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少先队劳动教育的历史经验和发展方向
2019-09-06夏鹏翔崔露涵侯捷菲
夏鹏翔 崔露涵 侯捷菲
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是“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教育,是“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道理的教育,这正是少先队劳动教育正确的发展方向,是新时代少先队工作的使命所在。
勞动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特征,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预备队—中国少年先锋队(以下简称“少先队”)而言,开展劳动教育旨在培养少先队员的劳动价值观,为社会主义事业造就可靠人才。然而近几十年来,学校劳动教育显示出弱化、淡化的倾向,作为中小学教育重要一环的少先队劳动教育也呈现出本质模糊、价值观扭曲等问题。深刻认识并客观辨析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思考劳动教育今后的发展方向。
一、少先队劳动教育的历史经验
(一)1949年至改革开放前—劳动教育造就共产主义接班人
社会主义新中国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价值引领强调未来的国家主人需要劳动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依靠劳动来创造。1949年至改革开放前,劳动教育在少先队的实践激发了少先队员的劳动荣誉感、自豪感与获得感,赋予了少先队员极高的政治责任感。
1.劳动教育的政治引领性
少先队是培养共产主义的大学校,从成立之时就与劳动教育密切相关。1949年《关于建立中国少年儿童队的决议》明确指出:“中国少年儿童队是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领导下的少年儿童组织……这个组织是在学习和各种集体活动中,团结和教育少年儿童,培养他们成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和爱护公共财物的新中国的优秀儿女。”[1]1953年,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指出“应该用适合儿童特点并为他们体力所胜任的各种方法,来培养少年儿童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劳动习惯,要使少年儿童懂得只有劳动才能使国家工业化,才能使人民有幸福的生活,不爱劳动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对人民有益的人”[2]。
“五爱”教育中的“爱劳动”与其他“四爱”有着密切的联系,爱劳动能够促进少先队员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形成劳动光荣和劳动创造世界的观念,掌握作为未来国家主人翁的劳动本领,从而形成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同时,真实的劳动体验能够促进少先队员产生爱科学与爱护公共财物的实践感悟。虽然当时的劳动教育也负有解决就业、发展经济的重任,但少先队的劳动教育尤其重视造就劳动光荣和奉献社会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道德风尚的集中体现,也是区别于其他形式劳动教育的根本之处。
2.劳动教育方式的有效性
1949年之后,由于经济建设的特点,这一时期的劳动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少先队员进入生产一线,能够真实地观察生产劳动的过程,体会参与劳动的喜悦,从而萌发主人翁的劳动意识与责任感。
为促进劳动教育的具体实施,1955年教育部、团中央联合发布《关于在全国中、小学开展种植活动的通知》,号召广泛开展植树活动;1961年,团中央制定《中国少年先锋队工作条例》,强调应引导少年儿童参加社会活动和公益劳动;在20世纪60年代全国范围的学雷锋活动中,雷锋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少先队员,使得少先队员在助人为乐的丰富活动中践行社会主义的劳动精神。这些劳动教育活动都是基于生产劳动现场开展的,也正是这种真实的劳动实践保障了劳动教育的效果,增强了少先队员的劳动光荣感,使少先队员在劳动中萌发对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的情感。
这一时期少先队的劳动教育从发展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的理念出发,展现出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的政治指向性。形式上以进入生产劳动现场为基本组织方式,除去工厂劳动、社会服务、植树活动等,还有访问劳动模范、慰问军烈属以及大捡废钢铁等公益劳动,以引导学生养成劳动的品质。但是在工作方法上,由于经验的缺乏,有时导致劳动教育的形式、内容与少先队员身心发展需求不相符,增加了少先队员的负担。尽管随后有了强调从少先队员的实际出发、反对成人化做法的转变,但整体上,过度的生产劳动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知识课程的体系,走向了重体力而轻脑力的极端。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培养的是在体、脑两方面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不应忽视其中任何一方。
(二)改革开放至今—劳动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经济主导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学校劳动教育从课程设置到方法途径都与经济紧密结合。高速发展的经济建设需要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为此,学校劳动教育尤其重视知识、技术层面的劳动技术教育,以至于内容方法大于目的意义,劳动观念和价值观教育呈现出弱化的倾向。
1.劳动教育的经济导向和实用性
改革开放政策将我国带入了经济建设的新阶段,学校停止了过度的学工学农活动,开始以正常教学培养人才。在劳动教育层面上,通过开设职业高中、恢复专门技术学校等培养所需的各级各类人才,切实有效地配合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劳动教育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等重大场合多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由此,劳动教育不仅限于以往的体力劳动,科学探究、发明创造等在劳动教育中日益凸显。这种动向在少先队的劳动教育中也有体现。
1978年,第六次全国少先队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强调少先队在坚定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目标的基础上,从少先队员的需要与实际出发,贯彻“五爱”,使少先队寓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注重民主精神和创造精神的导入。1984年召开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员和辅导员代表会议以“未来”“创造”为主题,提出少年儿童“要担负起创造未来的历史使命,就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继承和发扬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立志改革,立志创造,做富有开拓精神的革命事业接班人”[3]。为了贯彻以上会议精神,全国少先队组织广泛开展了“创造杯”少先队活动竞赛,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劳动实践,如:发明与创造、职业体验之旅、公益贡献活动等。换言之,对于少先队员劳动素质的培养体现了多维化,是一种力图将劳动认知、劳动技能、劳动情感与劳动意志融为一体的实践。然而,随着重知识、重成绩的风潮,劳动教育开始陷入知识、技能层面的教育,对于能立竿见影促进经济建设的学习内容得到重视,而培养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的内容渐渐淡出,进而出现了劳动观念模糊、劳动价值观扭曲等现象。
2.劳动教育的多样化与功利倾向
在经济导向的劳动教育背景下,少先队的劳动教育如前所述,不仅集中于专门的体力劳动实践,也涌现出科学活动、远足活动、环境保护等新的形式。为了推广这类活动,全国建立了各种劳动基地、活动基地,以增强少先队员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另外,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部分小学开始了利用微信等有声有像的工具进行劳动教育的尝试。
少先队品牌活动的推行,也丰富了少先队的劳动教育。例如“民族精神代代传”中民族手工艺品的制作、“手拉手”活动中社会服务等内容继承了少先队传统的劳动教育形式;“少年科学院”活动凸显了劳动的科学性和创造性。但整体上看,劳动教育在少先队活动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减少,少先队员对于劳动的认识和荣誉感都不同程度地减弱了。
这一时期的劳动教育形式大于目的,特别是重视成绩和量化的评价、强调劳动所带来的收益等工具性和功利性的导向,导致了劳动价值观的扭曲,少先队员丢失了以往那种热爱劳动、崇尚劳动、争先恐后地参与劳动及享受劳动的热情。改革开放赋予了劳动教育更为多样与开放的因素,但是,活动的多样化应该更好地促进少先队员劳动意识的提高与劳动价值的澄清,如果过分讲究形式,甚至以形式遮掩了本质,则是偏离劳动教育的初衷了。
二、少先队劳动教育的发展方向
(一)以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为导向
劳动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区别于资本主义教育的本质特征。而当前劳动教育地位旁落的根本原因,正是在于人们对社会主义教育本质的认识模糊不清”[4]。少先队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后备力量,其劳动教育应秉承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精神,培养具备劳动观念和劳动本领的主人翁,而非远离劳动、高高在上的“寄生虫”。为此,应首先从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入手来加强少先队建设,这是劳动教育的德育功能。
1.重塑劳动光荣的价值观
在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度,劳动是国家主人翁身份的体现,是建设祖国的本领所在。这种观念下的劳动教育,必然会引导少先队员形成劳动伟大、劳动光荣的意识,并在尊重劳动的基础上充满热情地投入到劳动中。1949年至改革开放前的少先队劳动教育,就是这种基于正确引领和真实体验的实践。
当然,对于当今少先队劳动教育的问题反思并非完全回到以前,而是思考如何顺应新的历史阶段、新的教育方法,来保证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的本质。无论是以往体力为主的吃苦耐劳的劳动,还是目前创新为主的科技形式的劳动,目的都在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近年来,少先队活动中缺乏劳动教育的现状,极大地影响了少先队员劳动观念的树立,特别是劳动光荣价值观的树立。为此,加强劳动教育是当下少先队组织建设和活动发展的重中之重,它对于响应习近平总书记“以劳动托起中国梦”的号召意义重大。
2.消除劳动教育异化的影响
如前所述,由于劳动教育的缺失,目前少先队活动,乃至学校劳动教育整体都出现了异化和边缘化的现象,主要表现有三:把劳动看成是一种惩罚,把劳动教育异化为学习一种技能,把劳动教育异化为一种娱乐。[5]将劳动异化为一种惩罚,会导致少先队员对于劳动的厌恶与恐惧;将劳动教育异化为學习一种技能,显然是弱化了劳动教育的意义和内涵;将劳动教育异化为一种娱乐,会使少先队员在无目的、无组织的状态中进行劳动,导致少先队员劳动意识的淡薄。
马卡连柯在创建工学团教育犯罪青少年时,从未将劳动作为惩罚,相反是通过劳动扬起他们对生活的希望,通过劳动树起他们做人的志气,通过劳动让他们掌握为国家作贡献的本领。如此,每个青少年都热爱劳动、向往劳动,劳动成为他们人品的重要内涵。这是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和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成功典范,至今都值得我们借鉴。这一典范有力证明了劳动是多么有力量,劳动教育对于“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品格塑造是不可或缺的。
(二)以集体教育为组织形式
少先队不同于其他形式的组织机构,其最为有效的教育方法是集体教育。集体教育是“不让一个人掉队”的教育,是让每一个未来的共产主义者奔向美好明天的教育。劳动教育作为少先队教育的重要内容,依靠集体教育加以实现是其必然的发展方向。因为,少先队的劳动教育不仅是生产技术教育,更是思想意识教育、团结人心的教育,体现了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
1.培养集体主义的观念
《辞海》解释集体主义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与“个人主义”相对,是个人与集体辩证关系在道德上的反映,也是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正确的价值取向。集体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集体主义教育是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克鲁普斯卡娅曾说,“个人主义者把‘我置于一切之上,他们与群众对立起来;而集体主义却将自己置于群众之中,视自己为集体的一部分。儿童的个性只有在集体中在能够得到最充分、最全面的发展”[6]。
集体主义的这种性质,决定了少先队员的成长离不开集体。为此,引导少先队员树立集体主义的观念,是少先队组织活动的基础性工程。集体中的劳动教育也是如此,少先队员能够感受到自身力量与集体力量的交合,体验到自己对于集体的价值以及集体对于自己的意义,享受需要感与被需要感。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这种对别人的需要感产生于集体劳动之中,也是集体整个劳动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7]
2.以集体的形式完成劳动任务
从社会学、历史学的角度看,劳动最初就以集体的形式保证了人的生存与社会的发展,劳动与集体有一种天然的默契。以集体的形式开展劳动能够发展少先队员的社会性,特别是培养队员之间的团结、友爱和互助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讲,集体中的劳动教育不但是技术、技能的教育,更是育人的重要一环。
近几十年来,个体的、松散的劳动远远多于集体性的劳动,这不仅仅是因为高科技、新媒体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人们看低了集体劳动的意义和效果。传统的打扫教室、清理垃圾等能够让少先队员在互助中增强集体归属感和责任感的劳动形式,当下却很少有人问津,大家所关注的是开心农场、家务小达人、手工制作等新颖有趣、“高大上”的劳动。然而,在开心农场活动中,少先队员只是负责埋下种子,由辅导员或家长负责打理;在家务小达人活动中,只有学校进行家务劳动比赛时,家长才会为孩子提供机会;在室内劳动中,集体的劳动往往变成了个体的手工制作。毫无疑问,这样的“劳动”隔绝了劳动与人的发展、劳动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天然纽带,变成了纯技能、竞赛、形式主义的劳动,这就偏离了社会主义的劳动教育价值观。
总之,少先队的劳动教育是共产主义教育的重要内涵,应坚持社会主义的劳动价值观,以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的,通过真实有效的劳动引导少先队员成为既有高度思想觉悟,又具备过硬技术本领的新时代劳动者。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是“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教育,是“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道理的教育,这正是少先队劳动教育正确的发展方向,是新时代少先队工作的使命所在。
参考文献:
[1][2][3]郑洸,吴芸红.中国少年儿童运动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264-265,289-290,407-408.
[4]张宁娟.劳动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特征[J].中国德育,2017(9):1.
[5]何蕊.劳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劳动价值观—访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檀传宝教授[J].中国德育,2017(9):24-29.
[6]克鲁普斯卡雅.克鲁普斯卡雅教育文选[M].卫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307.
[7]苏霍姆林斯基.培养集体的方法[M].安徽大学苏联问题研究所,译.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79:100.
【夏鹏翔,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副教授;崔露涵,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侯捷菲,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何 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