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画在综合性大学美育教育中的实践研究
2019-09-09闫辉
摘要:本文从版画职能的转变谈起,论述了版画在综合性大学美育教育中发挥的独特作用。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版画教师在清华大学公共美育教育中的具体实践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版画在公共美育中的多种教学实践可行性。
关键词:版画职能;公共美育教育;综合性大学;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19)08-0026-02
1版画职能的转变
版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与人类文明发展息息相关。它脱胎于最古老的印刷术,又随着印刷技术的更新、印刷媒介的更替,先后发展出以木、铜、石、丝网四种材料为主的版画种类。版画之为版画,首先在于它独特的复制功能,在机械复制时代尚未到来之前,版画对图像传播发挥出较强的优势,最初为宗教所用,以书籍插图的形式传播宗教的教义。随着数字印刷技术的发展,传统印刷方式在传播中的优势荡然无存。脱胎于传统印刷术的版画,其职能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嬗变,其职能由“社会图像传播”转变为一种结合了印刷美学和个性化创造的艺术形式。复制能力的“短板”反而使其发展成为一种“物以稀为贵”的手工“限量”版作品。它的形式语言涵盖了从远古到当代的各种视觉元素,足以满足当代人生活的各种审美需求,进而形成了独特的版画美学,很多人称之为“原创版画”。
在全社会都开始重视审美教育的当代,大众对艺术的渴求使版画作为一种公众美育教育的手段正在逐渐被人们所熟知。大众不仅希望欣赏、了解艺术,更渴望可以通过具体的体验参与到个性化的艺术创造中。版画也因其趣味性、操作性和生活美学等特点,成为了大众了解和体验艺术魅力的一把“入门钥匙”。
2公共美育教育解析
2.1美育教育
美育教育,是指针对还未形成审美定式的人群开展的美感教育,其强调以一种感性体验的方式获得对美的认知,是一种关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教育。我国的美育教育起步相对较晚,发展也较为缓慢,特别是针对公众的基础审美教育更是薄弱。上一代人审美教育的缺失,造成了这一代人对公共生活的审美缺憾,如建筑环境、街道招牌等,只强调功能性,却不重视人的视觉美感,忽略对舒适、愉悦审美感受的追求。审美的本质是对人天性的尊重与肯定,是对向更文明社会迈进的认同。中华文化曾经在审美方面有着深厚的底蕴与根基,但现在“中国式审美”似乎变成了粗俗、平庸、简陋的代名词。著名的艺术家吴冠中先生曾经感慨“今天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说的就是这种公众审美教育缺失造成的现实问题。缺少必要的审美,生活只会越来越无趣、越来越枯萎。审美对于个人修养以及生活幸福感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应该注意到美育教育不能流于形式。今天的社会都在谈“创造”,但大都回避一个话题,就是首先,要有对个体的尊重,要有对“人人都有创造性”这一观点的认可。
2.2公共美育教育
公共美育教育,是一种以提升公众审美素养为目标进行的素质教育。这种教育需要由政府教育部门主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努力来完成。公共美育教育侧重从儿童入手,覆盖到从学龄儿童到大学生的、整个教育的不同阶段之中。特别是大学生,对他们施以美育教育的熏陶至关重要,其能够内化为人的一种良好素养,使之成为未来中国社会的栋梁之才。同时,大学生的公共美育教育还助于改变社会整体的精神面貌,促进社会向更文明的方向发展。
2.3综合性大学及其公共美育教育
综合性大学有着多学科、跨专业、综合性强的特点。目前,国内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在内的很多综合性大学均设立了美术学院或艺术专业。不同于独立的艺术院校,隶属于综合性大学的美术学院面对的是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众多领域的广大非艺术类青年知识精英群体。这个群体正处于知识学习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他们对艺术有着强烈的渴望和好奇。对这一群体展开美育教育将促进中国社会整体的审美能力提升。综合性大学下属的美术学院的教师面对这一重要的群体,理应在培养专业艺术人才的同时,承担起更多的公共美育教育的重任。在这个问题上,需要那些综合性大学里从事艺术教育的教师有更强的文化使命感和自觉意识。正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李木老师在对同仁的回信中所言“现在中国的问题说到底是一个教育问题,而艺术教育的问题又首当其冲。改善艺术教育的状况,就是你我最大的艺术,也是你我最大的创作”。
3版画在综合性大学公共美育教育中的优势
互联网时代,知识的学习可以通过网络教学来实现,如MOOC的方式等。这使得课堂教学更多地变成了老师与学生之间针对具体问题进行价值探讨、方案实施的互动体验过程。目前,中国大学的公共美术课程授课方式仍比较传统,主要以美术史知识的讲授和PPT电子图片欣赏为主,缺少真正的艺术品原作赏析和动手实践的内容。艺术需要互动,一味强调美术理论讲授和美术作品感官上的灌输,而缺少甚至忽略动手创作能力的培养,是很难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的。版画作为一门美育课程恰好弥补了这种缺憾:第一,版画的复制性,使得大众得以面对面欣赏到大师的艺术品原作。以大师原作作为教学素材会带给学生带来艺术最鲜活的感受和体验;第二,版画制作有规范的制作步骤,特别是理工科学生的严谨性思维与版画的程序美学是契合的。程序性强意味着具有可操作性,初学者不必担忧自己的造型能力不足等问题,只要“按部就班”就可以获得相应的结果;第三,版画是手工制作的艺术,刻与印的不同环节,使用不同的工具和纸張,都会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操作体验和艺术感受。其可控性与偶然性,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好奇心;第四,版画强调合作,参与性强。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一起制作,需要相互配合,互相激发,共同体验艺术创造的乐趣。
4清美版画工作室的公共美育教育实践
清华大学是世界知名的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众多。2018年9月28日,清华大学召开美育教育工作会,强调加强美育的渗透与融合,把美育贯穿在教书育人的全过程中,推进校园美育文化建设。隶属于大学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承担着全校范围内的美育教育工作。清美版画工作室作为美术学院的教学单位,发挥教学优势,积极地参与到了校园美育的工作中。依托清华大学的平台和资源,清美版画在实践中探索出推动校园公共美育教育的多种形式:
4.1网络课程
作为清美版画的教师,笔者与清华大学“学堂在线”合作拍摄了一门“铜版画制作”的网络视频课程(“学堂在线”是全球第一个中文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慕课”平台),包括22部教学视频,总时长约367分钟,面向全校不同学科的学生和社会大众。课程于2018年12月份上线,半年时间选课人数达到12763人。网络课程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扩大了学习群体的范围,起到了普及版画艺术的作用。混合式教学结合了MOOC与SPOC模式的优点,既帮助学习者快速了解知识要点,又从个人不同的问题出发,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放矢地学习,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4.2版画探究课
清华大学校级公共选修课“实验室科研探究”是一门跨学科的、以实验为主的认知课程。目标是帮助本科生打下良好的通识基础。版画探究课是其中为数不多的艺术类体验课程。清美版畫工作室文中言老师开设的“丝网版画”探究课,是清华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选课学生来自清华大学各个院系专业。探究课的内容包括:参观、PPT版画简史介绍、丝网制作整个流程演示、每个学生简单的丝网印刷体验。目前,该课程已开设6年,总的参加人数超过1500人次,在清华大学校园美育教育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4.3版画体验活动
这是一项清美版画工作室以大学教学改革项目和社会公益赞助的方式推动的、公益性质的美育教学活动。教学内容包括:版画知识介绍、版画原作赏析;木版画、铜版画、丝网版画、综合版画的动手操作体验等环节。清华大学正式注册的学生,包括本、硕、博都可以报名参加。版画体验活动吸引了包括经管学院、生命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等众多学院学生的报名参与,反响热烈。其中硕、博学生占选课人数的三分之一。目前,版画体验活动已开课12次。除了针对在校生的版画体验活动之外,清美版画工作室还面向清华大学的教职工和北京大学的师生开展美育活动,如:为清华大学图书馆的老师举办的藏书票讲座,以及为北京大学考古志愿者协会开设的版画体验课程等。
4.4艺术公开课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与美术学院老师合作打造“手作之美”创意坊,开设了丰富多样的艺术课程,其中,文中言老师开设了木版和丝网版画的公开课,闫辉老师开设了“铜版画制作”的公开课。公开课发挥艺术博物馆的资源优势,在课程中设置了博物馆相关艺术品讲解环节,老师带领学员面对艺术品原作做生动讲解,讲解结束后,再到版画工作室进行动手实践。这是一门面向社会所有艺术爱好者的版画体验课程,大家的参与热情非常高。
4.5清华大学校园艺术普及版画公益巡展
这是一个得到了清华大学教务处大力支持的课程项目,周期为两个学年,在清华大学的公共空间定期做版画原作展览,旨在促进校园艺术普及教育,培养师生对版画艺术的兴趣。为了保持作品的流动性和公众对公共空间审美的新鲜感,每隔半年更换一次展览场所的作品。目前,巡展已经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图书馆、五道口经融学院、清华大学李文正图书馆和清华大学法学院图书馆等公共空间进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结语
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礼记·学记》中有言:“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指明如果想让全体民众都能接受并且形成文明的社会风尚,那就一定要从施行教育入手。面对全民美育教育缺失的现实,在大学有效地开展公共美育教育是很有必要的。这种教育需要得到社会共识,更需要从事艺术教育的工作者们把改善艺术教育现状作为自己的一项事业,一项面向未来、促进社会进步的事业,尊重每一个个体,开发每个人的创造性,而不是培养“有用的机器”,这正是公共美育教育的价值所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版画教师们依托大学平台,转变版画的职能,以多种形式探索其在校园公共美育教育中的多种可行性。其实践路径为综合性大学的公共美育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启发,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