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探析
2019-09-06薛金华
薛金华
[摘 要]改革开放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的一次伟大觉醒,党的初心和使命,决定了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改革开放必须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相统一,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相统一,坚持党的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相统一。
[关键词]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心;使命
[中图分类号]D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19)04-0042-08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是对中国改革开放40年波澜壮阔光辉历程的全面回顾,是对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的系统总结,是新时代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动员和号召,也为今后持续深刻总结和继续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
一、深刻认识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指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1]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国共产党初心和使命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的历程也是一个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过程。
(一)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来源于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基本政治立场和价值旨归。
与以往剥削阶级世界观不同,马克思主义公开宣示无产阶级运动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公开宣告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要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P42。并进一步阐明了共产党人不同阶段的使命追求。共产党人的最近使命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并“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从而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实现共产主义。
与唯心主义世界观不同,马克思主义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提示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2]P43与空想社会主义世界观不同,马克思主义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是变革社会的决定性力量。“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又阐明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由此就决定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表现于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遵循社会客观规律,推动历史前进,实现共产主义;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为人民谋利益。所以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在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和通过社会变革与发展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是这二者的统一。”[3]
马克思主义所宣示的工人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就是它同时宣告的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理想追求与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奋斗目标,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坚守和创新。
(二)改革开放的初心和使命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根本指导思想,把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基本政治立场,把追求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共产主义社会作为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4]P66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更确切地说,代表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为几千年来,劳动人民从来都占人口的绝大多数。
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最大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是他们一以贯之的主题。毛泽东指出:“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5]P809习近平指出:“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奮斗目标。”[4]P36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人为本”到“以人民为中心”,无不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与使命。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人,是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论者。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确立了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宏伟目标,同时,根据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又确立了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奋斗目标和时代使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中国共产党的时代使命;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的时代使命;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1]回顾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历史发展进程,这三大历史性事件铸就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丰碑。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根本政治保证和领导力量。“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4]P13在一定意义上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引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历史的中国光耀时代、光耀世界,有“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以及“康乾盛世”。中国很长一段时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处于世界中心位置。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国际地位出现了急剧变化,中国在世界体系中逐渐沉沦与边缘化。鸦片战争是中国开始没落的一个转折点,此后的一段时间可谓是每战必败,每败必赔,国家积贫积弱,人民饥寒交迫,这一面貌直到中国共产党的出现才有了根本性的扭转。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始终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无数志士仁人前仆后继、不懈探索,一代代中国人奋起反抗、英勇斗争。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和先进阶级的领导,都未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只有在先进的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在先进思想理论的指引下,才能真正实现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1917年十月革命和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1921年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才使中国人民在黑暗中看到了黎明的曙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为五四运动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一座里程碑,实现了建党伟业,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深刻改变了中华民族的方向与进程,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与命运。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党领导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斗,成立了新中国,实现了建国大业。新中国的成立,中国才实现了国家的政治统一和社会稳定,实现了中国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跨越。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又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是第二座里程碑。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结束了百年战乱,结束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在中国的剥削与掠夺,废除了外国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等特权,中华民族发展进步从此开启了新纪元。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新中国的成立,翻开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但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如何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民族复兴,成为横亘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又一重要课题。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的探索,经历了从仿效苏联模式到“以苏为鉴”,走中国自己的路的转变,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走了一些弯路。
基于对国际形势发展的正确研判,基于对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总结,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前人探索的积極成果,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现代化发展的历史经验,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征程,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接过改革开放的接力棒,成功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21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抓住战略机遇期,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往开来,接续探索,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科学理论,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以巨大政治勇气和强烈责任担当,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的成就有目共睹、举世瞩目。改革开放实现了中国道路的成功崛起,实现了中国从落后于时代、被世界边缘化,到今天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转变。回溯近代以来中国发展历史,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说明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国。“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1]新中国、新时期、新时代,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层层推进又层层递进,谱写了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砥砺前行的波澜壮阔的民族复兴历史画卷。
二、改革开放必须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方向决定命运,方向指引未来。方向正确才能抵达光辉的彼岸,方向迷失就会在根本性问题上犯颠覆性的错误。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习近平指出:“改什么、怎么改必须以是否符合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为根本尺度,该改的、能改的我们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1]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相统一
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是唯物史观必须坚持的两大标准,是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的两大原则。判断一个社会的性质,“不仅仅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决定于生产力是否归人民所有。”[2]P68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方向决定了改革的根本任务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根本目的则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生产力标准作为评价改革开放成效的根本标准。
生产力标准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标准。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把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作为未来社会的重要特征。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要“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但是,由于受到国际国内诸多因素的影响,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仍然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犯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付出了沉痛的代价。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习近平指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接力探索、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6]坚持生产力标准就是要坚持把发展作为中心工作。“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高质量发展理念”,这一脉相承的发展理论正在切切实实地改变着中国的面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破除不合理的体制和机制的束缚,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现在,“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我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1]。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利益标准作为评价改革开放成效的最终标准。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人民群众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人民群众是力量之源这一党的基本经验,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和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起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磅礴力量。
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的实践主体。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改革开放的很多经验和智慧都是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邓小平指出:“乡镇企业是谁发明的,谁都没有提出过,我也没有提出过,突然一下子冒出来了,发展得很快,见效也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是由农民首先提出来的。这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7]P1350习近平强调,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的根本动力和力量源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来推进改革,必须做到“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8]P554
人民群众是改革开放的价值主体。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以人民群众作为价值主体,认为价值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的价值创造主体地位,决定了人民群众理所应当成为价值的享有者。习近平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要切实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9]P103。通过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增强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的认同感和参与感,从而凝聚起改革开放的社会共识,形成推动改革开放的社会合力。
3.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相统一,坚持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相统一。
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是衡量改革开放成效的两大根本标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开放决定了衡量改革开放得失成败的标准不但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且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到改革依靠人民,改革为了人民。邓小平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0]P372,作為评价和判断改革开放成败与是非得失的标准。习近平进一步强调,要把改革举措“放到实践中去检验,让基层来评判,让群众来打分,看改革是否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是否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获得感”[11]。实践是最硬的标准,改革开放怎么样,最终要靠生产力来说话,靠经济发展来作答。人民是最高的标准,人民是改革开放的评价主体,改革开放怎么样,最终要靠人民来评价。生产力标准是所有国家改革开放都应该坚持的基本标准。人民利益标准是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的马克思主义的判断标准。坚持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相统一是中国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方向和原则。
(二)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相统一
公有制为主体和按劳分配为主体是保障共产党执政和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基础,是缩小贫富差距和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制度保证,是中国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的一项社会主义根本原则。
1.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坚定不移把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
习近平强调:“公有制主体地位不能动摇,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能动摇,这是保证我国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制度性保证,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12]公有制经济是共产党执政的重要经济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政治基础和制度基础。
首先,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能够促进生产力更好更快发展。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制度、两种道路、两种主义经历了近百年的较量与竞争,哪种制度更具有优越性,更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今天的中国已经给出了答案。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以上。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版图中的体量、份量和能量不断增强,为全球经济的稳定增长与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力和动能。其中,国有企业发展成就巨大,功勋卓著,功不可没。截至2018年,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国有120家企业入围,国有企业有83家上榜。实践证明,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相比,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更强的创造性、生命力和发展活力。
其次,公有制经济是实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制度保证。公有制是实现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从而实现社会平等的根本制度保证。一个社会的性质,从经济上说,取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在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条件下,大家共同劳动,共同享有劳动创造的财富,实现共建共享,这就为消灭压迫和剥削,实现社会平等奠定了经济基础,使所有人共同享受创造出来的福利,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只有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才能有效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人民群众共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
再次,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与创新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相结合。从公有制的优越性还未充分发挥来看,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必须创新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一是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二是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三是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需要强调的是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并不是排斥和否定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社会主义社会,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级,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不应该是“国进民退”的关系,也不应该是“国退民进”的关系,而应该是协同共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中国经济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行稳致远。
2.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实现分配正义。
所有制决定分配制,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同时,特别要确保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不能改变。只有保持这两个主体地位,贫富差距才会回归到合理的范围。
中国要从根本上扭转贫富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要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及分配领域和再分配领域共同着手。“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努力推动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12],从而确保人民群众在经济上的主人翁地位,使广大人民群众都能享受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使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
(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相统一
坚持工人阶级政党的领导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指出:“坚持党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关键和根本。”[13]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邓小平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由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动摇了中国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乱,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14]P267-268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再次强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正是因为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我们才能实现伟大历史转折、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1]。改革开放是在党的领导下自主开启的,成就也是在党的领导下才得以取得的。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和根本。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走过了千山万水,还需要不断地跋山涉水。就国内而言,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好改的已经改完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同时,随着西方民粹思潮和反全球化倾向蔓延,中美贸易战进入技术冷战的背景下,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旗帜鲜明地反对否定党的领导的错误倾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坚持党的领导这个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原则问题上,全党全国必须保持高度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丝毫不能动摇。”[1]只有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不断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才能成功应对未来改革开放道路上出现的问题与矛盾,面临的风险与挑战,才能确保中国的改革开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打铁还需自身硬,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全面从严治党。勇于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品格。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反复证明,全面从严治党是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保证。唯有全面从严治党,才能把中国共产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才能更加有效地应对改革开放进程中面临的“四大危险”和“四大挑战”。唯有全面从严治党才能赢得党心民心,把中国人民的活力和创造力凝聚成改革开放的磅礴力量。
改革开放永远在路上,全面从严治党也永远在路上。
三、中国改革开放的世界意义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动力”[15]P3。改革开放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无论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还是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贡献中国力量
作为当代社会主义改革道路的开拓者和坚守者,中国的改革开放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具有重要的引领和示范效应。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因苏联改革而陷入低潮,却因中国的改革开放而呈现出光明前景。苏联改革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失败,而是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失败。2017年11月,十月革命100周年,俄罗斯《真理报》指出,虽然“十月革命的主要成就——苏联已不复存在”,但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者——中国取得的成就却令人瞩目,“十月光芒指引未来”[16]。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同时也宣告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170多年来,科学社会主义经历了从兴盛到低谷,从挫折到复兴的发展历程。迄今为止,科学社会主义大致经历了三个历史进程,实现了三次发展中心的转移。一是19世纪的西欧,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与发展;二是20世纪的俄国,推动了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与实践的飞跃;三是21世纪的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承载科学社会主义的命运和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重要载体和力量。
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成功,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成功。“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6]。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的,同时,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和价值合理性。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既有勇于改革的勇气,更有坚定改革的定力,同时,又推进理论、实践、制度、文化以及各方面创新。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创造了社会主义在当代的新形式,极大地释放了社会主义的生机与活力,增强了世界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从低谷走向复兴。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创立、发展到完善,使具有50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170多年历史的科学社会主义,在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人口最多的中国成功开辟了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以不可辩驳的事实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生机与活力。
(二)为世界现代化贡献中国智慧
改革开放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为世界现代化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
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其方向是不可逆转的,各个国家和民族无论其主观意愿如何,都必将或快或慢、或主动或被动地走向现代化之旅。但是,现代化道路是可以选择的,道路不同,命运迥异。由于现代化肇始于西方,由资本主义率先启动,西方国家一直垄断着现代化道路的话语权。“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现代化等于资本主义化”一度成为标准模式、普世价值和强势话语。西方国家也频频以现代化教课书的权威自诩,以现代化教师爷的身份自居,对后发国家的现代化进行道路设计和制度安排。环顾全球,纵观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历程,不顾本国实际,亦步亦趋照搬照抄西方道路和西方模式,只会步入现代化困境,带来现代化灾难,与现代化渐行渐远。当前西方模式遭遇的发展困境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打破了西方現代化模式的垄断地位,表明西方道路并不是通往现代化的唯一道路,资本主义模式并不是现代化发展的唯一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社会主义和现代化的结合,开辟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新路径,它“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9]P34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正确性、独特性、创造性、生命力,源于它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实现了对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完善,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和转换,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的借鉴与扬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坚持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相结合;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相结合,等等,都是发展的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这些经验和智慧无论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还是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来说,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高瞻远瞩地指出:“我们的改革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国际范围内也是一种试验,我们相信会成功。如果成功了,可以對世界上的社会主义事业和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提供某些经验。”[10]P135如果说当年对中国的改革开放的成功只是一种理论预见,那么今天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已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这种预见的前瞻性和正确性。
中国现代化道路为世界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提供了全新的选择。正如英国马克思纪念图书馆信托主席亚力克斯·高登所言:“对于世界各地的社会主义者来说,中国就像是一座灯塔。如果我们不增加对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了解、学习其经验,难免会失败。”[17]但是,并不代表要进行发展模式输出和价值观输出。“我们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18]学习借鉴而不照搬照抄,合理吸收而不简单移植,从本国的实际出发,独立自主地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于后发国家的现代化而言,这一点尤为重要。
(三)为探索更好社会制度贡献中国方案
中国的改革开放展现出与西方现代化迥异的制度模式和价值理念。随着中国道路的成功崛起,中国经济上的发展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经济优势正转化为制度优势、价值优势和话语优势。改革开放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提升了社会主义的话语权,为世界文明贡献了中国精神与中国价值,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
实践是检验是非成败的根本标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从世界体系边缘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心,从经济弱国逐渐成长为经济强国,这充分说明改革开放所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是成功的、是正确的。中国“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9]P36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和成就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生命力的有力注脚,“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9]P3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从国内来看,提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坚持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相结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面从严治党”等理论,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提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发展市场经济有机结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等理论,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从国际来看,中国站在人类价值和道义的至高点,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9]P539。“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国际版,是马克思主义“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现代版,代表人类先进的世界观,这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下的不公正的依附型的世界经济政治秩序不同;中国倡导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是对全球化“西方版本”的超越,是对“零和博弈”“丛林法则”旧思维的摒弃;中国主张“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4]P47的新型文明观,是对“西方中心论”“文明冲突论”的超越;中国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反对霸权主义、霸凌主义和强权政治,等等,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这些理论和理念都是中国以负责任大国、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身份对推动人类社会向着更加合理、更加美好方向发展贡献的中国价值和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12-19.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田心铭.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J].红旗文稿,2017(22).
[4]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下册[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0]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1]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六次会议强调 以更大的决心和气力抓好改革督察工作 使改革精准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N].人民日报,2016-07-23.
[12]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 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N].人民日报,2015-11-25.
[13]习近平.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4-14.
[14]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6]〔俄〕根纳季·久加诺夫.十月光芒指引未来[N].参考消息,2017-11-07.
[17]王新萍,胡泽曦等.探索出有强大生命力的发展之路——国际人士积极评价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N].人民日报,2018-02-22.
[18]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N].人民日报,2017-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