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文本解读优化初中英语阅读课Pre-reading 环节的问题设计
2019-09-09戴圆圆
戴圆圆
引言
阅读教学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阵地。阅读教学是一个高度综合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核心是提升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阅读教学不同于阅读本身,需要教师认真解读文本,帮助学生建立文本信息、语言、情感、态度等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体验阅读过程,提升阅读能力(葛炳芳2013)。
阅读教学首先应是文本解读,其次才是教学设计与实施,及教学评价与反馈。因为基于文本解读的阅读教学设计才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初中英语阅读课教学通常分为三个环节:Pre-reading,While-reading,Post-reading,而Pre-reading是一堂阅读课的起点。但在平时的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Pre-reading 的教学设计不尽如人意。
一、初中英语阅读课Pre-reading 环节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以激发学生兴趣为Pre-reading 环节的教学目的,舍本求末
阅读课中Pre-reading 环节的目的之一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多教师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想方设法寻找学生喜欢的话题,常常是绕一个大圈子泛泛而谈,花费了很长时间才导入文本主题。这样容易使课堂出现头重脚轻、本末倒置的情况,使后面的阅读时间不够,特别是没有时间开展读后活动。教师所设计的话题应与文本主题相关联,可以对文本的外延知识进行激活,但不能无边无际地扩展外延知识,否则只会浪费学生宝贵的阅读时间。所以,教师要把握好度。
(二)以词汇教学为Pre-reading 环节的教学任务,将词汇孤立于语篇之外
而与以上现象相对应的另外一种常见的教学现象是不涉及文本以外的任何内容,把阅读教学的Pre-reading 环节当作词汇教学环节。为了帮助学生扫清阅读中的生词障碍,教师逐一呈现生词,把时间花在生词的认读、拼读、朗读上,把词汇作为阅读导入环节唯一的教学任务。虽然词汇教学是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但教师应有机地把词汇教学和阅读教学结合起来,让阅读课Pre-reading 环节真正发挥导入功能。
(三)以简单问题为Pre-reading 环节的设问方式,忽视学生的思维发展
阅读课以读作为语言输入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很多教师认为阅读课的Pre-reading 环节以输入为主,很少进行思维训练,只在读中和读后输出环节进行思维培养,导致很多问题没有思维含量,未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这与我国近年来强调的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理念不相符。
(四)以单元知识为Pre-reading 环节的唯一教学任务,忽视学生的已学知识
有的教师认为阅读教学主要以话题为单位,一个文本一个话题。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割裂了教材的整体性,孤立地去看待单元文本,忽略了前、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事实上,每套教材都有其内在的编排体系,从七年级至九年级其难度及知识点以螺旋上升式呈现。教师应树立全局观念,整体把握教材,使学生已学的知识、技能、策略在原有基础上得到长足发展。
导致以上现象的原因是教师对阅读文本的解读不到位,难以使文本内涵得到充分体现。由此可见,基于文本解读的有效问题设计在Pre-reading环节显得尤为重要。
二、文本解读的内涵、视角、原则
(一)内涵
文本解读是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前提和基础。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叶建映2013)。在阅读教学中,文本是阅读教学的材料,文本解读的执行者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对文本进行诠释,再现文本所要传达的信息(赵斯明2016)。文本解读既要以文本为本,又要高于文本,不断地站在文本内外解读文本。
(二)视角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本解读可以从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作者与文本三个视角入手,每个视角可以重点聚焦文本的某一侧面(常万里、张利琴2018)。首先是以教师的角度解读文本,然后站在学生的立场解读文本,再次是站在作者的视角解读文本。只有这样,才能解读出文本的深层次内涵,即字里行间的言外之意。正是基于多层次、多角度的文本解读,才有了丰富多彩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教师应通过对文本的语言文字、篇章结构、谋篇布局等方面的构建,通过对文本的写作手法、写作意图、价值取向等方面的推敲,帮助学生实现个体阅读经验的重组,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目的。
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内容、语言、思维是三个最主要的关键词(葛炳芳 201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一系列问题来引导学生首先对文本内容即表层信息进行梳理和理解,再对文本语言进行感知和运用,并对作者的观点、写作意图、情感态度等进行分析和综合,开展较高层次的思维活动。
(三)基于文本解读的Pre-reading 教学设计原则
教学设计的基础在于深度解读文本。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虽不同,但基于文本解读的教学设计的要点和原则大致相同,Pre-reading 环节的问题设计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问题设计关注文本核心
问题设计要以文本为基石,以文本的深度解读为前提,聚焦文本核心,不可以把阅读文本放置一边,空谈阅读能力的培养。一切教学活动的设计都应围绕文本的内涵展开,切忌为了课堂表面的热闹,刻意追求教学活动形式上的花哨。
2.问题设计力求层次分明
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重点关注不同层面学生可能存在的阅读障碍和表达障碍,使问题富有层次性。要尊重学生对文本内容、思想、主旨大意等方面的不同见解和表达,但不鼓励任意体验、随意探究。
3.问题设计聚焦思维品质
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注重问题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品质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基于文本深度解读的阅读教学设计尤其要以发展学生思维品质、启迪学生智慧作为其核心价值取向(常万里、张利琴2018)。
三、基于文本解读的阅读课Pre-reading 环节的问题设计
在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Pre-reading 环节的设计与实施要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为导向。Pre-reading 是阅读教学中思维活动的开始,教师重在设计问题来启发学生的认知,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过渡,为后面的文本阅读作好准备。在这一环节,教师通过设计一系列问题来引导学生预测、拓展文本,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以核心词汇为抓手,关注问题设计的精准性
教师应以核心词汇为抓手,关注问题设计的精准性。问题设计的精准性需要教师在问题设计时关注文本的核心。现行初中英语教材中的部分文本,新单词非常多且难,这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了很大的障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深入解读文本,提取文本中的中心话题,以核心词汇为抓手,设计问题链,关注问题设计的精准性。下面,以《剑桥英语》七年级课文To Tip or Not to Tip 为例,谈谈如何以核心词汇为抓手设计问题。
To Tip or Not to Tip 是一篇探讨在美国是否要给小费的文章。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和学习,让学生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文中生词多达17 个。根据教学目标,笔者把它们分成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类(关键词汇):tip,wage,be pleased with,depend on,treat,behavior,respect。
第二类(认读词汇):hotel bellhops,airport porter,attendant,hotel maid,hairstylist。
第 三 类(可 忽 略 词 汇):slang,bill,per,guideline,salon。
在学生阅读本文之前,教师呈现课文标题To Tip or Not to Tip,首先引导学生学习tip 这一核心词汇,
T:What is the meaning of the word“tip”?
帮助学生理解tip 的词性和含义:I gave some tips.=I tipped them.
然后,以问题“What do you know about tip?”引导学生进行“头脑风暴”。待学生对tip 有准确的理解后,要求其再次读题,对文本内容进行预测,同时在黑板上整理出学生的预测:
Who often tips?
Whom does he/she often tip?
Why does he/she tip?
Where does he/she tip?
How much does he/she tip?
When does he/she tip?
最后,根据学生的预测画出思维导图(见图1):
图1
从该教学案例中可以发现:当遇到生词很多的阅读文章时,教师基于自己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对生词进行分层,紧紧抓住文本中的核心词汇展开教学。这样的问题设计体现了它的精准性。如果教师没有深入解读文本,问题的设计往往会偏离文本主题,绕来绕去,舍本求末,浪费宝贵的阅读时间。
因此,在Pre-reading 环节中,教师要以核心词汇为抓手,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核心内容,如本课例中的标题学习和预测,因势利导,巧妙地处理了文章的重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了文章的梗概,有助于下一步深入剖析文本。
(二)以问题链为载体,聚焦问题设计的适切性
教师所设计的问题既不能太宽泛,无限扩大文本主题的外延,又不能只盯着文本主题,把读中环节的教学任务放在Pre-reading 环节完成。针对这一现象,教师要关注问题设计的适切性,以问题链为载体,恰到好处地把握好文本的主题。
在Pre-reading 环节设计问题链,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下面,以人教版新目标《英语》九年级Unit 13 Section A 3a 阅读课为例,说明如何聚焦问题设计的适切性。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人类随意杀戮鲨鱼,导致鲨鱼数量减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在Pre-reading 环节中,根据学情,教师设计了以下问题链:
T:(show a picture of sharks)What animals can you see?
Ss:Sharks.
T: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sharks?(引导学生谈论鲨鱼的一些常识)
S1:Sharks are very huge.
S2:Sharks are very dangerous.
S3:Sharks hurt humans.
S4:Sharks are in danger.
T:Why are they in danger?
S5:Because people catch and kill them.(Show the pictures)
T:Why do people catch and kill them?Today let’s learn a passage about sharks.
以chatting 式询问学生知道的关于鲨鱼的一些常识,紧紧围绕sharks 这一话题展开文本以外内容的交流,充分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轻松高效,简洁明快。而且,教师关注问题之间的关联性,恰到好处,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避免以词汇教学代替阅读教学。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把握问题设计的火候,不能泛泛而谈,无限扩大文本主题的外延。
(三)以阅读策略形成为导向,提升问题设计的思维层次性
在英语阅读教学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基于目标设计有层级的活动或提出有层级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并帮助学生形成阅读策略(教育部2012)。预测是一种十分重要的阅读技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的标题进行预测,也可以利用文本中的关键词、图片等进行预测,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阅读策略,发散学生的思维。
下面,以《21 世纪学生英文报》九年级版Why does Disney choose Liu Yifei?为例,说明如何以阅读策略形成为导向,提升问题设计的思维层次性。Why does Disney choose Liu Yifei?主要介绍了迪士尼电影公司为什么选择刘亦菲为电影《花木兰》的主演。文章共四段,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介绍:“Why does Disney make Hua Mulan?Why does Liu Yifei play the lead role?Why does Disney pick out Li?”文章中有很多生词和专有名词,特别是部分影视剧专有名词,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阅读障碍。因此,在Pre-reading 环节,教师巧借主题图(电影《花木兰》的海报)化解学生的学习难度,既提高了学生的读图能力,又激发了他们阅读的欲望。
T:Look at the picture.(呈现主题图,覆盖一半)Who is that girl you see staring straight back at you?
S1:Liu Yifei.
T:What do you know about her?
S1:She is beautiful.
T:Yes,she is best known for her beautiful looks.(板书be best known for)
S2:She is good at speaking English.
T:Yes,she is excellent in English.(板 书be excellent in,展示另一半图片)Who is that girl?
S2:Hua Mulan.
T:What do you know about her?
S1:She dresses herself as a man to take her sick father’s place in the army.
T:Hua Mulan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female warrior characters.(板书female warrior)
主题图是一张很有意思的图片,花木兰和刘亦菲不难看出,但要解读出动画版花木兰的确有难度,所以教师继续追问:
T:How many people can you see?
S1:Two people.
S2:Three people.
T:Why?
...
主题图是对文字的图解,不仅提供了直观的视觉信息,还给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让学生结合知识和生活经验,对文本内容进行大胆推断或预测。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该教学案例中,教师所设计的问题:“How many people can you see?”非常巧妙地引导学生思考。教师通过追问,提升了问题设计的思维层次性。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从多方面入手,找准问题的切入点,将图片和标题结合在一起进行预测,帮助学生形成阅读策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四)以梳理教材为依托,强化问题设计的整体性
人教版新目标初中英语教材以话题为主线,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兼顾交际功能和语言知识,形成了一套循序渐进的生活化的学习程序,引导学生学会用英语做事情。教材结构合理、形式活泼、设计美观、图文并茂,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且会循环重复同一话题、同一体裁的文本。教师应对教材的整体布局进行学习和理解,并在教学中充分加以利用,创造性地整合出各种有利于教学实际的教学资源。
下面,以人教版新目标《英语》九年级Unit 13 Section B 阅读课为例,说明如何以教材为依托,强化问题设计的整体性。九年级Unit 5 Section B 的阅读文章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文章是很经典的总—分结构,有利于学生形成从概括到具体的阅读策略。学生在写作中经常会用到这种结构。而九年级Unit 13 Section B 阅读文章的写作手法也是如此。课文在第一段中提出“Nothing is a waste if you have a creative mind.”这一观点,并以三个具体例子为支撑材料。鉴于学生已经学过类似的文章,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先从激活学生对Unit 5 Section B的学习经验入手,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学习类似的文章。
T:In Unit 5,we learned a passage about beauty.Do you remember how many paragraphs are there?
S:Four.
T:What is the structure of the passage?
Ss:From general to specific.
T:Yes.Paragraph 1 is a general introduction.Then the writer gives out three examples:sky lanterns,paper cutting and Chinese clay art.
T:What about the passage in this unit?How many paragraphs are there?
S:Four.
T:And the structure?
Ss:From general to specific,too.
T:Well done.Now let’s read the title again.
Ss:Rethink,reuse,recycle.
T:What does the writer mainly want to tell us in this passage?
S1:Don’t waste.
S2:We can reuse the things like bottles,paper and so on.
T:How many examples are there in the passage?Please look at the pictures to find out the answer quickly.
S:Three.
T:What are they?
S:An old house,bags and art works.
...
对于相同类型的文章,教师可以通过类比推理,引导学生运用已学方法阅读文本。而且,以上导入学习,对学生的写作也有很大的帮助,让学生明确了文章框架和写作手法,将读写结合,能真正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结束语
文本解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基于文本解读进行整体设计,使教学环节之间衔接自然、紧密相连。优化Pre-reading 环节的问题设计能提升阅读效果,使整堂课呈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杂志排行
英语教师的其它文章
- 初中英语阅读探究式教学策略分析
- 指向思维品质发展的英语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实践
——以Unit 2 Reading France is calling 阅读教学为例 - “以听促写”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写作中的应用探究
——以Unit 3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为例 - 元认知阅读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以Unit 7 Will People Have Robots?为例 -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REUSE 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以Unit 3 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 为例 - 在英语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实践
——以Unit 7 Seasons Reading A poem about the seasons 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