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市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现状、趋势与对策

2019-09-06张程锋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体育产业上海市市民

张程锋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体育经济管理研究中心,上海 201620)

推动上海市健身休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不仅是满足上海市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是扩大上海体育产业总体规模和优化体育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更是打响上海“四大品牌”,提升城市活力的重要载体。因此,如何进一步提升上海市健身休闲产业的发展质量是当前亟需思考的课题。近年来,上海市健身休闲产业在政策红利和体育消费刺激下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历年健身休闲产业增加值、体育消费统计和市场主体发展数量,均显示出上海市健身休闲产业快速发展的态势。随着消费升级和体育产业结构升级的双重变化,市民的消费方式逐渐从实物型消费向参与型消费转变,上海市健身休闲产业发展将面临重要历史发展机遇。基于此,本文全面梳理当前上海健身休闲产业的发展情况和发展成就,深入剖析上海健身休闲产业发展中的存在的桎梏,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发展建议。

1 上海健身休闲业的发展现状

1.1 健身休闲产业规模持续扩张

2014年至2017年上海市体育产业统计公告显示,上海市健身休闲业总产出近4年持续增长,2017年为54亿元,比2016年增加了8.34亿元(图1)。短短4年时间,总产出从35.93亿元增长到54亿元。上海市健身休闲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从增加值来看,历年的增加值数据也显示出上海健身休闲业正处长稳步增长的发展态势。2014年上海健身休闲产业增加值为23亿元,2015年达到25.84亿元,2016年增加值为30.27亿元,2017年达到31.27亿元。

图1 2014年-2017年上海健身休闲业总产出、增加值(单位:亿元)

从增长速度来看,2015年上海市健身休闲业总产出同比增长速度达到12.39%,2016年同比增速为13.08%,2017年同比增长速度为18.27%。因此,不论是从发展规模还是增长速度上,上海健身休闲业发展整体上处于稳中向好的态势。

图2 2015-2017年上海健身休闲业总产出增长速度(百分比)

在服务业发展中,就业人口的数量与产业发展水平存在着天然的联系,随着产业的发展,就业人数也随之增多,在上海市健身休闲产业的发展进程中同样也反映出这种发展规律。健身休闲产业从属于服务业,在健身休闲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如图3所示,2014年上海健身休闲产业吸纳全市就业人数达到13802人,2015年提供就业岗位13698人,2016年吸纳就业人数达到15707人,2017就业人数达到18757人,这表明健身休闲产业的稳步增长同时也给上海市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机会。

1.2 健身休闲体育企业数量持续增长

1.3 健身休闲参与人口不断增加

据《2017年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研究报告》[1]统计,2017年上海市参与运动休闲人口比例达到42.7%,在2016年42.2%的基础上增长了0.5个百分点, 2015年为40.8%,2014年40.4%,总体上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从具体年龄段上看,2017年统计数据显示,其中40-49岁人群是增长最快,也是市民运动休闲参与人口比例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然而,19-39岁参与健身休闲活动的人口较2016年有所下降,并且19-29岁年龄段运动休闲参与率不高,如何提高沪上青年群体参与运动休闲人口比重是亟需关注的问题。

图3 2014-2017年上海健身休闲产业吸纳就业人数(单位:人)

图4 2017年上海健身休闲类500强体育企业主营内容

图5 2012-2017年上海市民健身休闲活动参与人口比例注:数据来源于2017年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发展研究报告.

《2017年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发展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市民运动休闲最经常参与的运动项目主要有:健身走、跑步、骑行、羽毛球、游泳、健身苑点、力量器械、体育舞蹈、足球、户外徒步、登山、攀岩等。基础类运动休闲项目对于运动器械和运动装备要求较低,因此成为市民参与运动休闲活动的主要锻炼方式,特别是路跑项目备受全年龄段人群的喜爱。基础类运动项目成为市民运动休闲的主要锻炼方式,这与市民健身休闲习惯、市民周边的健身休闲环境有一定的关系,绝大部分市民习惯就近锻炼,通常在自己居住的小区附近或者工作附近进行健身休闲活动,但生活圈通常健身休闲场地设施较为缺乏,这也是市民选择基础运动项目进行运动休闲的原因之一。

图6 上海市民健身休闲活动参与主要运动项目

2 上海健身休闲业发展趋势与制约因素

2.1 发展趋势

2.1.1 内容服务体系更为丰富

伴随着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带来的积极影响,市民的体育服务消费需求会持续旺盛,体育服务需求端的持续增长会进一步刺激供给端的增长。健身休闲业作为体育服务业重要的组成内容,可以预测到的是上海市健身休闲服务内容体系在未来一段时间里会更加丰富和多元。首先,健身休闲运动项目会更加丰富,早期市民能够接触到的运动健身项目较少,主要是游泳、乒乓球、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等一些传统运动项目,未来随着消费升级和市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只要“有钱、有闲”便可以参与“海、陆、空”中的任何一项运动项目。其次,健身休闲赛事活动会更加丰富,一方面举办赛事的种类会更加多样,例如马拉松、铁人三项、公路自行车、越野跑等健身休闲赛事,另一方面同类赛事举办的数量会大量激增,目前仅各类马拉松赛事上海市现在每年至少举办10场以上,包括全程马拉松、半程马拉松、10公里马拉松、女子马拉松、垂直马拉松等,例如上海国际马拉松、上海马桥国际半程马拉松、上海浦东国际女子半程马拉松、上海杨浦新江湾城半程马拉松赛、上海中心国际垂直马拉松等,并且各区承办马拉松赛事的热情有增无减,这种趋势可能仍然会持续一段时间。最后,运动休闲目的地会更加多样化,随着城市体育综合体以及特色体育小镇的建设,市民进行运动休闲的空间得到进一步延展,从室内到室外,从城市到乡村,市民均可以找到自己心仪的运动休闲目的地,例如上海美帆游艇运动休闲基地、上海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西沙明珠湖景区体育旅游休闲基地、滴水湖运动休闲基地、浦江郊野公园等。

2.1.2 业态融合成为发展大趋势

体育产业具有较强的融合性特征,能够与旅游、文化、教育、健康、信息等产业进行融合发展,因此时常也被称作“综合型产业”、“复合型产业”[2]。融合性作为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在健身休闲业的发展中同样也会显现这种趋势。未来上海市健身休闲服务的发展也会遵循产业融合发展的演进路径,通过健身休闲运动本体资源与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之间的边界模糊,通过各自产业价值链的渗透、延伸和重组,逐步融合发展形成以运动本体资源为核心,兼具相关产业特质的融合型体育业态[3]。健身休闲业作为体育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服务业性质决定了融合发展的方向,与新型服务业的融合将是健身休闲服务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趋势。其中与旅游、文化、养老等产业融合发展的痕迹会更明显,在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中,户外运动休闲将是重要的发展方向,例如徒步、登山、山地露营、漂流、帆船等。在与文化产业的融合过程中,民俗民族运动休闲将是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向。在与养老产业的融合发展中,康体休闲将是重要的发展路径。

2.1.3 标准化建设成为发展方向

标准化建设直接关系到健身休闲业的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标准化是上海市健身休闲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技术支撑,是规范健身休闲业管理秩序,强化行业监督管理,提升健身休闲业产品和服务质量的重要举措。开展健身休闲业标准化工作,对规范服务流程,提供服务水平和打响上海健身休闲服务品牌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今后上海市健身休闲业标准化工作可能涉及的对象主要有:市场主体(健身俱乐部、户外运动俱乐部等)、场地设施、赛事活动、从业人员(教练员、裁判员、其他员工)等方面,例如对健身俱乐部服务质量标准建设、户外运动俱乐部安全标准建设、场地设施环境卫生标准建设、健身休闲赛事活动的服务质量标准内容、相关从业人员的管理标准建设等。

中国传统的哲学——易学,不仅直接启发了文字的产生,所谓“爻画既肇,文字载兴。”[4]而且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也在书法艺术中获得了直接的落实和体现。集中体现中国哲学的六十四卦是哲学,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秩序,同时也更像是书法。那些或断或连的阴爻阳爻以及他们的组合之象不正是一幅幅绝妙的书法作品吗?立象尽意。中国书法正是这一而二、二而一的“一”之流转,正是一气运化“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5]的孳乳的生命果实。由此可以说,书易同源。书者,易也!艺者,易也。

2.1.4 智能化引领发展新趋势

智能化将是健身休闲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未来健身休闲业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用户体验智能化和用户信息管理智能化。用户体验是健身休闲业的最核心价值,今后用户体验智能化的发展方向可能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通过智能化帮助用户更好地了解自己如何科学运动,例如用户利用穿戴设备或者智能健身APP监测体外数据配速、距离、时间等,以及体征数据最大/平均心率、耗氧量、卡路里等功能。二是通过智能化帮助用户增加运动之外的体验功能,例如线上社交功能,通过终端帮助用户找到附近志趣相投的人,以及在本地快速找到正在或即将举办的运动休闲赛事活动等。再如,环境安全功能,利用穿戴设备或者APP在户外休闲运动中预告当地安全情况,包括天气、地理情况等。用户信息管理也将是智能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主要利用智能平台提高会员管理和服务的效率。

2.2 制约因素

2.2.1 健身休闲产品有效供给不足

当前上海市健身休闲产品供给,不仅存在“量”的不足,而且还存在“低质”供给的问题。伴随着消费升级、体育产业结构升级和可支配收入增长的多重变化,上海市民对运动休闲消费需求不断提高,而且消费需求呈现出高质量、高品质和多元化的特征。根据2017年上海市最新人口统计显示[4],上海市常住人口达到2148.33万人,存在巨大体育人口消费市场。如今上海市民已经不再喜欢大众化和低品位的娱乐活动,更偏好健康和高品质的运动休闲活动。但是目前上海市健身休闲产品和内容的增长速度和发展水平并没有像市民期望的发展态势,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健身休闲产品的有效供给不足。市民在生活和工作的范围能够参与的运动休闲项目种类十分有限,参与性运动休闲赛事活动的供给量也较少,运动休闲目的地不是“人山人海”就是“查无此地”。与此同时,高质量、高品质、高品位的产品供给就更为稀缺,当前高质量的参与性运动休闲产品远远低于观赏性运动休闲产品。相对于上海市民的购买力而言,现有健身休闲产品内容难以满足上海市庞大的消费人群的多样化、高质量的消费需求,巨大的参与性健身休闲产品市场空间未被有效开发。

2.2.2 健身休闲产品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服务质量是影响当前上海市健身休闲产业健康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桎梏之一,健身休闲产品的最显著特征就是参与性,本质是服务产品,因此服务质量水平直接关系到体育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并且会影响到健身休闲企业的收益,甚至会导致本土体育消费流失和外逃。当前不论是室内健身休闲产品,还是户外运动休闲产品均存在服务质量低劣的问题。尤其是室内健身房服务质量问题成为体育消费者投诉的重灾区,例如健身房服务环境脏、乱、差,男性私教举止不文明,健身卡或合同条款纠纷等。此外,户外休闲运动产品也频发服务质量问题,例如目的地安全系数低、从业人员业务能力差等问题。因此,健身休闲产业的服务质量问题亟需得到各方的重视,亟待针对各个细微领域的服务质量标准的建设。

2.2.3 产业内部结构有待优化

按照消费升级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发展规律来看,参与性体育消费的比重要高于观赏性体育消费的比重,并且从国际发达体育产业发展历程来看,体育产业越发达,体育服务业占比越高,而且参与性体育服务要高于观赏性体育服务[5]。健身休闲业作为典型的参与性体育消费,竞赛表演业则是典型的观赏性体育消费。当前欧美、日、韩等多数体育产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健身休闲业整体发展规模都高于竞赛表演业整体规模。从2017年的体育产业统计公告中可以看出(表1),尽管健身休闲业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增长,但是竞赛表演活动仍然占据大头。这说明当前上海是体育产业结构仍旧存在优化和提升的空间,健身休闲业发展整体规模有待进一步提升。

表1 2017年上海市体育产业核心指标数据一览

3 上海市健身休闲业发展对策

3.1 丰富休闲运动项目和参与性赛事活动

推广普及市民日常广泛参与的运动休闲项目,推进“三大球”、羽毛球、网球、游泳、骑行、徒步、体育舞蹈等参与度高、易开展的运动项目。大力推广露营、攀岩、登山、路跑等山地户外运动项目,积极发展漂流、皮划艇、桨板、帆船等水上运动休闲项目,鼓励有条件的区政府、高校和市场主体建设真冰、仿真冰、滑雪场开展适合南方自然气候的冰雪运动项目,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基础和郊野生态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培育汽摩和航空运动。在城市体育综合体中,着重引入极限运动、击剑、射箭、棒球、高尔夫等新兴时尚运动项目。积极开展民族民俗运动休闲项目,例如射艺、武术、龙舟、舞龙舞狮、毽球、空竹、跳绳等,挖掘海派本土运动休闲项目,推进海派运动项目进中小学校园,例如闵行手狮舞、浦东三林舞龙竞技、杨浦棉拳、松江舞草龙等。举办门槛低和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参与性体育赛事和活动,例如各类路跑赛事(马拉松、越野赛、铁人三项等)、骑行赛事、徒步大会、广场舞比赛、登山大会、露营大会、跳绳比赛、空竹比赛等。

3.2 科学规划运动休闲目的地建设

完善运动休闲基础设施网络,合理布局运动休闲目的地和服务设施。在市区土地资源紧张区域,充分利用商场和住宅区的楼顶面积资源,盘活废旧工厂、加油站、厂房和仓库空间,布局运动健身目的地和服务设施。支持社会力量开发利用住宅区“旮旯”和“夹缝”空间,创造就近运动休闲目的地,鼓励商场和商业街建设运动休闲综合体。改造城市公园、公共绿地、沿江和人防工程等区域,增加运动休闲元素,扩展城市运动休闲空间。鼓励市区高校体育场馆节假日积极对外开放经营,满足市民运动休闲健身需求。新建楼盘和小区严格执行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规范,实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全覆盖计划,重点新建一批便民利民的市民健身活动中心、社区体育场馆、市民多功能运动场、市民健身步道等健身休闲设施,打造“15分钟体育生活圈”。在崇明岛、松江、淀山湖、滴水湖等郊野自然资源禀赋较好的区域,充分挖掘水、陆、空资源,重点建设户外营地、徒步骑行服务站、汽车露营营地、运动游艇码头、航空飞行营地等健身休闲设施,扩大运动休闲空间增量。

3.3 支持和服务健身休闲企业发展

鼓励一批成长性较好、竞争实力较强的健身休闲企业做大做强,对符合上市发展的健身休闲企业,引导金融机构对健身休闲企业的融资支持。同时,支持具有品牌输出和管理输出能力的健身俱乐部、健身工作室进行连锁发展和加盟经营。建立户外运动俱乐部发展联盟,扶持和规范户外运动俱乐部的健康发展,积极推进户外运动俱乐部服务标准建设。政府和体育行政部门应持续推动“放管服”改革,切实推进营商环境优化工作,做好产业发展服务保障工作。实施体育部门公共服务清单制度,明确政府在健身休闲业发展中的职能和定位。优化健身休闲业用地政策,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保规划和城乡规划的重大健身休闲项目,要本着“应保尽保”的原则提供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用足用好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和发展资金,对符合条件的健身休闲企业和项目给予支持,发挥体育彩票公益金对促进健身休闲业发展的作用。

4 结语

推动上海市健身休闲产业高质量发展,不仅是满足市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是扩大上海体育产业总体规模和优化体育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更是打响上海“四大品牌”,提升城市活力的重要载体。当前,上海市健身休闲产业正处于稳中相好的发展态势,只有破解现阶段上海市健身休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桎梏,丰富休闲运动项目和参与性赛事活动,科学规划运动休闲目的地建设,提升健身休闲产品服务质量,支持和服务健身休闲企业发展,上海市健身休闲产业才能获得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体育产业上海市市民
上海市能源经济相关信息
——2022年1-6月
上海市能源经济相关信息
——2022年1-5月
从上市公司股票走势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冰雪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上海市房地产学校
体育产业之篮球
送清凉
氣溫驟降 杭州市民溫泉裡涮火鍋抗寒冬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意义”的问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