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管理制度化,还是人文化

2019-09-09娄延果

河北教育(综合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运转人文师生

■ 娄延果

常听到校长们关于学校管理方法的讨论。无论是教师的评价、学生整体的成长促进,还是聚焦于某一具体的项目、事件,这些讨论归根到底,往往是制度管理还是人文管理的问题。

人文管理与制度管理

人文管理的思想源于儒家文化,“人之初,性本善”是其基本的伦理出发点。在管理方法上,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联络、沟通,通过满足团体成员的心理、情感需求,通过团体成员对潜规则的承认与遵守,实现团体目标。在管理理念上,强调德治与道德自我约束,重内在的人人自觉。运行良好的人文管理,可以激发团队成员潜在的巨大凝聚力和战斗力。但人文管理也有着明显的弊端,如管理的随意性,因人因事,一事一议的操作,没有统一的标准,也就难以令全体成员都信服。

制度管理的思想源于法家文化,“人性恶,其善者伪也”是其基本的伦理出发点,认为人都是理性的,趋利避害是其本能。在方法上,通过明确的文本条目、规章制度,引领和规范成员个体行为,使利害制约,利益趋动。用统一明确的标准要求和惩戒团体成员,实施管理,实现团体目标。在管理理念上,制度管理强调法制、条文约束,重外在的行为规范。执行和落实良好的制度管理,能够使团体成员以同一标准、统一的程序,长时间高质量工作,保证效率和质量。制度管理也有着明显的弊端,管理的程序性、繁杂性,容易使简单问题复杂化,问题解决缓慢。管理的刻板化、强制性,易造成人人自危的心理,使得团体与成员间情意淡薄。

制度基础上的人文管理

可见,两种管理理念和方法,各有着自己的价值、功能和优缺点。那对于现代的学校管理,该采用哪种方式呢?我认为,处于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制度基础上的人文管理,是学校发展的必需,也是科学管理的良策。

制度基础上的人文管理,就是先制度后人文的管理方式。即学校应尽可能建立起全面的、规范的、完善的制度体系,凡是重复性的活动、工作、项目、事物,不论是以天、周,还是月、年为周期,都要建立起其运行和评价的制度,以此去引导和约束师生行为,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实行人文管理。

为什么必须实行制度管理呢?

首先,处于当今社会中的学校,一定是社会发展阶段的产物。社会的价值多元化,个人追求的功利化,社会生活的个性化等思潮不可避免的会在学校体现和反映,建立起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引导大家为学校的共同利益而行事,成为学校正常运转的必需。

其次,我们的学校都是成规模的学校,这是近几年教育扶贫、撤点并校等工作的结晶。较大规模的师生共存一校,合作共事,仅靠自觉、感情联络和潜规则的遵守,是难以长时间有效率的运转的,建立一视同仁,明确透亮的规章制度,就成为学校轻负担、高效率运转的必需。

为什么还需要人文管理呢?

首先,制度不能包罗全部的学校生活,不能管理一切。在制度未能涉及或无法触及的领域,或者虽与工作并无直接联系,但却对工作成效有重要影响的空间,人文管理能够发挥独特的作用。

其次,学校育人,除了通过显性课程的实施,更重要的是靠学校文化的濡染和浸润。而师生在学校生活中的一举一动,相互间肯定的眼神、赞许的微笑,都是教育的一部分,且都难以用条文记录和制度评价。

再次,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告诉我们,人对于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对尊重的需求,对自我实现的需求都是人的高级需求。这也是为人师表的教师群体所最在意和关注的需求。而其满足,仅靠制度,靠硬性的条文评价是难以实现的。精神引领、人文关怀、情感激励是更好的途径。

学校制度管理的层次

学校的制度管理首先体现在依法治校上,宪法、教育法等法律是学校办学必须严格遵守的根本制度。

在此基础上,学校的制度建设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是基础层,是学校得以运转的根基性制度体系,是决定和影响学校办学基础的规章制度,一般以章程的形式表述。如《学校章程》《学校发展规划》等,学校的其他制度都是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之上的;第二层是基本层,是学校运转的基本规章制度,规定了学校各部门、各层级组织的职责和运转方式,如《教务处工作职责》《教职工人事管理制度》等;第三层是执行层,是学校运转的具体制度,是学校某一项工作的具体要求、标准、程序等。学校日常的具体工作一般都在这个层面制度中运转、完成。如《管理干部学习制度》《教职工年度考核方案》等;第四层是操作层,是学校某一重要的具体事务性工作的操作办法,往往规定了该项工作的具体程序、环节和应达到的标准。如《教职工离职管理规定》《学生作业批改规范》等。

学校人文管理的途径

如此全面、完善的制度管理体系,学校如何在此基础上实施人文管理呢?

首先,制度的完善和明确,本身就是人文的体现。有明确的管理制度,师生的活动和行为就都有“法”可依,在制度之下,师生可以获得最大的自由,可以自在的活动、锻炼,享受学校生活。反之,制度不明确,要求不公开,倒是让生活于其中的人,活动、工作起来心有余悸,不知道何时会违反潜规则而受责备。

其次,制度本身应该具有人文性。条文的规定和要求应对教师和学生有人文关怀,内容上要考虑到教师的职业特点和学生的成长需求。如在教师的考勤中,明确每月可迟到、早退若干次,可申请弹性坐班等等,都是考虑到教师的工作性质和教师本人可能的社会或家庭需求。

再次,梳理、凝练、建设学校文化,构建学校文化育人体系,发挥文化的育人价值,用文化的力量濡染师生的生活,浸润师生的心灵。将文化的柔性与制度的刚性相结合,形成学校刚柔相济的管理体系。

第四,校长的尊重是重要的人文关怀、人本管理。学校管理团队尊重制度、带头遵守制度,执行落实制度。校长要尊重校园中每一个生命的健全成长。制度基础上的人文管理,用完善的制度统领学校工作,管理学校事务,同时又对师生施以人文关怀,追求人本精神。既在校内创设了良好的公平发展环境,制约了校长的权力,减轻了校长的管理负担,又实现了师生的自由发展。

猜你喜欢

运转人文师生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复旧运转
《狮来运转》萌翻石狮
时来运转
人文社科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用英语谈恋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