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深度教学

2019-09-08黄舒欣

北方文学 2019年24期
关键词:功能教学

黄舒欣

摘要:教学是围绕着目标展开的。语文课堂教学大多数是阅读课,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语文教学的总目标,教师不能就内容而谈内容,《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除了给予我们语言事实和知识以外,还肩负着育人等功能。本文将以“骗”为教学支点,结合童话人物、情节和环境以及育人功能,挖掘隐藏在文本中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学;骗;功能

一、以“骗”字为点切入文本——促进语言构建与运用

“骗”组合成词语,它的词性有名词、动词之分。作为动词,有欺骗、诈骗等词语。作为名词,有骗子、骗局等词语。“骗”一字的推敲符合《皇帝的新装》的语境和作者创造的情境,从这些词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这篇文章的缩影。但是,在《皇帝的新装》一文中“骗”这个字眼不能只看作是静态的呈现,所以不能只停留在分析其的词性。

教师在教学中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层层递进,不断地创造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因而,选择的材料是按从简单到复杂。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构建“骗”字是攀登知识高峰的基础支架,进而学生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运用这个字眼从而去分析关键语句和篇章的内容,进而构建起“骗”在这个文本中更加深刻的意义。以“骗”为关键字词切入文本,它除了构建不同的词性的词语,它还有理解文本中人物的形象、贯穿全文的作用,甚至还有分析主题的作用。运用其进行深度教学,文本的形象世界、意义世界就会在推敲中显示出来,从而达到对整个文本深层意蕴的理解。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到:“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1](P5)“骗”在这篇文章中是一个极富表现力的字眼,教师以“骗”为切入点展开教学,从知识本位向结构的跃迁,再从贴近生活的回归到文化的挖掘。

二、串联人物关系和情节——促进思维发展与提升

(一)人物:骗子、被骗者、不被骗者

在这篇文章中,所有人都与“骗”这个字有关,有骗人的,被骗的,不被骗的。首先,以“骗”、“被骗”以及其对立面“不被骗”分析,此文章就分为两类人物,骗子、被骗者(皇帝、老大臣、官员)、不被骗者(小孩子)。然后,再一一进行细分:这荒谬骗局下的两个骗子狡猾;皇帝、老大臣、官员等就像两个骗子介绍新装的特性一样,是不称职、愚蠢得不可救药的;老百姓们则是愚昧、无知的,没有自主性的;只有说真话的小孩子是天真的、诚实的。可见,一个“骗”字鲜明地塑造了文章中所有人的形象和性格。

一个“骗”字巧妙的串起了所有人物,再体会作者对人物的态度,因而初步地整体把握人物的形象。作者的描写十分的巧妙,几乎每个人出场之时,作者不加以评论他们,要不就赋予他们褒义的形容词。而在后面的故事发展,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很轻易地就在骗局中露出马脚,我们就能在他们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中都看出他们真实的一面。这些描写都蕴含着反讽意味,作者反话正说,就好像和读者一样作为旁观者看着这个荒谬的骗局如何被骗子和被骗者们“小心翼翼”地“保护”着。作者对于骗子是不加以评价的,社会原本就是病态的,那么这两个骗子只是把黑暗的社会现实解剖出来而已。另外,对于两个“被骗”的群体:作者对皇帝和大臣们则是综合运用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极尽渲染夸张,极尽讽刺,无情地撕破他们丑恶的嘴脸,因为他们正是这个病态社会的创造者;而作者对老百姓则是温和的嘲讽,他们在这个病态的社会屈服于权威,因而已经是处于盲目和麻木的状态了。最后,作者对小孩子则是流露出赞美的态度,但是小孩子是没有被骗并不是因为他的勇敢,而是因为他的天真,他还没有认识这个黑暗的社会。下文将结合情节进一步分析人物的形象。

(二)情节:以骗局展开,以骗局收尾

这篇童话一开始交代了皇帝爱新装的背景,接著骗子出现并去布施骗局,骗局由此展开。骗子们轻易骗取皇帝的原因之一就是抓住皇帝这种不理朝政,只爱新装的病态心理。第二,他们编织骗局的载体就是他们所谓的“新装”,这件不存在的新装所具备的特性是:“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得人,都看不见这衣服。”[2](P120)骗子们真是抓住所有人的心理,引导他们从被骗到自骗,所以他们的骗局一路进行得十分顺利。

统治者们则是骗局的主要入瓮者,在看衣服时,老大臣、和官员的内心是十分复杂的,他们在不断地自我质疑。在试穿衣服时,所有人应声附和着皇帝和“新装”。当然他们之所以不敢承认自己所见的跟皇帝毫不怀疑的接受在前有直接关系。而皇帝从毫不怀疑到有些不大自然,却有安慰自己是无须害怕的。于是,他先派诚实、理智、善良的老大臣和官员过去看衣服,使得他更加确信新装的奇怪特性。到他看新装的时候,检验了自己的愚蠢和不称职,这使他感到害怕。但是,为了不失威严,他依然要将这个荒谬、滑稽的戏演下去。正是皇帝的“坚持”,接着就有了加官晋爵、试衣服和游行的环节。这样一来使得骗局越来越接近“真实”,骗局在统治者们的“维护”下继续发展。

相比于统治者们,作者对老百姓的描写还是十分善意的。“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的称赞。”[2](P123)“从来没有”这是多么讽刺的字眼,所有人竟然都在夸一件不存在的新装。一开始新装被“包装”的越神秘,谎话就会说得越堂皇,这实际上是在维护皇帝的虚荣心。这也说明了老百姓们的人云亦云,他们听统治者们说的帮忙维护谎言,最后又借助传播的力量一起拆穿谎言。

叙描类文体要关注人和事件。这篇文章以骗局展开,引导学生去关注骗局背后人物的态度,理清了所有人的身份或关系,以及性格特征。而骗局(事件)得以展开又是因为人物的态度导致的。一个“骗”字串起了人物和情节,因此,无论是人物还是情节的发展都是要联系起来看待的。以一个字去切入并整体感知整篇文章,引导学生用整体、联系的观点去阅读,从中获得了逻辑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三、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促进审美鉴赏与创造

虽说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语文课程的最主要的目标是语言文字的运用,但是我们不能片面地强调工具性的层面,还要清楚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是起着熏陶感染的作用的。

在文本和学生认知之间,特别在文本解读中,有些教师不知道如何引导学生就进行填鸭式地告知,将文本直接粗暴地过渡到学生的认知。但是阅读更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应该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这个桥梁应有学生的体验和评价的,而学生的体验而评价是需要教师去引导的。朱永新教授提出的理想课堂中第三重境界为:“知识结构、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3]在这篇文章中,学生通过浅层的阅读是可以体验作者讽刺的语气的,且文中这一现象是可以去联系生活中的现象的。另外,文中的小孩跟初一的学生一样,都处于童年的阶段。那么,就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让他们从自己的外在世界和内心世界链接到文本。即使是相距几千年的作品,也可以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对文本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在阅读这篇文章,读者跟着作者的写作路径,可发现童话中的人物一直都是“审丑”,我们可以将自己代入文本去体验人物的形象、情节的发展、作者的态度。但是我们应该跳出文本去进行审视和评价,要看到作者“审丑”背后的创作意图,使自己拥有对这篇文章的所感所悟或态度。除了可以站在骗子和被骗者的对立面去确定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更重要的是故事中出现了一个独特的声音,这个转折点正是我们在教学解读文本时要着重停留的地方。就这个童话故事而言,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它的趣味性,还要更加注意赋予其的教育性。语文老师要充分利用课堂和文本引导学生去认识世界,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教育意义。小孩的一句话打破了整个骗局,小孩和其他人的言行具有鲜明的对比。文章正是通过这样一句话塑造了一个无私无畏的小孩子,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在价值取向上给学生指出正确的方向,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像小孩子一样敢于说真话的。

四、“骗”的背后:主题的再深化——促进文化传承与理解

《皇帝的新装》流传至今并且多年选入教材,说明其思想是有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的。诚信教育不仅在古今或者在中外都一直大力倡导的,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让学生关注某种社会或历史现象的时候,也应引導学生传承这篇文章所传达的诚信意识。

被骗者们都是清楚自己是没有看到那件衣服的,但是他们甘愿接受这个骗局,骗他们的不是两个骗子,而是自己的本心。他们都有私心,都把个人利益放在了首位。因此,有的老师将“皇帝的新装”看成事实上的比喻,每个人都有“新装”即人性弱点,一旦不能认识并剔除自己身上的人性弱点,就只能上当受骗。[5]那么,被骗者们不敢言的原因仅仅是怕被别人说是不称职、愚蠢的吗?就文本似乎不能清楚作者最深层的意图,联系安徒生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是被西班牙统治的丹麦,《皇帝的新装》是根据西班牙一则民间故事改编的,安徒生深刻地解剖了当时社会的病状,把批判的锋芒直指封建统治的最高级,并无情地揭露宫廷贵族的丑恶行径。

因此,这篇童话是含有一定的政治讽喻意味的。可见,众人们不敢言的背后是强权的统治,对权威的屈服。因为这个骗局是在皇帝的威严下展开的,皇帝确信骗子,他觉得穿上这样一件衣服就可以检验国民,能够治理国家。众人不敢言的背后还蕴含着对强权政治的畏惧,面对这样一个昏庸的皇帝,所有唯有选择讨好才能生存,大臣、官员们是害怕影响自己的仕途,手无寸铁的老百姓是怕招到杀身之祸。而天真、真实的声音很少,而且是从一个孩子口中说出来,这多么的讽刺!

语文教学存在着文章、文学、文化三个维度。如果仅仅停留在“骗”的层面,我们就只能用当下的思维去揣测作者的意图。这样可能会歪曲作者表达的思想,并且老师和学生只能盲目地摸索着解读。而我们将语文教学从理解文章的基础上上升到文学、文化的层面,了解作者的生平或时代背景,不仅能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而且因此更加清晰作者的创作意图。同时,黑暗的时代背景也警醒后人切忌重蹈覆辙。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一个“骗”字在这篇文章起着多重的教学功能。“骗”既是语言文字的符号,它既有静态的呈现作用,又有动态的梳理和整合整篇文章的作用。在“骗”之下,串联人物关系和情节,让学生获得了思维发展与提升。另外,通过关注学生对文本的体验和评价,培养了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最后,将文章教学上升到文化的层面,让学生拓宽了文化视野,起到知人论世和警示当下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审定.义务教育七年级上册语文[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功能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
怀孕了,凝血功能怎么变?
“简直”和“几乎”的表达功能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中西医结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31例
辨证施护在轻度认知功能损害中的应用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初中50米迎面接力跑教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