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精神引擎
2019-09-05冯忆陈立新
冯忆 陈立新
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之魂,文化自信是新时代建设文化强国的精神引擎,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之义。因此,本文立足于十九大报告,并以其文化自信的论述为线索,诠释了新时代的中国及其人民群众坚定文化自信的必要理由,分析了文化自信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揭示了坚定“文化自信”对于新时代的中国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特定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新时代;中国梦
在十九大上,习总书记明确指出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从提出“两个自信”,到“三个自信”,即基于理论、道路自信,强调了今天的中国要坚定制度自信,继而到十九大中发展到了“四个自信”,即增加了对中国优秀文化的坚定自信,突出了我们党不断深化和发展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与此同时,彰显出“文化自信”对于中国实现伟大梦想,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文化强国的重要意义。
新时代“文化自信”提出的必然性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及其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自我肯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兴国强国之魂。坚定文化自信,不仅包括坚定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自信,也包括我们对世界其他各民族优秀文化的包容和吸纳。我们党多次突出强调要在2020年实现的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的物质需求极大满足的小康社会,同时更是全体中国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极大丰富和提高的小康社会。因此,中国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提出并强调文化自信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近代中国的历史上文化自卑的倾向。文化自卑指的是一种在文化上轻视自己的态度,这种文化自卑的倾向要追溯到中国的近代历程。一方面,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以来,中国的大门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不断入侵而被迫打开,自此以后的中国历经苦难和黑暗,前所未有的屈辱迎面而来,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人民开展了疯狂的蚕食,对中国的资源展开了疯狂的掠夺;另一方面,面对国内外严峻的政治和经济等各种压迫和剥削,以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为首的中国人民群众不断发起了反抗侵略和剥削的革命运动,他们自强不息,勇于抵抗,试图寻找救国、救民、强国、富民之路。但是,在这一时期的中华优秀文化——尤其是一直以来占主导地位的儒家优秀文化——却遭到了极大的质疑:中国近代以来所遭受的贫穷、落后和挨打是不是也要追究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伴随着种种质疑甚至否定,中国逐渐产生了文化自卑的心理,这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游离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边缘,在长期都没能发挥其应有的建设性作用。
其次,坚定“文化自信”是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中国在近现代的漫长的历程中,不管是前期的革命、建设以及后来的改革的斗争、探索的过程,都经历了艰难而曲折的辛酸史。2015年12月,习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2]中国从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前,一直处于挨打的境地。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清政府前后一共签订了1182个不平等条约,尤其是在英法联军侵华战争中,英法列强从广州开始一路打进北京,打进内城,慈禧太后最终无奈之下仓皇从寝宫后门出逃。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改变了中国处于落后被挨打的境地,解决了中国的挨打问题。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经济发展相对贫穷落后,因此,又经历了挨饿的艰苦境地。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的施行,解决了中国人民普遍挨饿的问题。然而,经济的迅速发展,各种国内外社会思潮的冲击,中国在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中国人民的文化素养却没能与人民物质生活水平而同步提升。由于人们出国旅游使的不文明举止,使得中国人们在国外享受了“挨骂”的特殊待遇,国外的许多著名景点用专门而鲜艳的中文标语指明了对中国游客的特别警示,例如:在美国的公交车上的现象是—前排的座位旁都用专门的中文标语。 再如瑞士:很多景区用中文写到—中国游客不得在此乱丢垃圾等。
最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梦想在新时代更为接近实现,新时代的中国出口的不是产品更重要的是文化,走文化强国之路,新时代的中国人民越来越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央。因此,当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必须要解决挨骂的问题。因此,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的报告中尤其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地位。
二、“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中的历史地位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更要坚定“文化自信”。因为“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中是更深厚的自信、更基础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仅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制度,还包括文化,文化不是可有可无的内容,而是必要的环节。当今时代是一个多元文化相交融渗透的世界,多种文化思潮对我国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巨大挑战,如何继承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协调各种文化关系成为十分关键的问题。
首先,文化自信是更深厚的自信。其自信的力量源泉,源自于5000年的文化底蕴,因此,新时代深入挖掘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对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坚定自信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其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的自信。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文化已经渗入到中国人民的骨髓里、血液里,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慢慢沉淀起来的,同时又指导着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文化传统一旦形成,很难去改变,最后,文化自信是更广泛的自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之所以能够牢牢将社会各个阶层的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十分关键的一点就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新时代的中国之所以能够立足于世界各国文化中,走进世界舞台中心,就在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凝聚力,凝聚了最广泛的人民群众基础。
三、坚定文化自信的意义追寻
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宏伟梦想的实现不仅离不开丰富的物质力量为养料,同时更加需要及其强大的精神力量作支撑。实现文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就要不断对文化体制进行全面深化改革,不断促进文化整体实力得到不断提升,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活力,弘扬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
第一,坚定文化自信是新时代建设文化强国的关键环节和先决条件。新时代的我们不仅要有着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力,更重要的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其次,文化自信是实现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凝聚力与向心力。党在政治上、经济上的全面深化改革,推動创新引擎,促使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自此基础上,加强文化自信,以共同的文化形成凝聚力,加强社会成员间的共同情感,则尤为重要。
因此,要实现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重要的是实现精神文化的提高,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实现新时代文化强国的必备条件,也是其发展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5).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3]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6-05-18.
[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5.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