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青年婚恋问题探析

2019-09-09巴秀丽

法制与社会 2019年24期
关键词:婚恋观青年

摘 要 青年时期是一个人发展的关键时期,正确婚恋观的形成对青年个人成长、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深入剖析当代青年婚恋现状,分析婚恋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即由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形成合力,共同努力,引导青年树立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婚恋观,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

关键词 青年 婚恋观 婚恋问题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山东省青少年研究规划一般项目《当代青年婚恋观问题研究》(批号:SDYSB180337)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巴秀丽,山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民商法。

中图分类号:D923.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8.299

恋爱和婚姻是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两个阶段,伴随经济全球化和5G时代来临,我国迈进新时代,社会结构逐渐分化,深层次社会问题日益凸显。社会矛盾的多样化、价值理念的多元化、主体意识的独立化,这些都不断冲击和改变我国传统的婚恋观,当代青年对待恋爱、婚姻的态度,不仅关系个体幸福,还关系社会安定。青年婚恋观是青年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取向是否符合新时代要求将直接影响未来婚姻家庭的发展方向,关系着中国的未来。通过调查,本文深入剖析当代青年婚恋问题的现状,分析原因,提出解决对策,帮助青年形成正确的婚恋观,指导未来的恋爱、婚姻生活。

一、新时代背景下当代青年婚恋观

青年人对恋爱道德、择偶标准、婚姻关系、家庭责任等基本看法和态度会受到同时代的社会因素、经济因素、个人因素等影响,进而形成具有时代性、多样性的不同婚恋观。2016年,国家在《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确定了青年婚恋观念的目标是更加文明、健康、理性。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变化必然会对当代青年婚恋观的形成产生深远影响。新时代背景下当代青年婚恋观应该在相同或相似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上,为了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在彼此内心存在爱慕基础上开展恋爱,在彼此尊重与理解的基础上愿意组建家庭并承担相应的责任的一种观念和态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二、当代青年存在的婚恋问题

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交友方式的轉变,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这些新变化极大地改变了当代青年的婚恋观念。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专家访谈等形式,深入了解当代青年的恋爱、婚姻现状,剖析青年存在的婚恋问题。

(一)恋爱方面

1.恋爱时间低龄化。通过调查,第一次谈恋爱时间在16岁-18岁约占76.4%,在12岁-15岁约占15%。这段时间恰好青年在人生关键的求学阶段,过早的谈恋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利于知识吸收,影响学习能力提升。

2.恋爱动机多元化。当代青年摒弃了传统的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观,恋爱动机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彼此被对方的某些优点吸引而谈恋爱的占49.09%;为寻找结婚伴侣为目的的占25.45%;弥补内心空虚、寻求精神寄托的占3.64%;到了年龄应该谈恋爱的占17.58%;看到别人都有男朋友或女朋友如果自己单身会很没面子因此谈恋爱的占3.03%;因对方追求强烈,自己不好意思拒绝而谈恋爱占1.21%。

3.恋爱途径多样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当代青年结交异性的途径日趋多样化,不再拘泥于传统的相亲方式,大量网络交友平台、婚恋网站以及婚恋节目出现,极大地丰富着青年的恋爱途径。微信、QQ、婚恋网站、网上社交平台、同乡聚会、社区主题活动、青年志愿者服务、电视相亲节目,甚至于酒吧、KTV等娱乐场均成为年轻人的恋爱方式。

4.恋爱标准务实化。当代青年在单纯追求爱情时更多的是考虑双方的感情,但在涉及到择偶标准时,倾向于务实化。经调查,虽然大多数青年在恋爱对象的选择上主要考虑对方的相貌、能力、道德品质,但在择偶标准上能力、道德品质和经济能力确在放在首位,其次是双方的感情、性格、生活习惯、身体条件、学历、家庭背景等方面,部分青年还要考虑户口问题。当代青年在选择配偶时会较多地考虑和尊重父母的意见,并能用更加客观、务实的态度处理问题。在双方恋爱年龄问题上,传统的“男大女小”观念正在转变,当代青年已经能够接受“老少恋”“姐弟恋”这种恋爱现实。

5.网恋态度随性化。在调查问卷中,承认有过网恋青年比例高达29.09%。在网恋的原因问题上,仅为追求一种感觉寻求一种体验的占21.82%;认为网恋可以不必承担责任的占4.24%;为了新鲜、刺激和成就感的青年占4.24%;其他原因的占62.42%。在网恋的目的问题上,没有想过为什么网恋的人数最多,占 57.58%;为寻求真爱的占7.27%;为充实情感的占27.88%;为寻求浪漫的占7.27%。在对待网恋态度上,大学生的包容性和适应性更强些。

(二)婚姻方面

1.婚姻观念平等化。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逐渐提高,当代青年在婚姻观念上上日趋平等。民主意识的增强,男女平等观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向社会的大舞台,成为独挡一面的巾帼英雄。经济上的独立、社会地位的上升,使完全改变了女性对待婚姻的态度。经调查,学历越高、经济收入越高的女性对配偶的要求越高,不愿意“为了结婚而结婚”,追求与配偶之间能实现精神上共鸣、工作上扶持、生活中经营、经济上独立的婚姻关系。

2.结婚目的功利化。正处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面临着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中西方文化的不断交融与碰撞,这使当代青年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压力,爱情与婚姻间的纽带作用逐渐弱化。经调查,认为婚姻应当以爱情为基础的占53.3%,以经济为基础的占46%,现代婚姻正在逐步走向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方向,这为未来的婚姻生活埋下了隐患。当婚姻面临现实问题时,离婚或出轨成为青年最直接的选择,家庭的不稳定会影响整个社会风气,也为社会带来不稳定的因素。近年来,因为婚姻中出现问题而导致的恶性刑事事件时有发生就是很好的佐证。

3.家庭责任淡薄化。爱情与婚姻的分离、子女自我意识的强化、父母对子女的过分溺爱、夫妻两地的分居生活等因素导致当代青年的家庭责任意识淡薄,把婚姻当成儿戏,传统的家庭观念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社会道德失控现象频发。最近几年,中国的婚姻质量和稳定性呈下降趋势,离婚率不断攀升,“闪婚”“闪离”现象在当代青年中间流行起来。许多青年对待婚姻的态度很随意,只考虑自身感受而不顾及家人的感受,缺乏应有的家庭责任意识。

4.两性行为宽容化。随着西方性观念的不断渗入,有关的性的问题从幕后走向台前,人们不再“谈性变色”,青年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去了解性。经调查,对于发生性关系的看法,认为基于爱情就可以的占24.8%,双方愿意就可以的占70.3%。认为一定要在结婚后才能发生性关系仅占17.6%,视情况而定占66.7%,不需要结婚就可以发生性关系的占15.8%。在能否接受配偶或恋爱对象在之前与他人有性行为的问题上,能接受的占到50.91%;不能接受的占49.09%。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来,大多数人摒弃了传统的“从一而终”的思想,性观念逐渐从封闭走向开放,性解放、性自由的观念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接受,“一夜情”“试婚”“同居”等现象比较普遍,对婚前性行为保持宽容心态。对待性的态度、性行为的随意性,这些都可能会引发婚姻忠诚度下降、社会责任感缺失等一系列严重后果。婚姻具有排他性,性忠诚决定着婚姻能否长久和幸福,也是我国《婚姻法》的基本要求,当代青年的婚恋观念亟需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三、当代青年婚恋问题的产生原因

(一)传统婚姻观念消失

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愈加频繁和深入,青年获得新知识、接受新观念的能力不断提升,“门当户对”“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婚姻观念在改革开放的步伐中日渐消失,但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新的婚姻观念尚未形成。由于缺乏正确引导,青年在恋爱、婚姻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

(二)家庭教育功能弱化

家庭环境和父母婚姻状况对青年健康成长的作用是不可磨灭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自身行为、教育方式、经济收入、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等无不影响青年婚恋观的形成。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只忙于自己的事业,而将子女的教育甩手给老人、学校或社会培训机构,也有父母只关注子女的学习成绩而忽略心理成长,家庭教育功能日渐弱化,对青年的婚恋观的形成产生消极的影响。

(三)学校教育作用缺失

青年的婚恋观在形成过程中,学校教育的影响也不容小觑。在功利主义影响下,部分学校只关注升学率和就业率,忽视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缺乏对学生心理和生理需求开展引导,使学生成为“温室里的花朵”,缺乏分析、判断和自我保护能力。

四、解决当代青年婚恋问题的科学对策

(一)更新观念,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1.发挥舆论导向作用,改造不良社会风气。加强青年思想道德教育,弘扬社会美德,广泛传播文明、健康、理性婚恋观,鲜明抵制负面婚恋观,营造积极、健康、乐观、和谐的社会风气。充分运用大众传媒的社会影响力,净化网络、娱乐等宣传环境,提升网络监管能力,规范网络环境,关闭严重影响青年思想、行为的黄色网站、色情网站等,构建网络道德建设体系,宣传文明网络文化,让青年在充满正能量的社会中健康成长。

2.发挥社会服务作用,营造齐抓共管新格局。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组织作用,形成多部门齐抓共管、团结协作新格局,帮助青年获取全面的婚恋知识,树立积极的婚恋态度。如开展多主题青年社交联谊活动,疏导单身青年心理压力;加大对青年进行性知识教育普及力度,帮助青年建立科学健康的两性观;提升网络婚恋服务的诚信度,营造健康良好的网络环境。

(二)发扬家风,塑造和睦家庭氛围

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婚姻、家庭观念,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优良家风,弘扬孝敬老人的传统美德。父母要大力营造温馨、幸福的家庭环境和氛围,用家的温暖和关爱从正面教育子女学习性知识,勇于面对恋爱和婚姻,承担家庭责任,引导子女树立正确的婚恋观。习近平指出:“我们要认识到,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如果所有家庭都能和睦,夫妻恩爱、家人友爱、子女健康、成员守法,那么社会矛盾必然减少,社会必然安定。

(三)加强教育,打造健康校园文化

各类学校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且是其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要充分发挥学校在培养青少年婚恋观教育上的作用,将婚恋教育纳入德育教育体系,采用多种途径和手段,丰富教育内容,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以课程、讲座、专家辅导、心理咨询等方式讲解生理健康、性、婚姻、恋爱等知识,传授如何审美、如何获得爱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婚姻的法律认同感,降低对婚恋利益的期待感,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和对婚恋观认识的思想动态,强化青少年对情感生活的尊重意识、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强化责任感和使命感,逐步形成文明、健康、理性的符合社会需要的新时代婚戀观。

注释:

习近平在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上讲话.2016.

李铁柱.婚姻法新解释改变国人婚恋观[J].法制调查,2012(2):1-3.

桂杰.近七成青年择偶“愿等待不愿将就[N].中国青年报,2018-05-22.

参考文献:

[1]廉秀颖.当代中国青年婚恋观问题研究[D].吉林:东北电力大学,2017-06-01.

[2]何楚烨.浅析当代中国青年婚恋观问题[J].教育心理,2018(5).

[3]宋小欧.当代青年婚恋观特点与引导评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6.

[4]任帅.青少年婚恋观问题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10).

猜你喜欢

婚恋观青年
95后大学生婚恋观的现状及探析
当代大学生婚恋观调查分析及建议
——基于对新乡市大学生的调查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自我实现角度窥探青年自我实现的困境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大学生婚恋观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论欧阳子小说中的婚恋观
当代女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分析
婚恋观转变与基层行政——以1953年北京贯彻婚姻法运动月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