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精工:争坐行业“头把交椅”
2019-09-09袁航
文 / 图_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袁航
工业4.0 时代的到来和《中国制造2025》文件的落实,为航天精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政策性指引,致力于开拓中高端紧固件产品研发和制造新路。
2019 年6 月,贵州航天精工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天精工)获全国第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称号。
从2003 年政策性破产,到如今成为行业“领头羊”,航天精工何以涅槃重生?
“争坐行业‘第一把交椅’。”航天精工通过不断优化资源配置,认真研判国际国内发展形势,始终牢记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理念,有效推动企业跨越发展。
三次创业:打破国外技术封锁
2004 年到2013 年,航天精工的销售收入从1000万元逐年上升,到2008 年突破亿元大关,2013 年达到4 亿元。
快速发展的航天精工,有着强烈的危机感。
这种危机既是基于优化产业结构、推动转型升级、做强做大的现实需要,也有来自国际形势变幻和国内市场波动的压力。
危机面前,航天精工开始“第三次创业”——目标瞄准“做强做大”。
2016 年,受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影响,在经历连续3 年销售收入下降后,航天精工开始实施“232”发展战略,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公司跨越式发展。
支持航天精工大胆开启“第三次创业”的,不仅是发展的需要,也是“第二次创业”带来的底气。
航天精工前身是国营洪江机械配件厂,由上海标准件工业公司和上海橡胶工业公司于1968 年在遵义共同援建,这是“第一次创业”。
“第二次创业”始于2003 年。
上世纪90 年代以来,由于市场、人才、资金等因素,国营洪江机械配件厂运营维艰,企业发展受限。
“当时工资都难发,300 多人最后留下100 余人,2003 年,公司实现政策性破产。”贵州航天精工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骞告诉记者,政策性破产后,仍有100 多名员工,当时管理层决定:不能撒手不管,必须要重振旗鼓,斗出一片艳阳天。
痛定思痛。航天精工于2004 年采取员工入股的模式改制重组为遵义江南航天紧固件有限公司,于2006 年更名为贵州航天精工制造有限公司。
重组后的航天精工认真总结了过去失败的原因,开始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技术研发和创新、市场定位和拓展、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打造等方面下功夫。目前,航天精工的科研投入占比始终保持在6%以上。
改变的成效非常明显。2005 年开始,航天精工多次打破国外技术和产品封锁,成功开发出双线螺栓与浮动螺母组件、ARJ21 抗剪密封高自锁连接组件、大飞机钛辊铆钉制件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高端创新产品和技术,奠定了其在国内高端紧固件行业的重要地位。
三个创新:推动转型发展
创新是第一动力。转型从聚焦主业创新起步。
转型中的航天精工面临着两个比较大的难题:常规紧固件减少,新型紧固件增加,现有科研生产能力不适应新型高端紧固件的研制批产要求和公司转型升级需要;信息化水平不足,目前处在单项业务应用管理信息化阶段,未能对主营业务有效支撑。
近三年来,为拿下这“两座大山”,航天精工提出通过技术、商业模式、管理等三个方面创新推动转型发展。
据刘骞介绍,一方面,航天精工积极革除传统技术工作理念和思维模式,以互联网、云技术等全新的视角、方法和思维模式审视技术创新工作,实现产品性能提升、成本下降,形成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
航天精工多次打破国外技术和产品封锁,承担着我国航空航天高端紧固件产业近60%的科研任务。图为公司员工正在对产品进行车削加工。
同时,密切关注紧固件行业前沿动态,持续提升研发能力、重点研发超高温材料紧固件、轻质超高强度螺栓、钛合金高锁螺栓螺母、高端橡胶、卡箍、锁等系列核心产品,保持高端紧固件产品的竞争优势。并充分捕捉市场信息,注重细分市场,制定营销策略,提供精准服务,快速占领中高端标准紧固件市场的至高点。
另一方面,通过推行以流程再造和绩效考核为主线的高效生产管理方式,转变生产模式,实现改善生产流程、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满足交付要求的目标。
“三个创新实施后,最大的变化是公司年产能力及销售收入从2015年的2 亿多元提升到2018 年的3.2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贵州航天精工制造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办公室主任、高级工程师宋庆华说。
宋庆华表示,目前,航天精工拥有各类紧固件及橡胶件不同规格的产品10 万余种,其中ARJ21 抗剪密封高自锁连接组件、大飞机钛钱铆钉制件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国家重点新产品,双线螺栓与浮动螺母组件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国家战略性创新产品,获国家专利优秀专利奖。公司拥有国家授权专利317 件,其中发明专利54 件、实用新型专利263 件。
一个目标:坐上行业“第一把交椅”
围绕坐上行业“第一把交椅”这一目标,航天精工的战略蓝图十分明晰:到2020 年末,将生产规模和能力从目前的5000 万件提升到1.2 亿件,实现营业收入6.6 亿元,并用十到二十年的时间,把公司打造成“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高端工业基础性领军企业。
航天精工的目标并非空谈,而是根据自身发展实际,认真研判国内紧固件产业发展现状后提出的。
“我国是紧固件制造大国,紧固件产量已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然而,我国紧固件行业以中、低端紧固件产品居多,部分高精度、高强度、高附加值的紧固件仍依赖进口。”刘骞表示,就全国紧固件行业来讲,在低端市场,通用紧固件市场需求饱和、生产能力过剩;在高端市场,由于绝大多数国内企业研发能力弱,工艺装备水平低。
刘骞从两个维度分析了航天精工实现这一目标的优势:从自身发展看,航天精工一开始就走在中高端紧固件产品研发和制造的路上;从更大范围上看,工业4.0 时代的到来和《中国制造2025》文件的落实,为航天精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政策性指引。
然而,近5 年的营业额自2013年创新高后略有下滑的现实也让航天精工压力倍增。
刘骞明白,单靠多年来经营的市场是很难实现目标的,出路何在?就在打破单一发展路径,打造发展新引擎。
“我们将充分利用好多年来在航空航天领域积累下来的技术经验及物质基础,坚守‘高端工业基础件’产业定位,抓好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能力提升建设,重点巩固提升航空发动机紧固件、飞机橡胶件和机体紧固件等主导产品研制批产核心能力,掌握行业话语权,推动公司持续、稳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