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岗位胜任力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岗前课程分析
2019-09-06王娜常岩芹台卫平朱斌
王娜, 常岩芹, 台卫平, 朱斌
为适应新时代医疗服务的需求,毕业后住院医师的教育强调岗位胜任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岗前课程学习,是其正式进入临床工作的新起点,也是建立核心职业价值观、强化临床能力的关键环节[1]。因此,岗前教学内容必须结合临床实践,并进行课程的合理整合,以培养能力、注重素质为原则,使住院医师迅速适应岗位需求。但目前,如何基于岗位胜任力,科学合理地设计和整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岗前课程,尚需系统的研究。为此,本研究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岗前课程的设置进行探讨,以期为其他医疗机构及相关院校提供有益参考,同时进一步提高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质量。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课程设计调研对象以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为样本医院,以该医院内科、外科、全科、妇产科、神经内科、麻醉科、口腔科、检验科、医学影像科(放射、超声)、病理科等11个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基地的所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带教老师及院教育处相关教学管理人员为研究对象,进行半开放式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50份,收回问卷242份,其中有效问卷233份,有效率为96.28%。
问卷发放的具体对象包括专业基地主任、教研室主任、临床各科室主任及无行政职务的带教老师等。
1.1.2 课程评价调研对象选择本研究样本医院2015—2018年招录的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125名进行调查。调查对象中,男性34名,占27.20%,女性91名,占72.80%;平均年龄29岁;本科62名,占49.60%,硕士研究生39名,占31.20%,博士研究生24名,占19.20%;第一年住院医师35人,占28.00%,第二年住院医师43人,占34.40%,第三年住院医师47名,占37.60%。
1.2 内容和方法
查阅《医学教育全球标准》 《实用医学教育》等书籍和相关文献资料[1-5],结合专家咨询意见及运用头脑风暴,设计“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的岗前培训课程调查”半开放式问卷,问卷初稿确定后,就问卷内容向4位医学教学管理专家进行了咨询修改,以保证问卷的内容效度[2]。由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带教老师填选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岗前需要培训的课程,对其填选课程进行排序,由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学员进行课程评价。问卷的内容分为两部分:调研教师的基本情况及岗前培训课程,具体条目见表1及表2。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等进行资料分析。
2 结果
2.1 调研教师基本情况
调研教师中,临床教师比例最高,人数为225人(96.57%),教学管理人员8人(3.43%)。调研对象的专业素质普遍较高,副主任医师以上的人数为99人,占总数的42.49%。被调研师资的教学年限10年及以上的138人,占总数的59.23%。见表1。
2.2 课程内容调查结果
本次被调研教师的调查结果显示,以胜任力为导向的岗前培训课程排在前10位的分别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关制度及要求;临床思维培养;临床科研思路设计;交流沟通技巧;体格检查与人文关怀、CPR培训;疾病控制与传染病、辅助检查判读、文献检索;医院感染防控;病史采集与病历书写、医学英语;医德与医学人文精神、卫生法律;医院介绍及医疗规章制度。见表2。
表1 调研教师基本情况 n(%)
表2 岗前培训课程及排序 n(%)
注:卡方检验数值为培训前两年与培训第三年的住院医师对住院医师排名前10位的课程进行卡方检验
2.3 课程评价结果
住院医师的调研结果显示,与岗位胜任力相关的课程排在前10位的依次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关制度及要求;临床思维培养、临床科研思路与设计;交流沟通技巧;卫生法律;病史采集与病历书写、辅助检查判读、疾病控制与传染病;CPR培训、医院感染防控;体格检查与人文关怀;文献检索、医保报销政策解读;医学英语、论文写作、医学心理学;循证医学。
对上述排在前10位的每门课程按住院医师培训年限(培训前两年与培训第三年的学员)进行卡方检验,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
3.1 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课程内容设计
岗位胜任力是指在工作岗位、环境和文化氛围中有承担职务的资格和能力。中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评鉴委员会(ACGME)于1999年将医学知识(medical knowledge,MK)、病人照顾(patient care,PC)、人际关系及沟通技巧(interpersonal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ICS)、职业精神(professionalism,P)、基于实践的学习和提高(practical-base learning and improving,PBLI)以及医疗系统中的执业能力(systems-base practice,SBP)[3]纳入住院医师培养的六大核心岗位胜任力,并以此来改善病人健康照护的质量。
我国进入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已完成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并具有一定的临床实践经历,但因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临床经验不足、临床思维能力欠缺等原因,造成临床岗位胜任力不足,然而随着社会、心理、环境等众多因素与医学的融合[6],使临床工作对住院医师有更高的要求,因此,科学合理地设计岗前培训课程对提高住院医师的职业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结合我国临床医疗岗位的需求及住院医师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共设计了26门岗前培训课程,课程内容不仅重视解决现实临床问题,而且注重临床服务能力的培养。经过问卷调查研究,排在前10位的岗前培训课程包含了临床技能、交流沟通技巧及医事法律知识等,这与相关研究显示的住院医师在临床实践中感到欠缺的知识点相符合[4]。临床科研思维与设计及论文写作培训两门课程分别排在了第3位及第12位,说明现在医疗岗位高度的临床科研一体化,从临床科研中,可以提高住院医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改变临床医生的思维,最终提高临床诊疗水平[7]。交流沟通技巧排在第4位,医患沟通是临床治疗的需要,是医学人文精神的回归,其不仅影响诊疗过程,而且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服务的效果和质量。因此,在具备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同时,运用沟通技巧化解矛盾,营造和谐就医氛围,才是一个合格的医务工作者具备的职业素质。
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岗前培训课程重视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临床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将医学人文教育贯穿其中,拓展了学员的临床科研思路,为培养以患者为中心、实践为导向、具有医疗服务应有的素质和技能的医学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5]。
3.2 住院医师的课程评价
住院医师对课程的填选显示,医保报销政策解读、医学心理学、合理用药、循证医学等课程的排名较教师填选排名结果优先,因此,在设计课程时结合学员们的需求是必要的。医学心理学的培训,有利于学生了解从事医疗活动应该具备何种心态以及对待不同患者应该如何进行心理疏导,同时,也对学员的人际交往以及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有效指导[8]。循证医学的学习,可以帮助学员慎重、准确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依据,帮助他们制定更科学的治疗方案。医保政策及合理用药与住院医师的日常工作密不可分,而住院医师在学校学习的药学知识往往有限,因此,岗前培训设立药学相关的课程可以提高住院医师的岗位胜任力。而医德与医学人文精神、临床无菌培训两门课程排名偏后,说明住院医师普遍存在着重医学轻人文,重临床轻预防的现象。住院医师对岗前课程的评价结果不仅说明了他们对临床工作需求的认知及他们认为学有不足有待提高的方面,也反映出临床教学在以上方面的欠缺,因此,在开展岗前培训课程的同时,将课程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临床带教老师,加强日常带教,不仅能保障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更提高了他们的岗位胜任力[9]。
总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岗前课程的研究,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课程设计凝聚共识,体现住院医师需求,课程整合清晰有序,紧密联系,实现了学员临床能力和临床思维的连续训练及医学人文和职业精神的全程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