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渔业:拆网箱,不拆产业
2019-09-09方亚丽
文_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方亚丽
贵州提出以“零网箱·生态鱼”为目标,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水产养殖生产全过程,以渔控草、以渔净水,推动渔业高效益、高品质与高产量均衡发展。
2017 年以前,赵敏已在遵义市播州区乌江河畔开展网箱养鱼20 年之久。
经过多年摸索,无论是在养殖技术还是市场销售上,赵敏都有着成熟的“门路”。因此,2015 年,赵敏将自己的全部积蓄投入网箱养鱼,以壮大自己的养鱼产业。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上世纪80 年代以来,贵州为解决库区移民生计问题,大量发展网箱养殖,最多时达到3.3 万亩,每年产值可达45 亿元。
“总共20 几口网箱,年产值上百万。”6 月初接受记者采访时,赵敏回忆说。
“投入那么多,还没有找回来本钱,就要被拆。”2017 年11 月,接到网箱拆除的通知时,赵敏一下没站住,身体重心向后倒,整个人瘫坐在沙发上。
水环境治理势在必行,赵敏的生计、事业,究竟会有怎样的变化?
“零网箱·生态鱼”
网箱养鱼作为重要的传统渔业生产方式,存在恶化湖库水域水质等环境隐忧。
虽然在一些地区解决居民生计问题方面发挥了阶段性作用,但长期以来的无序和低质发展,网箱养殖产业效益下降,对河流造成污染,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影响水资源利用。
为此,贵州提出以“零网箱·生态鱼”为目标,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水产养殖生产全过程,以渔控草、以渔净水,推动渔业高效益、高品质与高产量均衡发展。
根据规划,到2022 年,力争实现水产养殖布局更趋科学合理,水产品产销两旺,湖库生态养殖、稻渔综合种养及其他生态养殖实现规模化、规范化发展,“贵水黔鱼”品牌价值大幅提升,基本形成产品优质、产地优美、技术先进的现代化生态渔业发展态势。
2018 年,贵州把握养殖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契机,全面取缔网箱养殖。贵州省上下迅速动员、合力推动开展网箱养殖取缔工作,累计取缔网箱养殖33543 亩,全省河流网箱养殖已全部取缔,河流水质得到明显改善。
网箱拆除了,以水为生的渔民怎么办?
阅卷过程中,年长的教师一般会觉得显示界面太小。对此,智学网阅卷界面设置调节试题字体大小的功能。教师可选择全屏阅读,也可将界面缩放至合适的大小。
拆网箱,不拆产业。为让网箱养殖拆得下、搬得走、稳得住,各地政府采取多渠道搭建平台,帮助养殖户解决短期售鱼难问题。多方整合资源做好养殖户转产转业的扶持指导,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新技术推广应用,积极引导养殖户转产转业,确保网箱拆除后养殖户生活来源有保障。
“引进池塘内循环微流水生态养殖技术,我们是全省第一家。现在,新池塘面积22 亩,5 条循环水养殖槽,年总产量达20 万斤。”2018 年5 月,网箱拆除后,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赵敏的7 万多斤鱼顺利转移上岸,还成立了播州区满塘欢渔业有限公司。
“为消纳养殖粪便,我们还种植有菊花、猕猴桃、蔬菜等180 多亩,带动35 户周边农民就近务工。”赵敏说。
生态养殖 绿色发展
1988 年,遵义开始推行网箱养殖,第一口网箱就是赵普远带着人扎的。时隔30 年后的2018 年,遵义市最后一口网箱在播州区拆除,赵普远依旧在场。
“遵义市的淡水资源、鱼类资源较为丰富,发展渔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这些年来水质恶化也让人很难受。”作为遵义市农业农村局水产站站长,赵普远从事水产行业30 多年,他深刻感受到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在网箱拆除后,贵州省内淡水鱼供应出现了10 万吨以上的缺口。”赵普远说,渔业目前处于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的跨越阶段,贵州已进入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主基调,推进渔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
6 月6 日,在遵义市播州区石板镇八合流水鱼养殖基地(以下简称八合流养殖基地),饲养员周小妹将一勺一勺有机饲料抛洒入塘,13 厘米大小的中华鲟一拥而上,水面顿时翻腾不已。
周小妹与赵敏一样,曾是乌江沿岸的网箱养殖户。“我的就两口箱,政府收购了鱼,还给了一定补贴。”周小妹说,在网箱拆除后,她被安排到八合流养殖基地工作,每月4000 元工资。
“现在养了20 万尾鱼,到8 月份就可以上市了。”周小妹说,2000平方米的养殖基地,采用现代化净化水设备,污水通过循环再利用,实现“零排放”。
在距离八合流养殖基地10 多公里外的龙坪镇兴隆村,20 来个大型的陆基集装箱已全部就位。“这里要建设一个集装箱绿色生态循环水养殖基地,从广州引进的技术,一个集装箱可以养殖5000 斤到1 万斤鱼。”赵普远说。
为推进生态渔业可持续发展,遵义提出发展节水生态循环养殖、休闲渔业冷水鱼养殖、山区池塘仿生态养殖等模式,调整渔业生产结构、加快科技创新、扶持龙头渔业企业等几项发展策略。
目前,遵义已引进低碳循环节水池塘工程化养鱼示范企业5 家,特色水产养殖85 家,全市高位循环水养殖2 家,大水面生态渔业增殖初见端倪。
放鱼养水 以鱼净水
连续几天,龙飞都没能睡个好觉。
6 月5 日,临近端午,贵州省内大部分地区出现强降雨。作为安顺平坝石朱桥水库的管理人员,龙飞每晚要冒着大雨查看水库涨水形势至少3次。
“这两天水量大,每天要开闸放水。”龙飞说。
站在水库闸道口,宽阔的水面波光粼粼,闸道口左侧的一排网杆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里面放养的鱼苗已经生长一年多了,在靠近这个杆的2 米范围内,会产生电波,鱼就不会靠近这边,也就不会开闸逃跑。”贵州省生态渔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生态渔业公司)生产经营部经理毛茜说,去年放的10 万斤鱼苗,现已长到3 斤左右,为了继续推进“放鱼养水、以鱼净水”工作,后续还将增量投放鱼苗。
当前,贵州进入推进渔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图为贵州生态渔业公司帮助渔民拆除网箱转运鱼苗。(生态渔业公司供图)
作为贵州省生态渔业实施主体,生态渔业公司在成立的半年多时间里,积极聚焦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持续深化“整县推进”模式,构建“公司+合作社+库区渔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村支“两委”利用村集体水域资源、资产发展村集体经济,成为带动产业发展、帮助渔民转产转业和实现脱贫增收致富、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目前,生态渔业公司已与务川自治县、余庆县人民政府签订《生态渔业发展合作协议》,组建生态渔业务川、余庆公司,“整县推进”模式进入合作的实质性阶段。
“待水库生态鱼上市时,生态渔业公司在捕捞、运输生态鱼等环节还可解决大量的劳务用工,增加库区渔民收入。”毛茜说,届时仅在务川、余庆两县,项目实施可带动52 个村集体经济发展,解决5000 余人的就业问题。
据统计,贵州省有适宜发展湖库生态渔业面积134 万亩、稻田养殖面积320 万亩,资源丰富、潜力较大;全省人均渔产品占有量仅7 公斤、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5.2%,每年需从周边省份调入8 万多吨,市场缺口大、市场前景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