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粒健高产套餐在小麦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2019-09-06沈士堂曹炳宏朱志军
沈士堂 曹炳宏 朱志军
摘要为验证百粒健高产套餐在小麦上的应用效果,分别在小麦初花期和灌浆初期喷施百粒健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百粒健对小麦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有明显的效果,是目前小麦绿色增效的理想套餐。
关键词 小麦;百粒健;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07-0015-01
五河县位于安徽省东北部,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小麦常年种植面积为6.67万hm2,近年来,随着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逐年加大,五河县粮食作物尤其是小麦生产取得了长足发展。小麦良种覆盖率达到了100%,优质率达到了90%以上,一批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分别被授予了省、市级示范合作社荣誉称号,粮食规模化生产不断优化,小麦产量逐年提高。但随着良种更新和科技投入加大,小麦在不断取得增产的同时,其增产的空间越来越小。探寻出一种促进小麦绿色增产的营养套餐,无疑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最佳选择,因而笔者参与了2018年山东济南仕邦有限公司的小麦高产套餐百粒健对小麦增产效果的田间试验,旨在为其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概况
试验安排在安徽省五河县武桥镇武桥村五河县龙腾家庭农场小麦田进行。试验田面积10005m2,地势平坦,东西走向,前茬为水稻,土壤为水稻土,pH值6.8,肥力中上等。1.2供试材料
试验作物为小麦,品种为烟农。百粒健高产套餐(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中量元素水溶液、300g/L苯甲·丙环唑乳油、0.0075%芸苔素内酯水剂)由山东济南仕邦有限公司提供。芸乐收为市购。
1.3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3个处理,分别为百粒健795g/hm2(A)、芸乐收750g/hm2(B)、空白对照(CK)。不设重复,每个处理面积为1000m,空白对照区面积为200m2。
1.4试验实施
小麦于2017年11月上旬播种,播量为337.5kg/hm2,机械条播,小麦生长均匀一致,栽培条件符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试验期间共使用戊唑.咪鲜胺和吡蚜酮防治小麦赤霉病和穗蚜1次。
试验共施药2次,第1次于4月24日,小麦扬花初期喷施;第2次于5月8日,小麦灌浆初期喷施。施药器械为幻客牌植保无人机,四旋翼,10L载液量。将试验药剂用移液管或电子天平按处理区面积用药量抽(称)取后,放人2L量筒内加适量水混合均匀,倒入喷雾器溶液器内,对准麦穗均匀喷雾,药液用量为30Lhm2。施药时土壤湿润。
1.5试验期间气象资料
第1次施药当天晴,微风,气温12~19C,平均16.3C,相对湿度81%;第2次施药当天多云转晴,微风,气温13~26C,平均20.4C,相对湿度78%。整个试验期间(第1次施药至田间调查结束),最高气温17~31C,最低气温9~20C,平均气温19.6C,相对湿度77%,雨日11d,降水量53.2mm。
1.6调查内容与方法
第1次调查为末次施药后15d,即5月23日,目测各个处理区小麦是否发生药害以及小麦长势长相。第2次调查为小麦成熟收获期,即5月28日,用0.25m2铁圈,每小区按五点取样法,随机套取麦株,将铁圈内麦穗取走,每小区5点割下的麦穗放到1个编织袋里带回,自然晒干后,计算平均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折算小麦单位面积产量。
2结果与分析
末次药后15d目测观察,各个处理区小麦无明显药害现象,对小麦安全,其中处理A和处理B小麦表现出明显的茎秆青壮、叶色黄艳、麦穗挺立。收获期观察,处理A和处理B小麦均表现为麦秆金黄、亮丽,麦粒色泽鲜亮、饱满。
从表1可以看出,与CK相比,处理A、B增产效果非常明显,增产率分别为24.51%和20.60%;且处理A增产效果显著高于处理B的增产效果,建议可以推广使用。
3結论
试验结果表明,小麦喷施百粒健处理增产效果非常明显,增产率达24.51%,且对小麦安全建议推广使用。
4参考文献
[1]陆梅,孙敏,任爱霞,等喷施叶面肥对旱地小麦生长的影响及与产量的关系[J].作物杂志,2018(4):121-125.
[2]赵海燕,甘淳丹,兰汝佳,等喷施新型腐殖酸型叶面肥对小麦旗叶抗氧化和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8,41(4):685-690.
[3]兰红礼,侯爱民,刘书军,等小麦“一喷三防”施用不同叶面肥效果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8(12):11-12.
[4]李进前,陈时龙,钱双,等瑞丰隆叶面肥等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初报[J].上海农业科技,2018(3):112-113.
[5]王加冕,陈火云,郭金洁,等硒叶面肥对小麦农艺性状、产量和硒含量影响的初步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15(10):1-4.
[6]程红玉,肖占文,宗盈晓,等.ALA叶面肥对春小麦光合特性和灌浆速率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18,38(5):572-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