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南粤古驿道线路保护与利用的乡村振兴探索
——韶关灵潭村乡村旅游规划探究

2019-09-09曾皓玲

关键词:南粤驿道绿道

曾皓玲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城乡建设学院 广东 广州 510225

前言

2013年习总书记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国内外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提供了合作平台,也为国内各领域发展建设带来思路。南粤古驿道文化遗存是古代丝绸之路广东路段的体现与见证,为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及“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实施习总书记提出的“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的重要指示,广东省2016年底规划修订《南粤古驿道文化线路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全力推动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及沿线乡村振兴建设工作。

一、项目背景

1 南粤古驿道概况

广东地处岭南丘陵地区,受地理条件影响,与中原地区相距遥远,自古以来就是比较独立且封闭的区域。南粤古驿道是古代人民能够翻越南岭,进行政治、经济、文化往来及发展联络的重要通道,也为区域发展、行政管理提供了必要条件。南粤古驿道是指1913年以前广东境内用于传递文书、运输物资、人员往来的通路,包括水路和陆路、官道和民间古道。1

南粤古驿道遗存主要集中在粤北、粤东地区,总长约180公里,主要线路有南雄梅关古道、乌迳古道、乳源西京古道、潮州饶平西片古道、广州从化钱岗古道、云浮郁南南江古水道、珠海岐澳古道等。古驿道沿线多为传统村落,其中大部分是省级贫困村。目前古驿道沿线各区域村落内及周边文化遗存开发利用程度较低,存在大量废弃、毁坏现象,文化资源浪费严重,不利于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因此,南粤古驿道文化资源亟待保护和利用,能为农村经济提供新动力,促进广东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2 南粤古驿道总体保护与利用

为更好地保护和活化利用南粤古驿道历史文化遗产,整合串联沿线村落及片区,促进乡村经济、乡村旅游与南粤古驿道历史文化的有机结合,自2016年起,广东省逐步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及南粤古驿道线路保护利用工作,编制完成了《广东省南粤古驿道线路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南粤古驿道标识系统设计指引》、《南粤古驿道保护与修复指引》等,以指导省内古驿道保护与利用工作。2017年试点打造了8个古驿道示范段,整合区域体育、文化、旅游、生态农业等产业,为振兴沿线乡村经济提供动力。2018年广东集中建设11条古驿道重点线路,总长约700公里,重点整治沿线乡村建筑与环境综合风貌,修复古驿道道路设施,打造乡村特色农业景观,科学配置基础设施与服务配套,开发特色旅游路线,促进乡村振兴建设发展。通过大量的投入与努力,目前广东省南粤古驿道保护与利用工作初具成效,沿线乡村经济与乡村旅游产业获得较为理想的增长与发展。

3 南粤古驿道与灵潭村的乡村振兴发展规划

灵潭村位于韶关南雄珠玑镇,地理位置优越,北邻梅关古道,南接珠玑古巷,是南岭进入南粤地区的必经之路,古驿道粤北片区的重要联系枢纽。灵潭村的乡村振兴发展需要依托南粤古驿道线路保护和利用政策,结合自身地理与环境优势资源,大力打造特色乡村旅游品牌。

目前灵潭村以千年驿道为载体,“秀水灵潭,驿路热土”为主题,融合农耕文化、红色文化、客家文化,打造建设成为集红色旅游、客家民俗娱乐体验、田园观光于一体的广东省文化休闲旅游名村、红色旅游示范村。灵潭村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将乡村旅游及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策略紧密结合起来,追溯古驿道文化重塑南粤乡村历史文化、挖掘古驿道特色带动乡村特色农业产业建设、利用古驿道保护打造乡村休闲旅游路线、借助古驿道修复改善乡村空间与乡村风貌、通过古驿道建设振兴乡村经济。在此基础上,灵潭村新农村规划设计主要以村庄整治规划、旅游创建规划为主要内容。

二、灵潭村乡村振兴新农村建设规划内容

(一)以整顿优化乡村风貌为目标的整治规划

针对古驿道沿线建筑及巷道破坏严重,居住环境质量低下的情况,灵潭村村庄整治规划主要以“一编二拆三清四改五建六美”为思路:以自然村为单位编制村庄整治规划;拆除违章建筑,拆乱搭乱建;清垃圾、清杂物、清小溪河道沟渠池塘;改厕、改路、改水、改危房;建污水处理设施、建长效保洁机制、建洁净村庄、建“户前三包”责任制、建小公园和小型文体广场;美化村庄环境。

目前灵潭村已基本实现通水、通电、通灯、通有线电视;道路硬化基本完成,部分巷道需要修整修补;村内存在少量需要拆除的无价值建筑;村内生活污水直接排放,部分新建筑有化粪池,村周边还有旱厕;但缺少公共空间和绿化;无广场绿地。

1 建筑风貌整治

灵潭村建筑多为传统客家民居,因年代不同有各自的时代与材料特点,因而在风貌整治上主要以“分类设计、突出特色、传承文化、村民参与、经济可行”为原则。近代砖房整治提取当地文化特色,屋面用蝴蝶瓦即小青瓦作为覆材;墙面采用有轻微黄色的豆米墙;门窗采用传统木制花格窗和雕木门,保持乡土风貌,增加门框、门环、雕花等装饰;砖墙裙修复采用传统青砖,保持新旧建筑风貌统一。古驿道沿线年代较为久远的土坯房,结构保存较为完好,利用新式环保材料加固原有抬梁式木结构,并对夯土外墙进行清洗,增加鹅卵石墙基底进行整治保护。整体建筑风貌体现古驿道特色及客家民居特点。

2 道路改善工程

村道路面改造以沥青路面及水泥硬底化为主,适当拓宽及平整路面,方便车辆通行;村内巷道路面改造主要铺设鹅卵石,路牙石收边。卵石路面延续了当地古驿道路面形式,与传统村落风貌形成统一,具有较好的景观效果,兼具造价便宜,改造速度快等优点。局部古驿道路段仍为街道石板路,年代久远,改善工程要求修复损坏的石板砖,尽力保持古驿道原貌。

3 环境卫生整治

(1)建立雨污分流系统,污水进行统一收集处理,净化水质达到二类用水标准,再进行循环利用,实现灌溉与景观用水的利用效率。

(2)优化垃圾处理机制,对村内垃圾桶布点进行统筹布置,以户收集,以村集中,提高村民垃圾分类意识,村内垃圾集中站设置完善的卫生管理机制,保证卫生安全,及时处理转运。

(3)河流、池塘、沟渠水体整治,清理水体垃圾,建设石砌驳岸与亲水平台,利用生态种植美化边坡,修整堤岸。

整治规划旨在优化提升灵潭村的整体村容村貌,改善基础设施内容,为乡村旅游建设及南粤古驿道保护和利用打下基础,推进后期旅游发展,提高灵潭村村民生活质量。

(二)以特色旅游示范名村为定位的创建规划

灵潭村旅游资源丰富,丘陵地文景观,灵潭水域风光,古驿道文化遗存,红色历史纪念遗址,客家民俗活动,乡村农业种植体验等均为灵潭村打造特色旅游示范名村提供有利条件。目前灵潭村旅游发展与旅游产品策划围绕客家民俗、红色历史、农业休闲体验三位一体的体系来建设,通过南粤古驿道线性文化遗存串联三大体系,推动相互体系之间融合,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打造具有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灵潭村乡村旅游产业。2017年灵潭村新农村建设旅游总体规划呈现出三大特点。

1 古驿道线路与文化旅游融合

灵潭村文化资源较多,以客家民俗文化、红色历史文化为主,但其分布较为零散,没有形成集中片区,导致聚群效益较弱,相互之间的道路通达性也不强,道路设置与文化旅游步行路线行为习惯的特征不相匹配。为了整合特色文化资源,灵潭村选取几个比较有特点的文化建筑及文化符号作为路线节点,进行重点打造,以点带面建设文化旅游片区。其中,钟蛟蟠故居、南雄农民革命暴动策源地、田兰村陆军总医院纪念公园是红色历史文化代表,鸳鸯围是客家民俗文化体验中心,历史特色、民俗特色、乡土特色相结合,打造文化旅游片区。村内两大片区联系较为薄弱,依托南粤古驿道路线及村内旧有巷道的修复改造,打通红色及客家文化片区的内部关联,活化联系村内零散分布的小节点,将古驿道路线与文化旅游路线相融合。同时,通过拜潭节、祈福等民俗文化的开展,加强村民与乡村的情感纽带与文化归属感,吸引游客参与并产生文化认同。

2 古驿道线路与休闲农业融合

灵潭村农业生产及种植有其地域文化特殊性,主要种植水稻及黄豆。规模化的生产与种植,提供了良好的乡土农田景观;灵潭村兰坑森林公园属于乡村山林风光,林下种植及多样化景观空间设计形成优美的农林景致,为乡村休闲旅游提供了自然及生态基础。灵潭村休闲农业重点打造农业休闲体验园区,依托灵潭村的农产品优势,让游客体验无污染的绿色食品,体验当地美食。设置蔬果采摘片区、水塘钓鱼体验等,增进游客与村民的互动,感受村庄的日常悠闲生活,展示灵潭村乡村民俗风貌。古驿道路线设置途经农业休闲体验园区,沿途山林、农田、河塘景观尽赏,将古驿道路线与休闲农业体验路线相融合,彼此支撑,推动相互发展。

3 古驿道线路与生态绿道融合

广东省生态绿道建设有一定基础,随着珠三角绿道网的建成,粤东西北地区的绿道建设作为珠三角城市绿道的延伸及联系纽带,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当前广东省绿道建设有两大方向,一是历史文化体验径,二是户外活动休闲径。南粤古驿道作为历史文化遗存,与省内生态绿道建设目标是相匹配的。古驿道与生态绿道两条特性不同的路线建设可以相互交织延伸,形成空间转换,串联沿线乡村空间。灵潭村古驿道路线把生态绿道和乡村旅游相结合,除历史文化体验外,还增设了户外运动功能,设置沿河、环山绿道长廊,自行车越野及户外露营项目,带动灵潭村户外运动旅游发展。

结束语

灵潭村乡村振兴建设抓住了自身特点及优势,以南粤古驿道线路保护与利用的政策为引领,依托梅关古道的整体发展建设,结合乡村旅游与农业生产特色,建成广东省文化休闲旅游名村、广东省红色旅游示范村,为省内乡村振兴建设提供案例研究。

注释:

1《广东省南粤古驿道线路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p2

猜你喜欢

南粤驿道绿道
南粤赏花
南粤赏花
骑行绿道“潮”玩成都
稻菽卷起千层浪 丰收画卷耀南粤
古丝路驿道上的千里走单骑
环湖绿道游憩机会谱构建及应用——以南京市玄武湖为例
海丰古驿道历史遗存修缮设计的思考
诚诚&嘟嘟的成都生活
李将军古驿道上捣叛贼
依托百里汾河工程构建体育健身绿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