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身份认同:少先队政治社会化教育的关键

2019-09-06魏默

中国德育 2019年13期
关键词:少先队员社会化少先队

辅导员以培养学生身份意识为切入点,利用少先队社会实践活动课开展政治社会化教育,是加强队员对自我国民身份的形象化认识,进而认识理解社会生活规范、法律的有效途径。

“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青少年时期是价值观、人生观和祖国观、民族观形成的关键期。教育是渗进血液、透入灵魂的,一定要从小就抓,从幼儿园就抓。要抓好爱国主义教育这一课,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祖国下一代的心田中生根发芽。”[1]

儿童政治社会化教育主要是培养少年儿童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朴素感情,增强少年儿童的政治认同。然而,当前学校的政治社会化教育面临的不能将理论有效应用于教育实践的问题仍有待解决。

少先队政治社会化教育中强化身份认同的研究一方面旨在引起学校对利用少先队组织的特殊政治属性开展政治社会化教育的重视,另一方面可以引导教师深入思考基于身份认同进行政治社会化教育的方式方法,从而为教师提供一个全新的看待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教育的视角。

一、少先队政治社会化教育中强化身份认同的意义

强化身份认同对于开展政治社会化教育的意义,一方面在于其符合儿童政治心理社会化的规律和政治社会化结构,为儿童步入社会,成为“政治人”奠定情感基础。另一方面,在现代社会,个体作为不同群体中的成员往往具有多重身份,在身份转换中极易产生心理层面的身份认同混乱,导致个体在言语和行为上违规,甚至违法。在个体早期政治社会化教育中渗透身份观念,可以帮助个体初步形成身份意识,有效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国民身份认同危机,进而有利于维持社会的政治稳定。

(一)为“自然人”向“政治人”的转变奠基

少先队员身份意识形成会进一步促进个体之后对于团员身份、党员身份等政治身份的认同。“自然人”向“政治人”转变不仅是个体身份在字面上的改变,更象征社会地位、社会权利以及社会责任义务的变化。少先队员初次了解政治事件通常以“他是谁”为起点,进而形成对于他者身份的观察模仿和身份期待,在情景化的角色扮演和对重要他人的服从中形成基本政治认知、政治情感,然后通过反思“我是谁”“我应该怎样做”,规范自身政治行为,实现自我教育。优先效应理论指出,人们第一时间接受的信息决定人们的基本认识,在对未来信息进行过滤式选择时,趋向于接受与自己观点相似的信息。政治社会化教育可以使“大多数儿童在很小的年龄就确立基本的政治倾向和行为模式”[2]。

有学者在政治社会化目标分层研究中针对少年儿童的个体差异提出关心、参与、进取这三层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活动的目标。[3]关心他人和社会是当少先队员意识到自己作为组织的一员时,自愿产生对自己组织身份的朴素情感倾向。在少先队政治社会化教育中,教师可借助已有环境氛围和契机,顺势引导学生基于少先队员身份进行自我身份反思和实践,使个体从自我“小生活”走向社会“大生活”,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同时由近及远形成关心他人、社会和国家的意识。个体心中政治社会化的种子已渐渐萌发,在接受少先队政治社会化教育后,少先队员对自我身份拥有更加深刻理智的认识,尝试以少先队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具备身为少先队员的先进性和进取意识,这为进一步实现个体政治社会化、自然融入政治组织及社会提供了坚实的认知和情感基础。

(二)应对国家公民身份认同危机

身份意识缺失会导致公民身份认同危机的出现,而个体国家意识淡薄及政治认同的弱化不利于政治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在现代之前,人们并不谈论‘同一性和‘认同,并不是由于人们没有同一性,也不是因为同一性不依赖于认同,而是由于那时它们根本不成问题,不必如此小题大做。”[4]而在当今价值多元化和信息传播方式多样化的社会生活中,如果个体的政治理想信念不坚定、缺乏对国家高度的政治认同感,面对外界不实信息的宣传蛊惑就容易迷失自我,对国家产生怀疑和不信任的态度,甚至做出损害国家利益的事。国民身份认同危机对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造成一定威胁,究其原因,大多是个体对自我身份意义的不明确。“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的言论就是个体对自我国家公民身份认同的缺失以及对于国家意识的淡薄而导致的。

自我认同危机是现代人自我生存困境的真实写照,而身份认同危机就是个体在多元价值环境下自我身份的迷茫。由于个体渴望得到新环境的认可,产生了对自我身份的盲目定位,急于融入新环境和形成新的意识形态,而忘却自我身份所蕴含的文化和意义,这也是对于自身国家文化不自信的表现。自我身份意识的培养能够使少先队员进一步认识自己,并从认识自我扩展到对集体、社会和国家的认识和关心,在自我和社会之间架起认知的桥梁,从而使少先队员逐步产生朴素的爱国情感。由身份意识的缺失所造成的国民身份认同危机是个体政治社会化发展的隐患,影响社会的稳定发展,而在少先队教育中强化身份认同可以帮助少先队员消解政治选择困境中出现的身份认同危机,也可有效应对政治社会化教育实效性低的问题。

二、少先队政治社会化教育中强化身份认同的路径

2018年全国少工委七届四次全会指出,要聚焦主责主业,发挥少先队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中的独特作用。少先队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学习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加强对少年儿童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引领。政治社会化是个体形成政治态度和社会习性的过程,具体表现为个体对于自身国民身份的认同、集体意识的形成、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等。少先队活动是少年儿童接受政治社会化教育最直接有效的途径之一,在少先队政治社会化教育中强化身份认同,需要辅导员教師有意识地在活动中引导少先队员关注自我及他人身份,将身份意识贯穿少先队活动课始终,促成少先队员自觉形成国民身份认同;应发挥少先队同伴群体作用,养成少先队员集体身份意识;还要重视少先队文化建设,全社会合力为少先队员营造身份认同的良好氛围。

(一)将身份意识贯穿少先队活动课

少先队活动课是最直接有效贴近少先队员生活、进行政治社会化教育的途径。辅导员以培养学生身份意识为切入点,利用少先队社会实践活动课开展政治社会化教育,是加强队员对自我国民身份的形象化认识,进而认识理解社会生活规范、法律的有效途径。

当前少先队活动课程主要从集体、组织和国家三个层面横向对影响个体成长的目标与内容进行划分,主要包含组织意识、道德养成、政治启蒙和成长取向四个方面。[5]少先队活动课内容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不同年级少先队组织活动缺乏详细的难度梯度设置;活动的奖励机制不够完善,各年级采用相似的教学方式手段,未能从学生兴趣点出发,因此难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

根据赫斯和托尼提出的政治学习理论中的认知—发展模式,儿童对于政治概念与信息的接受程度受限于其个人对政治现象的理解力。当尚未达到了解某一政治概念的阶段时,很难教会他这个概念。因此,提高儿童对政治现象的理解力要基于兒童认知、情感发展规律,设置与生活密切相关、儿童熟悉的体验式活动课程,才能让儿童在参与中体会自我和他人的权利和义务。基于此,辅导员教师应在少先队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少先队员认识个体利益与国家利益、个体发展与国家发展的关系。例如,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让学生思考不同职业身份的人应当承担的责任义务,从而进行自我身份反思,养成以身份约束自我言语、行为的习惯。

(二)发挥少先队员同伴群体作用

群体身份指个体在群体中与他人共同拥有的身份。少先队组织作为少年儿童的同辈群体组织,在儿童政治社会化进程中起着家庭、学校、大众媒体等均无法替代的作用。群体社会化理论认为,群体中多数成员共有的行为与习惯会被整个群体接受,成为群体准则,群体社会化表现在群内友好、群外敌视、群间对比、群内同化以及群内异化五个方面。当儿童以群体成员自居时,会通过同化、异化、比较等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情感和行为。[6]

强化少先队员集体身份意识、发挥少先队同伴群体作用,进而有效实现少先队政治社会化教育的重要前提是辅导员教师的智慧引导。一方面,辅导员教师在少先队活动中要协调好各群体成员间的关系,尤其要协调好少先队小干部群体和普通少先队员群体的关系,尽力给予每位少先队员应有的权利和机会,营造公平、民主、团结的氛围。另一方面,辅导员教师要注意集体与个人的辩证关系,做到同时关注少先队组织和少先队员个体的政治社会化发展需求,有意识地在活动前期使每个人发挥各自特长参与活动筹备,在活动中设计全员参与环节以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使每个少先队员感受到来自集体的关爱,拥有作为集体成员的归属感,从而保持少先队的组织活力。

辅导员教师通过创设符合各年龄阶段少先队员身心发展特点的集体活动,让少先队员们在集体中接受教育,在集体中养成优良品质。在参与集体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个体能够自然地将个人情感升华为集体情感,实现从关注自我到关注周围的情感拓展,逐渐成为一个善于体察生活和关心世界的、有大格局的人,而不是只关心自身利益和发展的、身心狭隘的人。

(三)重视少先队文化建设

少先队组织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需要协调组织内部以及组织外部的各种影响力量以达到教育的目的,而少先队文化建设正是少先队组织教育的重要方法。改变少年儿童政治行为的不稳定性与从众性,完善少先队行为文化是少先队文化建设主要任务。[7]他人,特别是少年儿童的重要他人(家长、老师、同伴)的评价在孩子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学校少先队文化建设除了规范少先队标志、拓展少先队阵地、开发少先队活动资源、建设少先队物质文化以外,还要潜移默化通过他人的影响使少年儿童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引导儿童进行积极正向的人际交往。

库利提出“镜中我”概念,表明个体自我观念是与其产生互动的其他人对于他的态度的反应。[8]认知心理学派认为学生的政治心理活动是受到政治刺激后引起的,政治心理怎样活动取决于具体刺激的性质、种类和强弱程度,以及个体学习经历和所受的政治思想和文化影响。由于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学习具有主动性与被动性相统一的特征,因此,在少先队文化建设过程中,学校要确保活动开展的合法性和合规性,要消除导致少先队员产生自我身份混乱和自我身份怀疑的外界因素。例如,学校应加强对商业活动进校园的全过程监管,要坚决抵制校园活动商业化。

近期一些商家以学生作为商业广告宣传载体,在少先队员红领巾上印广告,不仅污染了校园文化环境,更误导了少先队员对红领巾这一文化象征的理解,容易造成少先队员对自我组织身份的怀疑。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发展是儿童思想政治行为模式与习惯的逐步建立与复杂化的过程,商家行为破坏了学校良好的少先队文化氛围,不利于儿童政治社会化的发展。因此,全社会应当协力为少先队员营造积极正面的身份认同环境,校方要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意识到少年儿童政治行为的不稳定性与从众性特征,全方位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在社会资源进校园时,社会机构要担负起为祖国培养人才的社会责任,从促进学生成长出发,为学生提供便利,而不是唯利是图,将学生作为营利的工具。

综上,政治社会化是个体走向社会公共生活、融入现实社会的必要条件。少先队政治社会化教育要密切贴近少先队员的生活,引导少年儿童不仅以“社会人”的身份严格遵守社会秩序、规范,还要意识到作为少先队员的“政治人”身份,从而在少先队组织中严格要求自己,树立坚定的政治理想信念,热爱自己的民族和国家。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共文献出版社,2017:35.

[2]阿尔蒙德,多尔顿,鲍威尔,等.当代比较政治学:世界视野[M].杨红伟,吴新叶,方卿,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60.

[3]黄佩茜.少年儿童政治社会化的目标分层研究[J].青少年研究与实践,2017,32(1):52-55.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53.

[5]全国少工委.关于印发《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2019-05-28].http://61.gqt.org.cn/wjk/2015/zsf/201509/t20150930_747964.htm.

[6]檀传宝.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基本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53.

[7]史能兴.政治社会化视角下的少先队文化建设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7.

[8]陆士桢.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58.

【魏默,宁夏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何 蕊

猜你喜欢

少先队员社会化少先队
少先队活动与校外资源整合的实践与探索
少先队助力“双减”,实践活动在校内校外如何“双加”
加入少先队
国际青年节少先队总检阅
我爱“少先队员证”
网络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影响研究
星你星妈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转变的一种模式
美国行刑社会化的历史解读与现实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