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传统文化景观概念的传统村落保护方法研究

2019-09-09余祖宸丁芳芳周利权

关键词:文化景观村落要素

欧 莹 余祖宸 丁芳芳 周利权 陈 钰

浙江农林大学 浙江 杭州 311300

一、中国传统村落的特点及重要性

传统村落是中华五千年农耕文明留下的巨大遗产,中华民族扎根于村落,中华文化的灿烂性、创造性、多样性和地域性体现在村落中。村落彰显着地方的建筑艺术以及独特的空间格局,其作为农耕文化内涵最丰富的承载地,饱含着乡土社会的历史文化信息,是我国农耕文明发展史的见证。

二、传统村落现状及保护方法的缺失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建设美丽乡村目标的提出,各地政府对古村落的保护日益重视,农村大力推进村容村貌改善。许多村落对新农村建设的误读导致了“大拆大建”的情况,由于盲目引进城市经验而造成了“千村一面”的现象,因为追求利益最大化而造成了“旅游污染”,更有法规体系的不完善和民众保护意识淡薄而导致了“政策缺失”和“遗产消失”的现象。传统村落的发展缺乏针对性强的保护规划措施。

据我们观察统计,现行传统村落保护方法存在以下问题:

1.忽视了精神层面的保护,忽视了村民们以及城市居民对于乡村的慢生活以及田园风光的期盼。

2.没有通过柔性的方式很好地融入本土文化,忽视了文化层面的保护,没有很好地对本土文化进行传承,没有将村落原有的文化底蕴及传统民俗与现代文明进行有机结合。在保护开发利用过程中侧重对古建筑的修缮利用而轻视了当地的民风民俗,这种开发利用的方式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

3.在经济层面做了很好地提升,但是在提升旅游业和促进传统手工技艺发展的同时没有很好地重视特色产业与现代技术的融合以及环境污染问题,破坏了原有的绿水青山且特色产业并没有得到延续。

4.缺少提高民众保护意识的措施。当地民众作为最频繁接触村落的对象,当村落建筑有损毁迹象时若他们未采取相应的措施,就会导致文化遗产的消失。因此只有提高民众的保护意识,靠他们在平时生活中自觉地采取措施才能更好有效地保护传统村落。

5.缺乏针对性强的保护规划或者没有落实这些规划。我国不少地区都出台了针对当地古建筑的保护规划,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发现这些保护规划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没有组织力量进行抢救性的保护措施。

6.不清楚村落内部的具体保护和修复目标。乡村文化景观的保护范围如何划分、传统手工艺和民风民俗等如何保护,并没有明确的标准。这使一些古村落的保护陷入了无章可循的境地。

保护传统村落应当是对村落原始记忆与传统文化的保留与传承,除了建筑群体和景观环境的治理和保护外,我们更应该重视潜藏在村落内部的历史文化信息与乡愁记忆。文化景观既承载了村落的传统文脉与历史文化信息,又是村民对于乡村记忆的集中载体。因而文化景观的保护十分重要,我们应当围绕文化景观这一基点,形成一套协调村落精神、传统文化、经济发展三个层面的动态保护体系。

三、文化景观的内涵

单从字面解析,“文化景观”是由“文化”和“景观”组成的复合词,其中“文化”一词表达的是人类的价值观和实践,而“景观”—词表达的是地域和场所。对于“文化景观”的概念有很多种定义,如表1所示,“文化景观”的概念产生于与“自然景观”概念的对比,这里的“自然景观”是指纯粹的还未受到人类活动干涉的自然景观,如今这样纯粹的自然已经比较少见。而相对应的,大部分受人类活动干涉并产生演变的景观便属于文化景观范畴。因此,“文化景观”更倾向于强调的是一种人的活动对土地的影响,即“人—地关系”。

表 1 关于文化景观概念的不同表述(肖竟整理)

UNSCO公布的《实施世界遗产保护的操作导则》中将文化景观分为3个主要类别,具体如下表:

表 2 富格锦,2016年,《民族村落文化景观构成及保护研究——以沧源化族村为例》

“文化景观”这一起源于西方文化地理学的概念,起先被认为是由区域文明发展而来,被归入人文地理学范畴。而后有学者将文化景观视为人类在其所处环境中的活动、价值和意识形态的体现,将其归入人类生态学范畴。现在,对于文化景观的研究己经很难独立的归于某个单独的学科。这种多学科的研究趋势很好的反映了文化景观的复杂性。通过回顾多学科视角的文化景观研究,从中寻找对民族村落保护发展具有启示价值的思维方法,为下文的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研究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文化景观”可以看做是现存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中体现,能较为系统地呈现传统村落在某一历史时期的建筑风貌、地域格局和民风民俗。它不仅是村落中的某个古董文物、纪念性建筑群、地标性建筑,或某个民俗习惯和节日庆典,甚至整个聚落也可以被视为文化景观遗产。文化景观是持续性最强的景观类型,是一种可以有机进化的景观,其发展至今一直与传统生活方式保持着积极可持续的作用关系,作为传统聚落文化的载体,随着时空的变换其自身也在不断地演变。这里的“景观”不同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风景,它涵盖着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节点和景观节点,以及因为人类活动而发生变化了的自然景观(进而演变为文化景观),还包括某种人可以感受到的文化氛围。

综上,文化景观作为不同的社会群体共同参与景观形成的动态过程,这些群体在生产生活与权力竞争的过程中逐渐营造形成了当地的文化景观,这些景观空间是对当地历史脉络与社会生产的反应。

四、传统村落动态保护方法的探索

我国现阶段传统聚落的保护方法由国内普适的城镇保护方法演变而来,即传统的套圈式保护方法,对传统聚落中的乡村景观进行划圈并依据距离向外拓展对各个区域进行分阶保护。然而,国内大部分聚落都以散点状的形式排列,并不适用于这种套圈式的保护方法,应采用动态灵活的保护方法。

我国对村落文化景观的组成要素有一定的研究,但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通过对各个学者对于文化景观要素的分析,我们将文化景观大抵可以分为以下三类:硬质要素、软质要素和自然基底。

硬质要素:当人类活动向传统的自然景观蔓延时,会在其原有的场地基础上建造新的景观要素实体,该实体对周边区域甚至景观结构的影响反映出区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对于自然环境的影响强度。

软质要素:在与自然环境长期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类在认识、利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形成的诸多社会价值观、风俗习惯以及传统工艺。

自然基底:在人类活动产生影响之前,该区域原有的自然环境基础,该基础可以为人类物质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提供的基础条件,包括地形地貌、生物群落、水文、气候和土壤等自然因素。

中国传统村落就是对硬质要素、软质要素和自然基底三者的集中体现。基于对传统村落文化景观要素的分类以及国内外传统文化景观案例的总结,我们在村落的治理和保护上有了更加全面的考虑。传统文化景观的保护和发展应该基于政府、设计师以及原住民对传统文化景观的不同看法的理解,为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方法指导。先将传统村落中的文化景观进行分类组织形成一个系统的文化景观分类体系,再根据不同的文化景观类型提供适宜的保护方法。在传承传统文化景观的同时,保留地域文化特色、为居住者提供更好的人居环境。

目前由于国家乡村振兴政策的推动,各地政府均沿袭了类似的保护方式,然而仅针对乡村的经济和村落面貌进行提升还远远不够,应该从当地的文化景观入手,采用在地性较强的保护方法来适应不同地区的不同文化背景和地域特色,我们整理得出的具体保护方法如下:

1.环境景观的保护(自然基底)

环境景观的保护应首先从空间范围着手,将民族村落周边与其整体风貌相关的种植区域、绿色景观以及山体、水体等自然环境要素划定保护范围,对其规划建设做硬性规定后进行适度的规划调整。

2.空间景观的保护(硬质要素)

2.1 对建筑空间的保护

将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单体或建筑群作为纯粹的“文物”加以保护,力求保护其全部历史信息。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采用场所维护、建筑修复、局部重建这三种方式进行保护。

2.2 对村落空间的保护

研究场所景观地域特色,使相关的生活、产业、文化信息更好地融入空间;挖掘场所景观的时代特色,使相关的民族文化信息能够在空间中得到传承和体现。在保护物质空间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景观节点进行活化并深度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来更好地展现村庄的传统风貌。

3.村落非物质文化景观保护(软质要素)

借鉴生态博物馆和民族生态村两种模式。从人的观念出发,首先对其传统信仰和聚落社会组织结构进行保护与传承,在精神层面使其保持完整的状态。继而应该重视潜藏在村落内部的历史文化信息与乡愁记忆。可以通过景观功能转型、传统民间技艺传承、民风民俗展示、文化旅游的方式来促进传统产业的活化开发。

猜你喜欢

文化景观村落要素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现代道路交通文化景观探究与实践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对首尔梨泰院伊斯兰街道的文化景观解释
也谈做人的要素
景德镇陶瓷文化景观变迁中的人地关系和文化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