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英语阅读探究式教学策略分析

2019-09-09宋春燕

英语教师 2019年17期

宋春燕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学方式开始从传统的接受式、“灌输式”教学转化为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主的多模态科学化教学,旨在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学的社会交互性,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自主探究、合作等能力。探究式教学主要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以问题、情境为主导,注重学生在知识内化过程中的自主性作用。目前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存在教学目标单一、教学方法枯燥、阅读任务脱离主题、偏重于接受式教学等问题。而初中英语阅读探究式教学注重对文本的深度理解及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对有效教学的开展具有显著作用。因此,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着重对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应用(郭小明2019)。

一、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与内容过于单一

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朝着目标所规定的方向产生变化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具体性、规范性及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创新性将会直接影响教学能否沿着预定的、正确的方向进行(何克抗、林君芬,等2006)。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学目标的设定及教学内容的准备以提高学生的知识习得力为主,而忽视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成为“成绩的附庸”,最终导致教学效果过于片面化。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传统教学因受班级授课制及结构教学法的影响,教学目标只能代表全班的泛化表现,无法做到因材施教、差异化教学,无法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另一方面,教师以教授词汇、短语、语法、答题技巧为主,忽视了对学生阅读策略、阅读技能、文化素养、思维能力等的培养,导致学生只是机械、被动地学习,无法激发学生的正向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深层次阅读兴趣。

(二)教学方法枯燥,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弱

在初中英语的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的投入产出比较大,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普遍较弱。研究表明,中学阅读教学基本可以概括为“阅读前—阅读活动—阅读后”三段式的英语阅读教学步骤(王素2013)。传统教学环境下,教师通过以接受学习为主的“自上而下的教学”方式教学,阅读内容以“自上而下的知识”为主;教师偏重学生对语篇的翻译,对词汇、语法知识点的机械记忆,忽视了学生对语篇的整体理解,几乎没有通过对阅读文本材料的体裁特点作针对性的篇章结构分析与衔接技巧讲解,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三)教学活动脱离主题与实际,教学有效性偏低

教学的有效性是根据Teaching Effectiveness翻译而来,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之后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及学习的效果(唐吉民2005)。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下,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活动十分单一且效率低,具体表现在: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使学生在课堂中通过活动与实践等形式获取知识、得以发展的频率较低甚至几乎没有;学生依据学习问题自主查阅资料、讨论、合作为主的学习活动很少;教师平时布置的阅读题目以纸质试题为主,很少布置如查阅资料、读课外书、观看相关视频资料等实践性作业;课堂教学仍以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三中心”为主,导致学生没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观点或看法的机会,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钟启泉、崔允,等2001:3-8)。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感到课业负担较重,学习较为枯燥、乏味。

(四)教学过程偏重接受性教学,课堂互动性不足

语篇分析是指对文章中的以句子或段落为主的语言单位进行的语言分析,包括词汇、语法、篇章结构等方面,主要目的在于解释人们怎样构造、理解各种通顺连贯的语篇内容(王素2013)。初中英语阅读课中的语篇体裁包括说明文、记叙文、应用文及议论文等,大多数阅读材料以理论性为主,故对师生、生生互动及课堂气氛要求较高。目前初中英语阅读课堂在语篇分析过程中以教师边讲边翻译,直接告诉学生知识点、重点内容的形式进行,课堂互动不足,使学生没有机会思考,无法进行课上知识的自主建构和深层次的理解。

二、探究式教学概述

(一)探究式教学的定义

探究式教学是在皮亚杰的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所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本质上是一种项目式学习,与布鲁纳提出的“发现教学法”在操作上基本一致。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创设教学情境,提出问题,使学生通过自主观察、探究及小组合作等形式以问题为导向进行学习,掌握相应的知识点。换言之,为引导学生通过“发现—解决”问题而建构知识的过程。具体过程为“提出驱动性问题—形成具体的探究性问题和计划—实施探究—形成和交流探究结果—反思评价”。研究表明,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能有效帮助学生提高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一方面有助于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有效的问题解决和推理能力,完善并形成自己的知识概念体系,促进对知识的强化(郭小明2019)。探究式教学流程如图1 所示:

图1:探究式教学流程图

(二)探究式教学的特征

1.自主性

自主性是当代学生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是探究式教学最本质的特点(沈碧丽2003:12),这也是其与传统接受式学习最鲜明的区别。学生对知识的学习需要调动各种体系,包括学习动机、学习情境、课后强化等方面的影响因素。所以,无论是课前、课中、课后,都需要学生自主参与。探究式教学类似于抛锚式教学,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带着具体问题主动探究,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2.情境性

情境性是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特征。在传统教育理念下,认知流派学习理论着重强调应用的普遍性,从而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从课程的实施来看,一方面,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开放性系统,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非设定的情境性问题;另一方面,学生在应对新的课程内容时,不会通过单纯的知识提取来内化新知识、解决问题,而需要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有针对性地学习,从而达到对已有知识体系的重组、改组,直至完成知识的迁移、整合和深化。

3.社会交互性

学生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拥有多重身份。探究式教学属于建构学习理论流派在教学中的一种应用方式,同时受到杜威进步主义理念的影响。它强调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交互性,学习任务的完成是通过各个成员在学习过程中的相互沟通交流、分享学习资源、合作实现的。

三、探究式教学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意义

(一)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课程标准规定和定义课程观及教学观。教育部最新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对传统教学进行课程改革,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英语阅读教学要侧重对学生语篇分析能力、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培养。在实施建议中也指出:教师要设计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实践、分析、归纳等方法学习语言知识,感悟语言功能,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能力(王之江、沈昌洪,等2005:74)。

(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传统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教学内容以教材内容为中心,学生通过听讲的形式被动地接受知识,在紧张的课堂环境中无法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对所学知识没有深层次的意义加工过程。而探究式教学将课堂中的主导权交给学生个体,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一切问题的设定、情境的创建及活动的进行等都以学生的学习为主,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思维及分析问题能力的提升。

(三)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探究式教学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形式使学生完成知识的学习及内化,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频率增加。一方面,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可以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趣味性、活跃的课堂气氛也有助于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最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初中英语阅读探究式教学的实践

为了检测探究式教学与传统接受式教学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效果,本学期,笔者选择自己所带班级的学生为实验对象进行实验。笔者在所教的两个班级中分别选择30 人,他们的学习成绩均为中等水平,他们平时阅读以课堂学习为主,其他方面的学习较少。因此,从实验的可行性层面来看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一)实验设计

1.实验目的

探究式教学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

2.实验假设

(1)以探究式教学方式开展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在一个学期的实验研究时间内,学生的阅读兴趣有所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对语篇整体的分析和思考能力有一定的提升。

(2)以探究式教学方式开展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在一个学期的实验研究时间内,学生学习能力有所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

3.实验变量

(1)自变量:教学模式分为传统接受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在研究期间,控制组采用以篇章翻译、词义及语义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实验班采用探究式的英语阅读方法进行教学。

(2)因变量:学生的阅读速度和成绩、学生对语篇的分析能力。

4.实验材料

人教版《英语》七年级(下)课本。

(二)实验过程

以人教版《英语》七年级(下)Unit 3 How to get to school?的阅读教学为例,控制组依然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实验组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确定课堂教学环节,安排每部分的教学活动。依据文本内容主要分为Pre-reading,While-reading,After-reading 三个环节:

1.在读前活动(Pre-reading)中,提出以下四个问题:(1)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Are they students? How do you know?(2)What are they doing?Are they doing this for fun?(3)Where are they going?(4)Why don’t they take a boat or take a bus?在这四个问题中,前三个问题需要学生根据文章中的图片信息进行预测、推理。在推理过程中,这些问题能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生活经验,更好地理解文章。第四个问题是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文章情境作深层次思考。问题层层深入,启发学生对文章情境的思考与理解。

2.在读中活动(While-reading)中,教师为学生设置一个连线活动。具体如下(见图2):

图2:课中连线活动

这个阅读任务不是简单的获取文本信息,而是挖掘文本内容,进行深入阅读。学生的个性、思维特点、生活经验有一定的差别,在小组合作探究环节中,可以各抒己见,分析问题,产生思想火花的碰撞,在课堂上生成教学计划外的智慧。阅读策略与阅读技巧的培养要通过“做”“运用”得以实现。在这里,智慧技能、认知策略的培养并不等同于知识的传授,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领悟、运用、内化才能升华为能力,这就类似于游泳这项技能,只有在水中才能学会。所以,完成这个阅读任务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各项阅读策略与技巧如根据上下文推测生词或长句的意思、略读、查读、识别指代关系等理解文本信息。

3.在读后活动(After-reading)中,设置如下活动,完成表1:

Make a comparison between you and the students in the village.

表1:课后活动

Group work:

(1)How do you feel about your life and Liangliang’s life?

(2)What can you learn from him?

(3)What do you want to say to him?

让学生通过对比自己与亮亮的生活,在实际情境中体会生活的不易,从而更懂得珍惜现有的生活,这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情感教育。最后的问题“What do you want to say to him?”也能引发学生的深思,让他们关注他人的生活,产生同理心,让他们更具有责任感。

探究性阅读不仅仅在于获取或者理解文本信息,了解作者意图,更为重要的是要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层次解读。读后环节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文化意识,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

(三)实验结果分析

通过一个学期的实验研究,笔者分析前、后测(前、后测的题目总分均为50 分,试题难度相差不大)的数据,如表2 所示:

表2:实验班和控制班前、后测成绩对比表

从表2 可以看出,实验后,实验班和控制班的阅读成绩均有一定的提升,但通过对其平均成绩和平均分差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实验班的成绩较控制班提升的幅度更大一些。虽然差距并不是很大,但从教学效果来讲,实验班的学生在对语篇的分析方面较控制班的学生能更为突出。

五、初中英语阅读探究式教学策略

(一)创设科学的探究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教育从发展的初始到班级授课制之前,教学形式大多沿用问题导向的问答式教学,如《论语》中记载孔子与学生之间的教学;西方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等。探究式教学在建构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借鉴古代教学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将情境与教学内容合理衔接,设置符合学生学习兴趣、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探究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探究、学习,通过启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激发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好奇心,降低因知识的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动机的下降而造成的习得无助感。如在教学上海牛津《英语》八年级Module 4 The lost ring 时,教师在课前可以通过让学生观看《神探夏洛克》的视频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期待,课中创设“福尔摩斯探案”的教学情境。通过探案情境:夏洛克的好友亨利(Henry)的名贵戒指被盗,引出本堂课的主要任务——帮助神探夏洛克寻找小偷,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找出文中使用的过去进行时。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阅读是培养学生个人思想意识的重要方式之一。初中英语阅读课程在整个英语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阅读理解能力是考量学生英语水平高低的重要手段。教师要选择具有一定文本意义,能激发学生深度思考的材料作为课前、课后的补充性内容。在课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将问题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思考整个语篇的写作脉络。在学生的阅读策略得到相应训练后,可以让其独立完成阅读理解题目,依据题目中的问题,带着问题阅读,寻找文本中的关键词、关键语,养成正确的阅读方式,提高思维能力。

(三)阅读任务设计注重课内外结合,使外部奖赏转化为内部动机

探究性教学强调学习的实践性,要求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去学习,在课程目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与主题相关的现实生活,亲身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刘玲2008)。例如,人教版《英语》八年级(下)Unit 2 I’ll help to clean up the city parks 是围绕“环境污染和保护”这一主题开展的,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外实地调查了解所在城市公园的卫生情况,以及在保护方面的具体改善措施,让学生在真实地了解城市环保、美化的过程中激起对文本知识的学习动机。

(四)开展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小组合作是对学生个人自主探究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的有效训练方式。课前,在前期的资料搜集阶段,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让小组成员通过自主寻找问题的解决方式,解决整个问题中自己所负责的某一小部分内容的问题。后期,小组全体成员将自己所负责的部分进行探讨、整合,从而完成整个任务。课中,教师在学生自主阅读之后,也可以引导其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探究文章中的某一问题,发表意见,提出意见和看法,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刘金贞2003)。

(五)注重课后反思,完成知识的再加工

根据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流程模式,学习过程中最终的反馈和强化是有效掌握知识的途径之一。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课后的阅读强化训练,可以通过个人或小组合作等形式完成课外的拓展练习、课后阅读材料的学习,可以通过文本、视频、网页链接等形式给学生提供自我强化练习的机会。例如,人教版《英语》八年级(下)Unit 2 I’ll help to clean up the city parks 的课后作业可以给学生提供关于volunteering 的话题作为课后补充材料,让学生全面了解志愿者活动并学习如何写英文简历。

结束语

探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它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内化及学生思维的训练、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积极的作用。但是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相对的,提出探究式教学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并不是要完全取代接受式学习,而是从另一方面对其的必要补充,这种补充不仅仅是对单一学习方式所造成的弊端的补充,也是将探究式教学和接受式教学的有效融合(刘玲2008),从而更好地促进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一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