确提出要求采取人工运输的方式运至施工现场,临时运输道路仍要选择在非水源地汇水侧。

3.1.3 植被恢复措施

植被恢复措施是所有建设项目施工结束后必须落实的生态保护措施。案例线路塔基施工结束后,塔基下方永久占地区域可根据原有土地利用功能进行恢复,例如原为农田的,仍可用于恢复为种植农作物;施工临时占用的有林地及草地铺撒播当地优势树种和草种,占用的农田整地后归还原居民[2]。

3.2 针对自然保护区提出的典型污染防治措施研究

3.2.1 线路高跨林木设计

线路经过林区时,常规设计方案一般按照《110kV~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GB 50545-2010)采用加高杆塔跨越不砍通道的方案,通道宽度一般设置为不小于线路宽度加通道附近主要树种自然生长高度的2倍,通道附近超过主要树种自然生长高度的非主要树种应砍伐。

案例线路涉及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的植被是禁止砍伐的,因此线路设计时综合考虑保护区内主要和非主要树种的最高自然生长高度,采用了进一步抬升铁塔高度的方案,确保不对保护区内的林木进行砍伐,应严于常规高跨林木方案。

3.2.2 线路放线技术

传统的线路放线采用人工牵引,牵引线贴地牵引,牵张场占地面积较大,线路沿线走廊内的植被受到严重破坏。

案例线路涉及自然保护区段设计采用先进的放线技术,用无人机不落地牵放牵引线,通过导引绳逐级牵引、高空绕线连接、导引绳和牵引绳逐级牵引,完成导、地线的架设,牵张场占地也较小,施工人员需求数量也减小了,最大程度减少了架线环节对沿线植被的破坏和生长影响,有效保护了自然保护区内的自然环境和植物。

3.2.3 施工材料运输

位于丘陵区域施工,存在交通运输不便的问题,车辆无法直接把施工材料运输至施工场地,一般采用人工运输方式,需建设人工运输便道,方便施工人员和畜力运输材料,而在自然保护区内,人工运输方式对保护区内的动物影响就较为突出。

案例线路采用了空中运输方式,架设索道运输施工材料,解决了由于施工人员和畜力频繁活动对周边动物觅食、迁徙等产生影响的问题,同时加快了工期和效率,缩短了工程建设对自然保护区周边生态环境的扰动时间。

3.3 针对古树提出的保护措施研究

案例线路走廊经过古树处,制定了古树保护措施方案,提出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可适用于所有建设项目。

对未挂牌的古树临时悬挂古树标牌;

设置围挡,防止施工人员、机械对古树造成破坏;

围挡外围设置了排水沟,防止施工过程中地表积水、施工废水和施工扬尘破坏古树生长环境。

3.4 强化环境监理要求

基于案例线路的环境敏感性,在环境影响评价中不可忽略的措施是提出环境监理要求,将工程针对环境敏感区提出的环境保护相关要求纳入到环境监理日常工作中,加强事中监管,对施工期环保措施落实的情况存有佐证材料,确保施工期相关环保措施得以有效落实。

4 结论

目前,电网建设处于高速建设期,随着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和管理制度的健全,对输电线路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要求日益增高,特别是线路涉及环境敏感区时更要谨慎,通过采取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尽量减少线路建设对环境敏感区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体强.输变电项目建设对自然保护区环境影响分析研究——以湖北堵河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11):29-30.

[2]余寒,闵俊杰.电力输电线穿越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环境影响及保护措施研究[J].污染防治技术,2018,31(03):1-3+34.

[3]强婧,贾传钊,宋京川子.输电线路建设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影响[J].科技视界,2017(2):218-219.

收稿日期:2019-03-05

作者简介:韩晓锐(1983-),女,汉族,本科学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环境保护。

猜你喜欢

保护措施输电线路
保护措施
关于林业造林技术的研究
浅析武汉老房子里份的现状与保护措施
基于区域视角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输电线路运行事故及其解决对策
高压输电线路防雷接地技术与措施
110kV架空输电线路防雷措施研究
浅浅输电线路安全运行影响因素及保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