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如何成为艺术教育工作者(二)
2019-09-09
(接上一期)
11是否应该教给学生“做什么”的选择能力?
艺术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引导学生独立的作出判断和选择。可是回顾我们多年来在艺术教育中的所作所为,更多的都是“安排”,而不是引导。我们教给学生的能力,大多都属于“执行能力,而不是选择能力。多数的教学过程,基本上都是教师代替学生作主的过程,是学生执行教师意愿的过程。虽说这种执行的做法也是达到教学目的的有效手段,但造成的后果却是受教育者自主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的丧失。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是传授自己的选择,还是引导帮助学生做出他们自己的选择?这是一个在当前教学过程中非常突出的问题。学生自主选择能力的培养怎样在教学中得到体现,既取决于教育者如何理解自主选择能力,也取决于教育者如何引导自主的选择能力。
12为什么应該有关于“审美教育的远虑”?
我们的高等美术院校教学似乎什么都教,但却很少教授与审美相关的内容。所谓教学中与审美相关的内容是指:评判、质疑、思考等内容在教学中的实施,具体地说就是围绕“学什么”“怎样学”“为什么而学”等关键问题所进行的启发和引导,以及在此基础上展开的相关阅读、写作、讨论。事实上我们更多是在履行职业教育所应该履行的职责,教授职业教学所应该教授的教学内容。虽然职业教育也是艺术教育领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毕竟责任与目的有所不同,职业型教育是建立在技能训练基础之上的教学,研究型教育是建立在思维训练基础之上的教学,我们也不妨称作为审美研究教学。虽然它们彼此相互关联,但终究侧重点不同。研究型教学应该以研究能力的培养为主,包括针对技术的研究,针对艺术的研究。包括什么是技术、什么是艺术的研究。这些研究的结果,最终都会体现在受教育者的审美判断能力上。
13我们为什么应该有关于“应试教育的近忧”?
应试教育作为一种特殊时期内出现的艺术教育,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它既为学生解决了“燃眉之急”,又给学生留下了“终生的遗憾”。形成这种局面的责任不仅在中学、在小学,同样也在高校,我们甚至有理由认为高校才是应试教育模式的“始作俑者”。是我们制定了考试规则,也是我们一直在实施与现行考试规则相吻合的教学方式。我们已经在事实上与应试教育融为一体。如今的艺术应试教育不但拥有具体的教学方法,还拥有具体的教育、教学理念。这个教学方法就是“量化”,这个教育理念就是“捷径”。高等美术院校在这样的方式和理念面前往往显得无奈、无助、无力,但并不是无辜。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我们能够做些什么?这场“自下而上”的应试教育浪潮是否能够激发出另一场“自上而下”的改变呢?每一次命题,每一次考试,每一次评判都可以成为改变的起点,而且能够很快的看到成果的显现,但我们为什么没有去做,至少做得不够、不好。
14艺术教育的核心是否在于它的研究性?
在难以计算的漫长的历史时期中,高等美术教育似乎都是在关注已有理念、知识、方法的传授,以及相关的应用,并且将这种传授等同于教学研究。课程、论文、创作、展览虽然都与研究有关,但却不能算作真正的研究。研究的实质并不在于是否实施了研究,而是研究它们的动机是否超越、是否前瞻。其实教学研究所要关注的恰恰是对于未知的事物、知识、方法的探索、发现、思考,并且建立起相应的理论研究体系。艺术教育的研究应该是研究教育本身,研究教育与艺术的关系本身,研究教育与艺术和社会生活、社会文明发展的关系。
15研究能力的有无才是教师安身立命之本?
教师存在的价值在哪里?我认为在于我们是否独立思考,以及在此基础上作出相应的独立研究,并且成为我们职业生涯中的一种习惯。所谓的研究能力是指对现有教学理念和方式的认识、评价、质疑以及修正补充的综合能力。优秀的教师应该是独立思考的倡导者着,也应该是独立研究的践行者。相对于职业艺术院校而言,综合性大学艺术学科的教师少有展览、出版、创作等具有现实诱惑力的机会,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弱势”,反倒促使我们另辟蹊径,反倒预示我们正在逐渐壮大。我们原本就应该去研究,应该去思考,研究哪些是只有我们才适合去研究的事物,思考那些他人不会去思考的领域。在研究的基础上创作,在思考的基础上写作。当今的社会并不需要很多的艺术家,倒是需要很多的艺术教育工作者,教育者要能讲、能画、能写、能思想。针对艺术教育的研究不仅事关艺术本身,也事关社会文化,事关社会文明。而兼具艺术教育者和艺术家双重身份的我们才最有资格从事研究,这也是我们的机遇。
16艺术 艺术家 艺术作品之间的关系?
如今各种各样的艺术展览很多,绘画展览尤其多,几乎到了目不暇接的程度。我们每天都能够看到有关画展的邀请和宣传,都能听到艺术家喋喋不休的话语、听到批评家的高深莫测的说辞。其繁忙的程度堪比巴黎,其兴奋的程度比肩纽约。如同对艺术的“占有”,并不能等同于对艺术的“拥有”一样,繁忙未必就是繁荣,兴奋未必就是兴旺。在这些繁忙与兴奋的背后,有多少艺术的初衷被保留下来,有多少艺术家的作用被确立下来,又有多少艺术作品的意义被揭示出来呢,我们都不得而知。
尽管艺术、艺术家、艺术作品彼此密切相关,但在概念上并不相同,更不是相等。艺术是人类精神的永恒诉求,艺术作品是精神诉求的终极载体,艺术家则是载体的制造者和监护人。由于他们长久的各司其职,才营造和维护出了我们人类的这一绝无仅有的精神家园。艺术有其自身的发展和演变规律,这规律不会以艺术家的意志为转移,也不会以任何与艺术瓜葛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只不过长久以来人们自以为能够把握艺术的规律,操控艺术的发展而已。从表面上看,艺术家一直是艺术历史的书写者,但实质上艺术家只是文明进程的见证者,艺术作品则是这些见证的依据。艺术的作用在于最大限度的发掘人与生活的意义,而不是用来证明艺术家自身的价值。艺术作品的作用在于如何实现精神的寄托,而不是标榜欲望和发泄人情。艺术家的作用最为特殊,也最为不确定,也最容易名不副实。艺术家仅仅是艺术的传播者和殉道者,他们既不是传道者,也不是上帝。与深刻复杂丰富的人类生活相比,艺术、艺术家、艺术作品远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这三位一体的存在给予人类文明的启示。
17美术学科的研究生应该研究什么?
我所知道的绘画专业的研究生,多数都不在“研究状态”之中,他们只是画自己的画,或者是在画导师“要求”他们画的画。我所知道的研究生导师,不少也都没有在“研究状态”之内,他们也只是在画自己的画,或者是在“指点”研究生按照他们的要求画画。表面上大家都跟研究有关,但实际上又都跟研究无关,因为大家都不知道关于绘画的那些研究,究竟意味着什么,涵盖些什么。
其实所谓的研究,只不过是导师和研究生一起,研究他们想做哪些事,以及如何做到这些事。具体也包括,应该画什么?以及应该怎样画?这些研究既有别于纯粹的理论研究,也不同于单纯的艺术实践。他们应该是一些“实践中的理论者”或“理论中的实干家”,是理论与实践的混合体。研究生的研究价值在于,自己提出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导师的研究价值除了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以外,也要为学生提出问题,也要研究问题本身,包括共性的规律,个性的特点。研究生的研究与艺术家的创作之间最大的不同,就是研究生要对自己的艺术创作做出理性上的辨别和理论上的分析,使得他们的研究结果既有益于自己,也有益于他人。
“绘画的研究”是具体的,会具体到对画面中一笔一画的分析运用,以及回答为什么要或不要运用这样的方式。“绘画的研究”也是不具体的,不具体到对于绘画各种可能性的辨别和判断,以及为什么要做出这样辨别和判断。“绘画的研究”有感性的一面,它要求研究生在学习和创作的过程中,能够主动的去体验和发现。用他们自己的敏锐去获得只有实践才能得到的体验。“绘画的研究”也有理性的一面,它要求研究生将个性的体验转化成为共性的认知,而后将共性的认识再次转换成为个性实践的体验。以往的研究生教学经验表明,凡是那些在创作中确立自己独立语言和风格的人,也必定会在理论上建立起自己独特的理念和观点,反之也是一样的。严格意义上说,研究生不是在更高的技术层次上进行探索与实践,而是在更深层的艺术思考中进一步的完善研究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