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支气管热成形术治疗重度支气管哮喘的近期临床疗效观察

2019-09-06刘凤辉徐军发黄文婷郑碧英张俊爱龙发

国际呼吸杂志 2019年16期
关键词:嗜酸比值粒细胞

刘凤辉 徐军发 黄文婷 郑碧英 张俊爱 龙发

1广东医科大学检验医学研究所,东莞523808;2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呼吸内科518106

支气管哮喘 (哮喘)是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分为轻、中、重度三期;经吸入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和长效β2 受体激动剂治疗,仍未能控制良好的称为重度哮喘[1]。重度哮喘患者约占全部哮喘人数的5%~10%,消耗了大量的医疗资源,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2-3]。重度哮喘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4]。

支气管热成形术 (bronchial thermoplasty,BT)是近年出现的重度哮喘的非药物治疗技术,借助支气管镜进入支气管腔内相应部位进行射频消融,产生生物热作用于气道平滑肌 (airway smooth muscle,ASM),能有效减少ASM,从而达到治疗作用[5]。国外多项研究已经证实了BT 治疗哮喘的有效性与安全性[6-8]。2010年4月,美国食品药物监督管理局批准BT 用于治疗18岁以上、经常规量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和长效β2受体激动剂控制不佳的重度哮喘患者。2014 年BT 在我国获批应用于临床。本文报道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30例进行2次BT 治疗的重度哮喘患者有效性及安全性的初步观察结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7年11月至2018年9月在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就诊的重度哮喘患者30例。纳入标准:年龄≥18岁的规范使用中、高剂量吸入糖皮质激素和长效β2受体激动剂治疗后仍控制不佳的哮喘患者。排除标准:(1)已知对支气管镜操作过程中需用的药物(如利多卡因、阿托品和苯环类等)过敏;(2)体内有埋入式起搏器或其他植入装置;(3)急性呼吸道感染;(4)近2周内有过哮喘急性发作或需要调整全身激素用量;(5)进行操作前不能停止应用抗凝药物或抗血小板药物,有血友病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6)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 as a percentage of expected value,FEV1%pred)<65%;(7)其他呼吸系统疾病,包括肺气肿、上气道机械性阻塞、囊性纤维化、支气管扩张、未控制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8)病情危重,试验期间可能出现生命危险者等。本研究经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科研审查伦理委员会批准 (审批文号:GKDSY-LL-XJS-2018003),所有患者均同意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分组 本次结果均为每次术前收集的标本以及数据,共分为3组,第1次手术前数据为治疗前(prior treatment,PT)组、第2次手术前数据为第1 次治疗后 (after the first treatment,AFT)组,第3 次手术前数据则为第2 次治疗后 (after the second treatment,AST)组。

1.3 BT 手术过程 手术分3次进行,每次手术间隔3 周,分别为第1 次 (右肺下叶)、第2 次(左肺下叶)及第3次(双肺上叶);手术设备主要包括Alair 支气管热成形系统 (美国Boston Scientific Corporation 公司),支气管镜 (日本奥林巴斯公司)。支气管镜经患者口腔喉罩到达选定肺叶最远端支气管,在支气管镜直视下,伸出导热管与气壁接触,释放射频对气壁进行灼烧,按顺序由远及近逐个处理各气道,连续而不重复。每次术前3 d、手术当天及术后第1 天口服泼尼松(40 mg,1次/d),术前1 d及术后3 d口服莫西沙星(400 mg,1次/d)预防感染,原哮喘维持药物不变。

1.4 术后症状、不良事件及药物使用随访 记录每次治疗后3周内出现的不良事件。收集患者重度哮喘急性发作次数及症状评分[包括哮喘生活质量问卷 (asthma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AQLQ)以及哮喘控制问卷 (asthma control questionnaire,ACQ)]、患者药物治疗情况、无症状天数。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Graphpad Prism 5.0统计软件,正态分布的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017年11月至2018年9月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经BT 治疗的重度哮喘患者30例,诊断均符合2016年版中华医学会制订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 (2016年版)》中的哮喘诊断标准[9]。其中男55例,女45例;年龄(50.1±9.6)岁,年龄范围为35~71岁。

2.2 治疗前后外周血炎症细胞的组间比较 AFT组相对于PT 组外周血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比值、淋巴细胞比值和嗜酸粒细胞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ST 组与PT 组比较,白细胞数显著下降(t=3.135,P<0.01),中性粒细胞比值显著下降(t=3.041,P<0.01);淋巴细胞比值明显升高(t=2.20,P<0.05),嗜酸粒细胞比值明显升高(t=2.172,P<0.05),见图1。

2.3 治疗前后哮喘评分及肺功能情况比较 AFT组相对于PT 组AQLQ (t=10.23,P<0.01)显著改善,ACQ 评分显著改善 (t=12.31,P<0.01);FVC、FEV1、FEV1/FVC 和PEF 无明显变化。AST 组相对于PT 组AQLQ (t=15.80,P<0.01)显著改善,ACQ 评分显著改善 (t=14.30,P<0.01);FEV1明显增加(t=7.96,P<0.01),FVC、FEV1/FVC 和PEF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图2。

2.4 炎症细胞与肺功能相关性分析 表1是对中性粒细胞比值、嗜酸粒细胞比值与肺功能指标FVC、FEV1和PEF 的相关性分析;AFT 组中性粒细胞比值与FEV1、PEF 呈正相关 (r=0.391 3、0.373 4,P值均<0.05)。但未发现嗜酸粒细胞与肺功能FVC、FEV1和PEF相关。

图1 治疗前后外周血炎症细胞比较 A:治疗前后外周血白细胞数比较;B:治疗前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比值比较;C:治疗前后淋巴细胞比值比较;D:治疗前后嗜酸粒细胞比值比较

图2 治疗前后哮喘评分及肺功能比较 A:治疗前后AQLQ 评分比较;B:治疗前后ACQ 评分比较;C:治疗前后FVC比较;D:治疗前后FEV 1 比较;E:治疗前后FEV 1/FVC比较;F:治疗前后PEF比较

2.5 AQLQ 评分与FVC、FEV1和PEF相关性分析 未发现AQLQ 评分与肺功能FVC、FEV1和PEF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见表2。

3 讨论

对于哮喘的治疗尽管现在出现一些新的治疗药物,如抗IgE 单克隆抗体、抗IL-5单抗等免疫治疗药物,仍有5%~10%的哮喘患者未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哮喘反复发作会导致ASM 在炎症刺激下增生、肥大、收缩力增强,ASM 的痉挛导致气道狭窄、气流受限加重以及气道重塑等。ASM 增生越严重,哮喘则越严重,两者呈明显正相关[10-11]。可见,ASM 在重度哮喘中起重要作用,研究发现,ASM 缺失不会导致生理功能缺陷,推测ASM 在哮喘中主要起病理性作用[12];故有学者提出将ASM 进行去除,因此针对ASM 的靶向治疗成为重度哮喘的研究热点[12]。

本文报道30例重度哮喘患者经BT 治疗前后的近期疗效观察,相对于AFT 组,AST 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数与中性粒细胞比值显著下降 (P<0.01),说明经BT 治疗后患者体内炎症减轻;而外周血淋巴细胞比值和嗜酸粒细胞比值上升(P<0.05),应结合气道炎症情况进行分析;目前尚未有对经BT 治疗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与嗜酸粒细胞比值的比较进行报道。经BT 治疗后中性粒细胞的下降、淋巴细胞与嗜酸粒细胞的上升可能与报道[13]的4 种不同的哮喘炎症表型:嗜酸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型、混合型、少细胞型有关,应结合不同支气管炎症表型以及气道炎症情况进行分析,目前国内外尚未对BT 术后气道炎症的近期与长期情况进行报道,对气道炎症的分析更有利于深入研究BT 改善哮喘的机制。AFT、AST 组与PT 相比,AQLQ 评分显著上升、ACQ 评分显著下降 (P<0.001),与Cox 等[14]报道一致;AST 组相对于AFT 组,FEV1明显升高 (P<0.05),与Cox等[14]报道一致,FVC、FEV1/FVC及PEF均有改善,但差异不明显。本文对中性粒细胞比值、嗜酸粒细胞比值以及AQLQ 评分与FVC、FEV1、PEF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只有经过BT 治疗的AFT组中性粒细胞比值与FEV1、PEF呈正相关 (r=0.391 3、0.373 4,P值均<0.05),其他的没有很明显的相关性。

目前多项研究已经证实了BT 可以作为重度哮喘药物治疗之外的有力补充,可以增加哮喘无症状天数,减少哮喘的发作频率,减少哮喘药物的使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可维持5年以上的稳定效果[15]。BT 术后会有短期的加重症状,例如咳嗽、咳痰、肺不张以及头痛等,一般7 d内会明显缓解,尚未发现远期的并发症。目前对BT 术后最长随访为5年,且不能排除主观对结果的影响,所以对BT 结果的评估需谨慎分析[16]。目前仍需更长期的随访结果、大样本且设计严谨的随机双盲试验以及临床患者的登记研究来验证BT 的疗效与安全性以及对气道局部炎症情况进行研究以明确BT改善哮喘的机制。

表1 治疗前后中性粒细胞比值、嗜酸粒细胞比值与FVC、FEV1 和PEF相关性分析

表2 治疗前后AQLQ 评分与FVC、FEV 1 和PEF相关性分析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嗜酸比值粒细胞
儿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相关疾病研究
MRI平扫在肾脏嗜酸细胞瘤与嫌色细胞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同侧乳腺嗜酸细胞癌伴导管原位癌1例并文献复习
外周血嗜酸细胞增多与慢阻肺住院患者临床特征及住院转归的相关性
比值遥感蚀变信息提取及阈值确定(插图)
物理中的比值定义法
不同应变率比值计算方法在甲状腺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误诊为嗜酸粒细胞增多症1例分析
Graves病药物治疗致粒细胞减少的治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