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辅助机械通气用于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急诊抢救分析

2019-09-09宋永涛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9年15期
关键词:呼气呼吸衰竭通气

宋永涛

重症哮喘一直是威胁患者生命的一种严重呼吸科疾病[1]。哮喘的发生有一定的遗传因素,同时药物使用不当或者患者长期接触过敏原也有可能导致哮喘。重症哮喘的一般临床表现为胸闷气短、呼吸不畅、不能表达连续的语句[2]。严重可出现呼吸衰竭,给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很大威胁。我国重症哮喘的发病率一直较高,一旦出现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的情况,若抢救不及时则有极大的可能造成患者的死亡[3]。临床治疗手段主要通过大量的药物治疗,但由于患者体质不同,对药物的敏感程度也不同,同时长时间的大量服药也易产生耐药性,治疗效果往往达不到与其水平[4]。而通过机械肺通气手段直接改善患者的肺部血液循环情况,及时补充患者的血氧含量,使得治疗效果达到预期水平。本文主要探究机械通气辅助在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急诊抢救中的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9月—2018年9月本院接诊的82例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男性22例,女性19例,年龄36~62岁,平均年龄(37.15±4.18)岁,观察组男性20例,女性21例,年龄35~64岁,平均年龄(36.37±5.09)岁。两组患者对比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无心脏方面的重大疾病,同时并无严重的呼吸道感染等情况。所有患者均具有基本的认知能力和沟通能力,并无精神方面的疾病。患者对于本次实验都知情同意且都已确诊重症哮喘病症。本次研究均经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抢救治疗方式,采取鼻导管补氧方式,同时进行心电监护,同时密切注意患者心率、血氧饱和度、血压、呼吸频率等情况。若患者存在细菌感染则通过静脉注射甲泼尼龙(天津药业焦作有限公司;国药准字号H20030727;规格:4 mg×1支)进行抗炎治疗。甲泼尼龙每隔12小时注射一次,每次注射40~80 mg左右,若病情缓解则改为一天注射一次,连续注射3天后停药观察。并注意患者的体液情况,避免患者出现脱水或电解质紊乱,及时做好补液准备。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机械通气治疗,呼吸频率设置为15~20次/min,呼气与吸气之比约为1.5:1.0~2.0:1.0之间。通气模式采取加压力通气模式,呼气后采取PEEP治疗,并根据患者自身的情况调节模式参数。

1.3 疗效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结局。统计两组患者的死亡率情况,并比较记录患者的哮喘缓解率。哮喘缓解率=哮喘缓解人数/总病例数×100%。(2)观察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情况。采用动脉血氧分压、1秒用力呼气容积、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分析肺功能。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结局分析

观察组患者仅有1例死亡,对照组患者5例死亡,此外观察组患者的哮喘缓解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肺功能分析

治疗后,观察组动脉血氧分压、1秒用力呼气容积、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

重症哮喘患者发病时支气管大面积痉挛,致使患者气道内压、气道压阻力增大,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4]。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若抢救不及时极易造成患者的死亡,而抢救后,患者肺功能的恢复情况也影响着患者生命健康[5]。临床常通过服用大量的药物进行治疗,但由于耐药性等因素导致治疗效果不佳[6]。重症哮喘的发生除了有一定的遗传因素,空气质量、过敏原的接触也是致病因素。而且目前空气污染严重,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哮喘的发作。

常规抢救治疗模式是患者长期服用解痉药、糖皮质激素以及祛痰药等,但由于药物吸收慢,患者体质不同,所能接受的剂量以及引起的不良反应也有差异[6]。此外,由于长期药物治疗致使患者出现耐药性,治疗效果大打折扣。通过机械通气辅助,通过气管插管将患者的呼吸道与呼吸机连接在一起,直接改善患者的血氧含量,并降低患者的二氧化碳分压,避免患者出现器官衰竭等症状[7]。帮助患者维持内环境的稳态,一定程度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机械通气及时帮助患者提高血氧饱和度,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对肺泡的损害,这对患者的恢复有较好的帮助作用[8]。重症哮喘的患者一般都需长期依赖解痉药、糖皮质激素以及祛痰药等,患者在服用期间常出现较多的不良反应,且长期服药的效果也并不显著。而通过机械通气辅助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服药量和服药频率,目前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治疗手段[9-10]。但在使用机械通气辅助治疗的过程中应注意患者的自身情况,制定最适合患者的机械通气治疗模式,发挥治疗的最大作用。实施机械通气辅助治疗的医生应熟悉治疗进程,熟悉患者的器官情况,最大程度的避免患者出现器官衰竭的情况[11-13]。为患者争取最大的生存希望。

表1 两组患者死亡率和哮喘缓解率情况 [例(%)]

表2 两组患者经抢救治疗12 小时后肺功能情况

表2 两组患者经抢救治疗12 小时后肺功能情况

组别 观察时间 PaO2(mmHg) FEV1(L) FEV/FVC(%)观察组(n=41) 12 h 后 81.5±12.9 2.8±1.8 74.5±11.9对照组(n=41) 12 h 后 74.9±22.5 2.5±1.6 61.3±10.4 t 值 - 18.092 15.998 14.003 P 值 - 0.006 0.008 0.018

通过统计结果可知,通过机械通气辅助治疗的患者在死亡率和哮喘缓解率等方面都有显著优势。观察组患者仅有1例死亡,对照组患者5例患者死亡,此外观察组患者的哮喘缓解率也显著关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动脉血氧分压、1秒动力呼气容积、1秒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因此机械通气辅助治疗具有良好的实践意义。

猜你喜欢

呼气呼吸衰竭通气
俯卧位通气对36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影响
智能口罩可直接检测呼气中的病毒
浅析无创呼吸机治疗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观察
综合护理在新生儿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患者的凝血功能
无创正压通气在慢阻肺急性发作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呼吸湿化治疗仪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致呼吸衰竭序贯通气中的应用
不通气的鼻孔
老年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检测胆碱酯酶的临床意义分析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呼气中挥发性标志物的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