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段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对策

2019-09-09张冬梅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2019年8期
关键词:提出问题低段小学数学

张冬梅

【摘   要】在小学低段的解决问题学习中,学生还存在着诸多不足,“提出问题”的能力薄弱。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说问题”,让学生学会标注“问题”和训练学生自编问题等策略,培养和提升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低段;提出问题;策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这种能力应当从低段抓起,而在日常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忽视对低段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造成低段学生这方面能力的不足,影响他们的后续学习。

从课堂作业、课后练习、单元检测卷上,发现低段学生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一是学生拿到题目,还没有搞清楚问题要求什么,就将两个数据随意拿来加减。像这样答非所问的现象屡见不鲜,错误背后的原因在于学生没能关注所求的问题。

二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很多学生只会说算式,不会正确表述问题;让他们把问题写下来,往往就只有如“苹果和橘子”这样一些主语,不知道问题的基本结构,不会用文字正确完整地表述一个问题。

三是在提出问题的活动中,学生提得最多的就是“谁和谁一共有多少”的问题。如在学习“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后,让学生尝试着提一提问题,学生还是只会提“谁和谁一共有多少”这样的简单问题,很少有学生能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为了改变这些现象,笔者有以下实践和思考。

一、引导学生学习审题,从“说问题”开始

一年级教材中用情境图配以大括号和问号的简单数学问题,其中信息的呈现都是直观的,通过数数就能找到。通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问号表示要求的问题,更要通过说问题和读问题,让学生知道问号后面隐藏的问题是什么。

 

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用加法和减法解决问题”,在出示主题情境图后,让学生先找找信息,然后呈现并介绍大括号和问号,在学生明白问号就是表示要求的问题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想想并说说要求的问题是什么。通过个人说、同桌说、小组说,使学生对所求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在学生学会说问题后,教师要及时把问题放在问号的下面呈现出来,引导学生再去读一读问题,对问题的结构有一个直观感受,同时告诉学生在问题的后面写上问号,这才是问题的正确表达方式。

二、引导学生重视标注“问题”

数学问题的主题情境图中有文字也有图画。很多学生容易被图片所吸引,只顾着数图上的物体,而忽视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用圈一圈、填一填的方式,标注出“问题”,从而养成关注问题的习惯。

如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排队中的数学问题”,在学生读题后,让学生圈出要解决的问题,并通过同桌交流、全班交流,让学生知道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除了让学生圈出问题这一方法外,还可以设计填空题,让学生读题后完成填空,如:“我知道小丽排在第(   )个,小宇排在第(  )个。要解决的问题是(                  )。”通过设计填空练习,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关注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引导学生自编问题

在教学解决问题时,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尝试着去想一想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21页例6时,教材通过图文呈现了信息和问题“小华比小雪多套中几个”。教学时,教师可以把 “小华比小雪多套中几个”这个问题隐藏起来,留出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思考能解决哪些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一些已经学过的问题,如:“小华和小雪一共套中了多少个?”也有学生会提出新课要学习的问题,如:“小华比小雪多套中几个?小雪比小华少套中几个?小华和小雪相差多少个?”通过比较,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在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方面已有的认知,让接下来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教材在例题后面一般会编排一道“做一做”的题目,让学生去模仿解答。教学时,可以尝试对“做一做”进行改编,利用练习中给出的信息,让学生先说出问题再解答。还可以设计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提示语找一找生活中和例题类似的数学问题,如教师提供“男生和女生,红花和黄花,跳绳,做口算题”等提示语,学生选取其中感兴趣的词,把信息和问题用数学语言完整地表述出来。教师在学生说问题的过程中,及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评判。

教材安排的习题,是对新授内容的巩固练习。教学时,教师可以创新练习活动,让学生根据已知的信息提出问题,教师通过及时梳理,指导学生完整清楚地把问题书写下来。还可以设计根据算式写问题的练习,如出示“15-6=9”,让学生说说“15-6=9”能解决的问题,学生通过个体思考、同桌讨论,自行选择信息,提出能用这个算式解决的问题并写下来。学生可能提出“比多比少”的问题,也有可能提出像“有15只小鸟,飞走了6只,还剩几只”这样的问题,教师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四、引导学生提出挑战性问题

“挑战性”问题能活跃课堂气氛、反馈教学效果,能启发学生的高层次思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对于一、二年级学生来说,从两个信息中提出多个能解决的问题,是一个难点;从多个信息中提出不同问题,也是一个难点;从同伴的错误信息中发现并提出问题,更是一个难点。教师要善于创设这样的难点,引导学生從简单问题出发,提出具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

(一)从两个信息中提出有挑战性的问题

在日常的教学中,经常有“出示两个信息,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的练习。教学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提出更多不同的问题。

如在呈现信息“猴子有12只,兔子有4只”后,学生提出问题:“猴子和兔子一共有几只?”教师让学生说说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在学生提出“猴子比兔子多几只”后,教师引导学生说说这个问题还可以怎么问,从而让学生认识到“猴子比兔子多几只?兔子比猴子少几只?猴子和兔子相差几只”实质上是同一个问题。

(二)从多个信息中提出有挑战性的问题

从多个信息中发现两个信息间的联系,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可以多通过这样的练习,如呈现多余信息,让学生从中合理选择信息提出问题。

如在呈现信息“小明家有14只鸡和5只鸭,公鸡有6只”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在理解三个信息之间联系的基础上选择信息,并提出 “鸡和鸭一共有几只?母鸡有几只?鸭和公鸡一共有几只”等问题。当然也可以同时呈现多个信息,让学生灵活选择,提出对他们来说有难度、有挑战性的问题。

(三)从“错误”中提出有挑战性的问题

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都是正常现象。教师应及时捕捉一些关键性的、有普遍意义的错误,并进行加工提炼,使之成为新的学习材料,并及时而适度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往往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教师应关注学生问题中的 “错误”,让学生从这些错误中明白问题所在,从而提出正确的有挑战性的问题。

如低段学生对“求和、求部分数、比多比少”等问题容易混淆,会出现各种提问错误,如教师出示信息:“妈妈买来12个苹果,吃了5个。                       ?”很多学生会想到“一共有几个苹果”这样的问题,教师应抓住这一错误,让学生说说如果求这个问题,信息应该是怎么样的,在学生认识到错误后,让学生再想想问题应该怎样提。同时呈现这两个问题,力求使学生对这两类问题的认识更清晰、更深刻。

总之,学生只有经历提出问题的过程,才能真正掌握知識,应用知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有可能实现创新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郜舒竹.“变教为学”需要“好奇”的问题[J].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16(3).

[2]许淑一. 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J].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16(4).

(浙江省平湖市乍浦天妃小学  314200)

猜你喜欢

提出问题低段小学数学
基于信息技术的小学语文低年段识字教学策略
小学中低段“语用”型作文教学的运用策略
迈好从低段到中段的“坎”
课堂五环节中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中考中笔试考查“提出问题”能力的探索实践
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提出问题技能训练初探
巧用文本资源指导低段梯度写话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