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模式引导下的高校资助工作创新研究

2019-09-05阮晓芳向维娜

科技风 2019年22期
关键词:资助育人三全育人模式

阮晓芳 向维娜

摘要:“三全育人”是新时期以习近平总书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它解决了育人主体,怎样育人,育人对象的问题,在它的指导精神的引领下开展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高校资助工作者的使命担当和政治责任。将“三全育人”模式融入到高校资助工作对于促进高校资助工作的良性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三全育人;资助育人;模式

“三全育人”是以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要求,贯彻高校道德建设的原则,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宗旨,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的实施,夯实基础、突出重点、建立规范、落实责任。高校思想工作体系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负责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在 “三全育人”指导精神的引领下开展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高校资助工作者的使命担当和政治责任。将“三全育人”模式融入到高校资助工作对于促进高校资助工作的良性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一、同心同德、全员育人

全员育人是解决谁来育人的问题。以前认为从事高校资助工作的老师和辅导员就是育人主体,中央十六号文件提出“全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増强社会责任感,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一直承担着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继上海高校思政课程转身课程思政改革之后,许多高校都在尝试改革,让思政教育从“专人”转向“人人”,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内容。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标志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多元化,高校专业教师也是资助育人的主力军。全员育人是指由高校、家庭、社会组成的“三位一体”的教育育人机制。学校成员包括专职教师、学生资助中心管理工作者、辅导员等;家庭主要是指父亲、母亲、主要亲属;社会主要是指由校外显要人士、优秀校友等。全员育人将各种力量都凝聚到资助工作上,同心同德,从而增强资助工作的实效。

二、抓住关键、全程育人

全程育人是解决怎么育人的问题。全程育人,是指学生重入校到毕业,从新学期到学期末,从寒假到暑假,学校都有思想教育的培养方案。教育的全过程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高校财政资助本身的开展过程,另一方面是大学生成长和教育的过程。这就要求教育主体把握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规律,在学校学习的全过程中加强资助育人教育,在不同阶段设置不同的教育内容。依据大学生的成长身份变化,抓住“考生—新生—老生—毕业生”四个关键期。入学前给被录取考生邮寄《致新生的一封信》宣传国家资助政策,使得国家资助政策家喻户晓,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了解国家和党对他们的关心关爱。入学时开通“绿色通道”,为有困难的学生提供最直接的便利,使他们能够顺利入学,不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入学后,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科学、准确的鉴定,以获得准确的经济资助。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是保证国家和学校资助政策措施落实的前提,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上学。在我国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下,精准识别、精准资助是教育扶贫的关键。开展诚信、感恩、激励教育,培养学生感恩、自立的良好品德。在每一次期末考试前的考风考级教育中穿插诚信教育;办理生源地贷款时开展诚信教育活动。毕业时,为家庭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的毕业生提供就业援助,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一次性就业补助,确保就业顺利进行。

三、多措并举、全方位育人

全方位育人是解决培养什么样人的教育问题。全方位育人是指充分利用各种教育方法,主要包括学生各类奖助学金评比、学风建设、社会责任教育、公益性和志愿活动等,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全方位育人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整合德育理念,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充分发挥育人主体作用,开展教师结对帮扶困难学生行动,深入推进教育领域精准扶贫,精神扶贫,切实做到用力“找短板”、用情“物质帮”、用心“精神扶”,帮助贫困学生学习和生活,关心他们的情绪和思想,教育他们感恩,激励他们成长。

充分发挥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的示范作用和精神激励作用。国家奖学金是我国政府设立的荣誉最髙、奖金额度最大的国家级奖学金项目,是党和政府为激励高校学生在学习上勤奋刻苦、积极进取,生活上团结同学、乐于助人,各方面综合素质等突出而设立的最高奖项,其目的是为大多数学生设定一个目标,并为他们的成长和成功树立榜样。充分挖掘获得国家奖学金的优秀人才,树立典型榜样,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坚持开展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培养学生自立、自立、勇敢的優良品质。感恩教育不仅是心怀感恩,更是一种担当、责任意识。高校要充分利用教育教学平台,营造校园感恩氛围。诚信教育是保证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顺利完成的重要条件,面对部分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高校应多措施开展诚信教育,可以通过征信知识进校园活动、主题班会、助学贷款还款政策宣传等活动,引导学生要诚实守信,积极实践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开展公益劳动、义务劳动、志愿活动,强化学生的责任感和荣誉感。通过活动不断增强受助学生的劳动观念,树立自强、自立、回报社会、服务他人的良好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设立勤工助学、科研助理岗,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正视暂时困难,引导学生自强不息、刻苦学习,增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按照习总书记的指示,高校资助育人的目标要把“扶困”与“扶智”、“扶志”结合起来, 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渗透、能力培养、精神激励有效结合的育人长效机制,形成“他助-自助-助人”的良性循环,着力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优良品德。

高校资助工作承担着精神激励、情感激励、心理疏导、能力培养等功能。资助工作不仅要对学生有物质上的帮扶,而且要注重精神上的帮扶。将“三全育人”模式应用到资助工作中,使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更加全面、系统,使得资助育人工作不仅仅停留在思想教育层面,更重要的是对高校教育资源的整合,形成合力,提高资助育人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顾鑫.高校“三全育人”资助育人模式及其运行机制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16.

[3]谢莉莉.基于需要层次理论的高校学生资助育人模式[J].高教论坛,2015(10): 17-18,42.

猜你喜欢

资助育人三全育人模式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探析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