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人脸”“恶魔的脸”“痛苦之脸”……我们为何会觉得“万物皆是脸”
2019-09-06
美国探测器发回的火星表面照片,人们看到了一张“火星人脸”;9·11事件中,起火的双子星大楼在黑烟中出现了一张“恶魔的脸”;日本长崎原子弹爆炸现场的蘑菇云中,显露出了一张“痛苦之脸”……我们为什么能看到这些“脸”?
空想性错视在作祟
1976年7月,美国“海盗一号”探测器发回了一张诡异的照片。火星的表面出现了一个酷似人脸的地貌,被人称为“火星人脸”。这张“脸”仿佛有魔力。一传开,它便马上引起了无数关于“火星人”的阴谋论。人们开始热议,火星上很可能存在着未知文明。
直到2001年,美国宇航局公布了另一组火星高清图片,真相才大白。全球探勘者号更清晰的画面显示——“火星脸”不过是一个布满岩石的高山。真相总是索然无味的,但谣言却从来不会消停。毕竟这类古怪的“人脸”,是真的遍布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例如9·11事件中,被攻击后起火的双子星大楼,便在黑烟中出现了一张“恶魔的脸”。同样,日本长崎原子弹爆炸现场的蘑菇云中,则显露出了一张“痛苦之脸”。
不过,这还真不是“万物皆有灵”的表现。其实,这是一种叫空想性错视的知觉现象在作祟。在外界毫无意义的刺激下,如模糊、随机的图片,大脑却赋予了其一个实际的意义。但眼中所见的事物根本不存在,在俗话里也就是“脑补过多”。明明一切纯粹巧合,但人类就是有一双善于发现“脸”的眼睛。
我们对脸以及具有脸特征的视觉刺激,有着超凡的敏感度。于是,便产生一种“万物皆是脸”的错觉。这种空想性错觉,不仅发生在成年人中,也会发生在10个月大的婴儿身上。甚至连人类的近亲——其他灵长类动物,也能在这些巧合的图片中发现原本不存在的面孔。
当然,空想性错视也有坏处,例如我们经常能被所谓的“灵异照片”吓一跳。除此之外,这种全人类皆有的错视,也常被利用来宣扬迷信。如耶稣、菩萨、妈祖、佛祖等各类大神的显灵。
其中最著名的空想性错视的利用,便是传说的“基督圣体裹尸布”。这块布是否包裹过耶稣的圣体,已无从查证。但每次展览,都会有无数教徒赶来瞻仰,他们相信所看到的就是耶稣基督的真容。
“脑补”能力怎么来的
那么,这种“脑补”能力是怎么来的?
早在1952年,生物学家赫胥黎就已提出,空想性错视源于人类演化的过程。人类衍生出这与生俱来对“脸孔”的辨识能力,其实是一种保护机制。
首先,同类的表情就是了解当前局势的一种明显信号。此外,在旷野中能够快速发现面孔,也是非常重要的生存技能。试想一下,我们的祖先与一头熊不期而遇。如果识别的速度过慢,他很可能就会沦为猛兽的盘中餐。事实上,人脑从视觉图像中识别出人脸的速度,也比意识活动产生更快。这给了我们更充裕的时间察觉到危险。在人类大脑中,梭状回面孔区主要负责人脸的认知。它能整合经视皮层处理的视觉刺激,让我们快速识别人脸。有研究发现,只需130毫秒,面孔就可以被检测到。而且,不仅仅是真实面孔可以激起梭状回面孔区的活跃。即便是卡通面孔、情绪符号,甚至是类似面孔结构的物件,都会被识别为脸谱。所以光看大脑活动成像,是比较难区分受试者到底是看到了真人脸还是“假脸”。
而让我们误认为是脸的东西,往往也有這样的特点。无论什么东西,只要出现左右对称的斑点时,梭状回面孔区会很容易将其认定为那是一对眼睛。在这之后,大脑甚至会自动搜寻类似面孔特征的斑点,将其从整体上“脑补”成面孔。因此,要从大脑活动成像区分出受试者看到是真人脸还是“假脸”,就得再观察额叶区的活动。
额叶区有更多激活,并且从额叶到梭状回面孔区的信息传递加强,这反应了大脑正在把眼前物体“脑补”成一张脸的过程。如果再加上一张嘴巴、鼻子,并有一个明显的区域包围着,那么就更容易被大脑解读成人脸了。
其次,受“面孔倒置效应”影响,脸最好还是正立的。所谓面孔倒置效应,即把客体旋转180度呈倒置后,人们对这种图像的加工能力会大幅下降。人们首次发现这种效应,是在撒切尔夫人的脸上,所以这也叫“撒切尔效应”。面孔倒置后,我们还能认出是撒切尔夫人的脸,但是我们却发现不了其眼睛和嘴依然是正立的。而且不但是受视觉刺激影响,空想性错视觉也与人类过去习得的经验、期望以及动机等有关。
其原因在于,人的知觉存在一种“自上而下”加工的机制(又称概念驱动加工)。人之所以能快速识别面孔特征,与早期经验有关。例如有一项研究发现,先天性失明的儿童在2至14岁间接受手术恢复视力,其识别面孔的能力也会受到损害。也就是说,识别人脸这件小事还需要通过练习。
脸盲症患者可能连亲妈都认不出
人们通常都玩过一个“找人脸”的小游戏。开局一张图,让你从中找出有多少张脸,找到的数量越多就说明智商越高。但事实上,“找人脸”也只是一个利用人类空想性错视的小把戏。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在“找人脸”的游戏中得分为零,那就要小心了。因为这很可能就是大家常说的“脸盲症”。他们不能理解五官之间的位置,甚至是无法辨认人脸,就算是亲妈可能都认不出。
一般脸盲症分两种。第一种是统觉性脸盲,往往是大脑的枕下回或颞上沟受到了损伤,所以不能执行人脸的早期处理。也就是说,他们无法对眼睛、鼻子、嘴巴等特征作出识别。患者看到的人脸,很可能就是一张没有五官的脸皮。
第二种则为组合性脸盲。患者常常因梭状回面孔区受损,而不能将看到的五官组合起来,也不能产生相应的记忆。他们看鼻子还是鼻子,看眼睛还是眼睛,但却无法理解五官的位置。一个很明显的例子,便是前面所说的是“撒切尔效应”。
正常人都会有“撒切尔效应”,难识别倒置面孔。但对于组合性脸盲患者,他们识别倒置面孔的能力(相对正常人)反而比识别正置面孔强。
人类的视觉系统,是复杂的。尽管常常被骗,但我们往往能从中找到乐趣。
(《科技日报》2019.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