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袋和采收期对梨橙果面绿斑病发生和果实品质的影响
2019-09-06罗广令王大平
罗广令 王大平
摘要为明确套袋和采收期对留树保鲜的梨橙果面绿斑病发生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用乳白色单层袋子开展果实生长期套袋试验,果实成熟后留树保鲜至翌年2-4月分批采收,调查果面绿斑病发生情况和进行品质分析。结果表明,梨橙果实套袋后能有效控制果面绿斑病的发生,可显著提高果皮亮度、红色度和光洁度,明显改善果实外观品质;随着采收期延后,套袋与不套袋果Vc含量均呈上升趋势,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总糖及可滴定酸呈先上升后降低趋势;套袋果实外观优于不套袋果实,其总糖、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和Vc含量低于不套袋果实,单果重、可食率和糖酸比高于不套袋果实,但无显著差异。梨橙套袋果实和不套袋果实外在品质有差异,内在品质不存在差异。梨橙延迟采收最佳时期为第II采收期(即3月中旬),此时果实外观品质优良、糖酸比高、风味最佳。
关键词 梨橙;套袋;采收期;绿斑病;果实品质
中图分类号 S66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07-0085-02
梨橙是从锦橙嫁接树中选育出的大果优质单胚良种,在重庆地区乃至三峡库区发展迅猛,现为重庆渝北区柑橘主栽品种。柑橘绿斑病是由绿藻门虚幻球藻属虚幻球藻寄生所致",在柑橘树枝叶片和果实上均存在。当气温高、空气湿度较低时,病斑呈癞屑状,严重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和果实品质等1231。果实套袋由于隔离了外界环境,能有效控制柑橘果面绿斑病的发生451。
梨橙:果实留树保鲜,采收期能够延长到翌年2-4月,可分批采收,计划上市,延长供应期,减少贮藏费用,增加收益,本试验研究了套袋和分期采收对留树保鲜的梨橙果面绿斑病发生和果实品质的影响,以期为梨橙无公害栽培以及延迟采收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试验设在重庆市渝北区统景镇中和村,供试品种为梨橙,砧木为枳橙,树龄15年。套袋试验材料为单层纸袋,乳白色,规格为22emx18cm。
1.2試验设计
试验设2个处理,分别为套袋(套乳白色单层纸袋)、不套袋(CK)。各处理随机选10株进行试验,所选试验树的坡向、负载量、生长势等基本一致。需进行套袋的树在其树冠东、南、西、北、中不同方位随机各选10个幼果于2017年8月初进行套袋。
试验设3个采收期:第I期为2018年2月下旬采收、第II期为2018年3月下旬采收、第亚期为2018年4月下旬采收。
1.3测定项目及方法
1.3.1绿斑病病果率和病果指数。每个处理随机取30个果实,统计果实果面绿斑病发生情况,并计算病果率和病果指数(5]。
1.3.2果实外观指标。果实色泽用TC-PIIG全自动测色色差计测定,果面光洁度参考薛晓敏等方法。
1.3.3果实物理性质。用游标卡尺测定果实纵横径并计算果形指数;用电子秤称重测定果实单果重;用果实去皮后剩下的质量除以果实未去皮时的质量得可食率;用榨汁机将果汁榨出后称重,并计算出汁率。
1.3.4果实内在品质。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用手持测糖仪进行测定;总糖含量用蒽酮比色法8测定;可滴定酸含量用碱式滴定法测定9;Vc含量用2,6-二氯酚靛酚滴定法测定9,3次重复。
1.4数据分析
测试数据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套袋和采收期对梨橙果面绿斑病发生的影响
由表1可知,不同采收期套袋果实果面绿斑病病果率均为0;而不套袋的果实绿斑病病果率和病果指数随着采收期的推移逐渐增大,2月下旬采收的果实绿斑病病果率为60%病果指数为19.26,3下旬采收的果实绿斑病病果率为83%、病果指数为25.55,4下旬采收的果实绿斑病病果率为100%、病果指数为28.89。由此可见,果实套袋避免了果实与外界的直接接触,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病原物的附着和滋生。因此,套袋处理对梨橙果面绿斑病的发生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2.2套袋和采收期对梨橙果实外观的影响
由表2可知,随着采收期的推移,套袋果实果皮的a*(红色值)逐渐减小;L*(亮度)和b*(黄色值)在第II采收期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62.02、70.07。不套袋果实果皮的L*(亮度)、a*(红色值)、b*(黄色值)随着采收期的推移先增后减,均在第II采收期达到最大,而后减少,第II采收期各值均比第I采收期小;不同采收期之间有显著差异。同一采收期内套袋果L*、a*、b*(除第II采收期外)均较不套袋果大,第I采收期套袋果与不套袋果的L*(亮度)及第I采收期套袋果与不套袋果的L*(亮度)、b*(黄色值)无显著差异,其他值均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与该单层袋子薄、为乳白色有关,可以透光,不影响着色;另一方面采收期的推移使果皮色素含量发生变化,且不套袋果的变化较套袋果变化更大。随采收期推移,套袋果实与不套袋果实光洁度均下降,采收越迟,光洁度越差,最后一期采收的套袋果与不套袋果光洁度分别为67.5%、57.5%,同一采收期内套袋果均较不套袋果光洁度高。
2.3套袋和采收期对梨橙果实物理性质的影响
由表3可知,随采收期的推移,套袋果与不套袋果的单果重均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第II采收期的果实单果重最高,分别为273.60、253.81g。不同采收期之间,不套袋果单果重无显著差异;套袋果第II采收期单果重与第I采收期差异显著、与第II采收期差异不显著除第I采收期外,同一采收期内,套袋果与不套袋果之间单果重无显著差异。随着采收期的推移,套袋果的果形指数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第II采收期达到最高值(1.14);不套袋果的果形指数呈逐渐增大的趋势,第II采收期达到最高值(1.12),不同采收期之间套袋果和不套袋果的果形指数均无显著差异。同一采收期内,套袋果的果形指数大于不套袋果,但无显著差异。
随采收期的推移,套袋果的可食率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第II采收期达到最高值,为70.55%;不套袋果的可食率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第I采收期达到最高值,为72.91%,不同采收期之间无显著差异。同一采收期内,套袋果与不套袋果之间可食率无显著差异。随采收期的推移,套袋果的出汁率呈逐渐增大的趋势,第II采收期达到最高值,为67.63%;不套袋果的出汁率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第II采收期达到最高值,为64.18%,不同采收期之间无显著差异。同一采收期内,套袋果与不套袋果之间出汁率无显著差异。
2.4套袋和采收期对梨橙内在品质的影响
由表4可知,梨橙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总糖含量随着采收期的推移均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在第II采收期达到最高值;不同采收期之间,套袋果和不套袋果的可溶性固形物和总糖含量均无显著差异。套袋果可滴定酸含量随采收期推移呈升高的趋势,最高值为0.98g/100mL,最低值为0.93g/100mL,不同采收期之间无显著差异;不套袋果的可滴定酸含量呈降低的趋势,最高为1.24g/100mL,最低为0.94g/100mL,第I采收期显著高于第II、I采收期。随着采收期的推移,套袋果和不套袋果Vc含量呈逐渐增大的趋势,最大值分别为0.68、0.73g/100mL,不同采收期之间套袋果实的Vc含量无显著差异,不套袋果实第I采收期显著高于第I、II采收期。套袋果和不套袋果的糖酸比随采收期的推移先增大后减小,在第II采收期达到最大值。
3结论与讨论
3.1套袋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果实外观色泽因种类和品种而异,由遗传因素决定,而色泽深浅和其在果实表面的分布受环境影响较大,通常条件一下光照是影响果实色泽的重要因子之一[10];套袋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果实接受的光质、光强等,因而对梨橙着色产生明显影响,对梨橙果实亮度、着色和光洁度等外观品质有明显改善作用,显著提高了梨橙果面的亮度、红色值和光洁度。套袋由于隔离了果实与外界环境的直接接触,改变了果实生长的微域环境,对果实外观、果皮結构"、果实品质等方面产生明显影响,而且能防止果面锈斑,减少病虫果率和裂果率。本研究结果也表明,套袋处理能有效控制梨橙果面绿斑病的发生,还能促进果实生长,增加单果重,与李向林等2研究结果一致;但套袋对果实内在品质的提高无显著影响,与王武等19、王贵元等的研究结果一致。
3.2采收期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不同采收期采收的果实成熟度各异,食用品质相差甚远,对果实贮藏也有强烈影响,确定适宜的采收期对优质果实生产意义重大。从本试验结果来看,随着采收期的推移,套袋果与不套袋果的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总糖糖酸比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与韩舒睿等5研究结果一致;套袋果的可滴定酸、Vc含量升高,不套袋果的可滴定酸降低、Vc含量逐渐升高。同一采收期内套袋果可滴定酸、Vc含量小于不套袋果,说明套袋果实接受阳光照射的时间减少,影响Vc等内含物合成,与王少敏等0、黄保娜等叨、鲁兴凯等8研究结果一致。综上所述,套袋果实外观品质优于不套袋果,果皮着色存在显著差异;果实内在品质略低于不套袋果实,但差异不显著;3月中旬为梨橙延迟采收的最佳采收时期,此时果实外在品质优良糖酸比高、风味最佳。
4参考文献
[1]王大平,李道高.夏橙绿斑病病原鉴定及化学防治研究[J].植物保护学报,2006,33(2):146-150.
[2]王大平,曾明,朱钧,等绿斑病藻寄生对夏橙叶片光合作用特性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6,17(6):1141-1144.
[3]王大平,李道高.绿斑病藻寄生对夏橙果实品质的影响[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6):414-417.
[4]田福敏,张绍彬,罗涛,等套袋对柑橘果面绿斑病及果实品质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18,46(1):33-35.
[5]王大平,刘奕清,李道高套袋对夏橙果实绿斑病发生及果实品质的影响[J].西南农业大学,2006,28(4):610-613.
[6]尹金华,高飞飞,叶自行,等.乙烯对荔枝果实成熟的影响[J].果树科学,1999,16(4):272-275.
[7]薛晓敏,王金政,路超,等.套袋对红富士苹果果实生长发育的影响[J].经济林研究,2011,28(4):99-103.
[8]薛应龙.植物生理学实验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9]李玲.植物生理学模块实验指导([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10]何天富.柑橘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136-152.
[11]郝燕燕,赵旗峰,刘群龙,等套袋微域环境对富士苹果果皮结构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1,31(10):2831-2836.
[12]李向林,李金强,杨再英,等纽荷尔脐橙果实套袋品质分析J.南方农业学报,2011,42(7):771-773.
[13]王武,邓烈,何绍兰,等.套袋对三类柑橘果实内在品质的影响[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2(3):111-116.
[14]王贵元,王欢套袋对‘8306'碰柑果实品质的影响[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9(4):6-8.
[15]韩舒睿,陈明,陈楚英,等.不同采收期对南丰蜜橘贮藏品质及效果的影响[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4,36(2):285-289.
[16]王少敏,高华君,张骁兵套袋对红富士苹果色素及糖酸含量的影响[J].园艺学报,2002,29(3):263-265.
[17]黄保娜,陈佰鸿,毛娟,等.套袋与采收期对“新红星"苹果品质的影响[J].果树学报,2015,32(5):824-834.
[18]鲁兴凯,张秀英,张丹,等.西南冷凉高地“红富士苹果不同采收时间和套袋对果实品质的影响[J].果树学报,2017,34(2):196-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