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中主体性实现的探究

2019-09-05陈创献

科技风 2019年22期
关键词:语文教师实现主体性

陈创献

摘要:语文教育的种种问题都是因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不足引起的。學校和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必需强化正确的课程观,承担起课程建设的主体责任,做出切实的行动,自下而上主动开发课程资源,这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不二选择。但是现实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往往成为一句空话,为了落实语文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主体地位,本文主要从思想认识和实践案例两个方面进行探究。

关键词:语文教师;课程资源;开发;主体性;实现

新课程改革将近走过二十年,“课程资源”这个名词,人们更多的是从课程专家、学者那里听说过,而广大的学校和教师并没有放在心里。教材换了一批又一批,但教学的思路并没有更多的改变,依然在照本宣科,摸着石头过河,如履薄冰,矛盾和困惑不散。其实,没有正确的课程意识的教育注定是失败的教育。语文也是课程,应确立学校和教师是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主体,自下而上地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在实证中阐释语文课程资源的内涵,进一步加深对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和理解,切实可行地开发课程资源,实现语文教育复兴的宏伟目标。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育的现状、困惑

(一)语文教育之今现状

1978年吕叔湘直言中国的语文教育费时十年,用去二千七百多个课时都没有过关,同年叶圣陶也回应呼吁要大力研究语文、改进语文的教学。但是直到2001年新课程的改革,这个问题也没有解决,现在改革又将过二十年,这么问题还未能解决。学生的作业负担日益严重,但是识字水平、写字水平、语言力、阅读力、写作力、审美力、观察力、思维力、创造力、文化的认同感甚至考试能力都未能让人有满意的效果。

(二)语文教师的困惑

困惑一,课程资源非常缺乏。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唐丽芳曾通过对全国十个试验区做过六百多份问卷调查,四成教师认为“实验中的困难”是缺少课程资源;九成以上教师认为“新教材的难点”也是缺乏课程资源,主要是设备、资料、场所等。有的学校甚至认为不适合开发校本课程[1]。新课程改革十多年后,全国各校的校本课程又如火如荼地开发起来了,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但很多都是乡土教材为主要特色,如地方语言、地方文化等,涉及的面不广。

困惑二,课改与学考有矛盾。课程改了,教材变了,教学方式也变了,但中考、高考甚至小升中的考试方式没有改变,这使得一些学校在推行新课改的时候表现出缩手缩脚,举步维艰。他们普遍感到考试改革的滞后是推进新课改的障碍。许多学校迫于升学的压力,竞违背课改的方案,以确保中考、高考的科目,升学中没有考到的科目纷纷落马。选修课、综合活动课、社会实践课只存在于课程表上,甚至连语文课程中的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也省掉了,只要是认为与考试无关。

困惑三,教材的知识容量与学生的实际能力有矛盾。现在流通的各种版本,包括部编版语文教材,都没有把各种语文知识编写进去,如句子语法、修辞知识、文学常识、写作知识、阅读知识等等,但学生在考试时又明显缺乏这样的知识与能力,教师在教学上就感到困惑。

二、课程资源开发难的深层原因、语文教师的挑战与机遇

一方面学校缺乏课程资源,一方面教师又受制于教材、考试的局限,不能开发课程资源,这是最大的矛盾和困惑。这样就出现语文教师们有劲无处使的怪现象。没有语文课程就没有语文的建设,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就成为空话。

问题出在哪里呢?从上文的分析中发现:(1)当前语文教师理解的课程资源主要是教材,教材是课程资源的观念占绝对统治地位,不可动摇,甚至是唯一的资源。(2)教师理解的其他课程资源主要是工具、场所、多媒体、网络等方面的资源,基本上是属于传统的工具性的资源以及它的延伸资源。网络、多媒体平台往往也是传统教学手段的替代品,例如用PTT替代黑板和粉笔。所谓的校本课程,也往往与语文的内涵不吻合。总之,严重缺乏“软实力”:在语文课程的核心知识和能力方面考虑较少,即使提供了这些资源,对改变语文教育现状的意义不大。(3)教师不清楚自己在课程建设中的地位,只是一个被动的执行者。这已经严重背离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为了适应地区差异性和时效性,国家在设置课程的时候留有弹性,把课程开发的主动权下放给了学校和教师。这样,国家把课程改革的机遇留给了学校和教师,其目的是明显的,就是让学校、教师去把握课程开发的主动权,以更好地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从以上分析可知,那种“课程资源缺乏论”实际上是老师还没有发挥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意识,缺乏积极主动开发课程资源的决心和创新精神,这是对课程改革精神的极大误解。最起码,他们还没有深刻理解新课改的精神。另一方面,“高考压力论”也是不必要的,各种评价制度、考试方式都是围绕新课标来进行的。新课程、教材可能千差万别,知识与能力总会殊途同归。

三、语文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中主体性实现的策略

课程标准是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依据

课程资源开发,不是为了开发而开发,要建立在对语文学习规律正确把握的基础上,主要是以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总目标为依据,做到有的放矢而又不流于形式,这应该是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最根本的方向。

以教材为导向,开发丰富的课程资源

教材只是个例子,国家统编的教材只是保证语文教育的大方向,明确语文素养的方方面面,但永远无法保证它的容量和时效性的完美。新中国流行五十多年“一纲一本一教参”的思想对教师的影响教深,很多人困死在错误教材观念面前,不能突破。一直以来老师的教学工作也就是把教材的内容分摊到每个学期里,而不看课文的难易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总之是为了完成教材的固定任务,脱离了教育的本质,学生的语文素养难有更大的突破。这样一来,教材反而成了替罪羊,中考高考也跟着蒙上了不白之冤。

使用教材上,应有“拿来主义”的行动。“教教材不如用教材教”的观念就是正确课程观的反映。教师在使用教材、安排课时的时候,要根据学生学习的效果进行取舍增减调换等灵活处理,才能保证开发的课程资源落到实处。对教材的处理,有很多经验值得借鉴。

(1)灵活使用教材,开发辅助性的资源。有点老师老是抱怨课时少,旧的内容不减新的内容又加,其实,问题不在于教材,而是在于教材的使用者教师的身上。教科书“只是一个例子”,教师完全有权利以最经济的手法合理地选择和使用。教材是教师使用的工具,不应让教材成为奴役人的工具。刘国正、贾志敏、于永正老师都常常说,学生能够读懂的课文就没有讲的必要了,这是一种处理教材的方法。特级教师程翔在讲鲁迅的《药》时,只用了一小时,让学生回答最喜欢的段落,再指导学生品味这段语言、表达人物的性格。程翔认为处理教材时只抓住了文学语言的品味,至于写了谁 ,故事内容等方面是不难,不需教。注意到学生的经验在解读作品中的作用,学生的经验、认知结构是一种资源,我们应该高度重视。魏书生在讲授初中语文的时候,常常把几册书结合起来、打乱顺序、按照学生认识规律进行重组;于永正在教《长相思》时,一节课同时让学生学习了三首《长相思》:唐代白居易的《长相思·汴水流 》、明代张煌言的《长相思·秋》、宋代万俟咏的《长相思·雨》,在对比中一目了然就知道“长相思”这个词牌的含义,效率奇高,这得益于灵活处理教材和正确地开发课程资源。

(2)开发教材的延伸与拓展性的课程资源。在课改前,国内一些著名的语文教育家,特级教师已经在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有了开发课程资源的行为。上个世纪80年代,张孝纯老师提倡“大语文”观,引发了语文教育界的共鸣。“大语文”观本身就具有了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含义,他突破了狭隘的教材观,客观上实践了课程资源开发的观念。现正兴起的李希贵“语文主题学习”热,也正是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典型案例。“语文主题学习”作为本校本教材使用,教材编写围绕国家教材和课程标准,对应不同年级的语文知识与能力,进行深入拓展、扩大阅读。三分之一的内容安排在课堂上阅读,剩余的让学生自主阅读,实践证明,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各个方面,如自主学习能力、閱读能力、写作能力等都有很多的提高。

(3)开发专题性的课程资源。笔者在2017年参加小语会在广东中山市举行的年会中了解到,清华附小以窦桂梅为首开发了“鲁迅阅读”专题,窦桂梅老师并在现场带六年级的学生示范了一节《阿长与山海经》,上得很成功;某校老师介绍了他们学校开发了《世说新语》的阅读专题,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窦桂梅老师在于拓展小说阅读能力的培养;《世说新语》专题在于拓展学生对于人物描写的认知与欣赏。都是围绕教材的知识与能力进行的资源开发。

(三)开发课堂的人文资源

语文课堂资源应包括老师、学生、教学的氛围等人文因素。老师的知识与经验、学生的认知、情感、经历、体验等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语文也是人文性的学科,课堂教学也要有人文性的交流环境。教师本身是一种资源,一个感情丰富、思想高尚、心胸开阔、是非分明、和蔼可亲的语文教师才能有亲和力的感染力,学生才能因之而敢爱敢恨、敢说真话、敢说心理话,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写文章才能避免“假、大、空”。美国学者认为“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要提高一个孩子的学习成绩,更有效的办法是促进他的情感和社会意识方面的发育,而不是单纯集中力量猛抓他的学习。”[2]

(四)开发时效性、活动性的课程资源

广阔的社会生活也是课程资源的滚滚源头。报纸、电台、影视、互联网、广告、山水田园、城市潮流、民族风情、文化遗产、人生百态等都是可以进入课堂的课程资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中国人数千年学习经验的总结。学生们不会写作,很大程度上在于他们根本就没有生活。广州市有一小学生在参观了一个农场之后,惊讶地发现原来猪身上也长毛!真是吃过猪肉未见过猪跑。因此语文教师有必要带领学生走进广阔的社会生活,开展观察、调查、参观、撰写调查报告等活动,提高学生观察、鉴赏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生活中学会生活,提高真善美的认识水平。社会生活就是很有价值的语文课程资源。

四、结语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刻不容缓,语文课程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它无所不在,只要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具有语文课程资源的主体意识,任何教师都可以信手拈来,开发出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来。

参考文献:

[1]唐丽芳,马云鹏.新课程实施情况调查:问题与障碍[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7).

[2]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岳麓书社,2002(159).

[3]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C].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01、203)

[4]黄代兴.开发课程资源  加强语文实践[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2(2).

[5]张永谊.校本课程开发的困惑与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0(6).

[6]郭宇春.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J].教学交流,2011(13).

[7]杨帆,胡进雨,尹福泉,李红.四川省中职语文教育教学及质量检测现状调查报告[J].语文教学与评价专题,2017(2).

猜你喜欢

语文教师实现主体性
办公室人员尚需制定个人发展规划
苏州信息学院教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
新常态下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师培训模式的分析
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困惑与思考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做一名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语文教师
浅析铁路通信传输的构成及实现方法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