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最后的采伐

2019-09-05李霞

骏马 2019年7期
关键词:拖车拖拉机工人

李霞

得耳布尔林业局,隶属中国的冷极——根河。那里无霜期只有3个月,年平均气温5.5度,冬天最低气温可至零下55度。得耳布尔意为“宽阔的河谷”,位于大兴安岭原始森林腹地,四季分明。

那年春节,借探亲过年的机会,我与晓立走进得耳布尔,追踪拍摄伐木工人的足迹。

2月15日,农历正月初六。天气小雪转阴,夜间最低气温零下43度,白天最高气温零下18度。

一大早,我与晓立打车赶到赵成家。

林家小院,院子里一位身穿迷彩服的林业工人挥动扫帚。轻轻的,一层薄雪在他的扫帚下滚动到角落。赵成看到我们,放下扫帚笑迎过来,开门让我们进屋。

室内炉火正旺,温暖如春。赵成说他妻子和儿子还没起床,我们说话便压低声音。赵成让我们坐,欲沏茶倒水,被我们拦住。

“今天开工第一天,往山上送人,拖拉机上不去。山上没啥玩艺,你们上去也照不着啥,最多能照个装车。”赵成边往炉膛里添火边说。

赵成是汽车队司机。之前,我们跟他说好,今天跟他的车上山拍原条伐。现在听他如此说,晓立便跟他另约上山的时间。赵成说:“明天吧,我跟队里说好,明天拉圆条。”他说:“今天汽车队有启运仪式,局里也来人,你们可以拍启运仪式。”

我打量小屋。这是3间房的木屋。中间客厅兼餐厅厨房,两边是卧室。林区的炉子连着火墙,火墙很热,睡在屋里的妻儿在数九寒天也很温暖舒适。餐台上的馒头剩菜是赵成的早餐。林家小院里堆了许多柈子。赵成扫完院子,顺便夹几个大块柈子往屋走。

几分钟后,赵成的堂兄、汽车队的工会主席赵海走进院子,隔着窗玻璃就与我们招手。转业军人出身的他性格爽朗,进门与晓立握手说:“今天局宣传部领导也过来参加启运仪式,我介绍你们认识吧?”晓立说:“千万别麻烦领导!我们此次拍摄,只为追踪林业工人的足迹。”

接下来,我们跟随赵氏兄弟到汽车队,一路上,拍摄工作一律绿灯。

汽车队大门前,已经有人在作启运仪式的准备。院子里停了一排拖车。我对其一台板式拖车产生兴趣。这是童年记忆里没有的。于是我问赵海:“这个也是拖车吗?”赵海说:“这是拉抚育伐的车。”他说,“司机都是双套设备,赵成也有板拖。”

我了解到,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林业采伐的管理也有了长足进步。赵海所说的“抚育伐”与之前赵成说的“拉圆条”是区分并存的。所谓“抚育伐”,顾名思义,就是抚养培育,是为了抚养培育而进行的采伐。大兴安岭林子是上天的恩赐,它的土层很薄但营养成分及气候条件适合落叶松和桦木成长。采过林木之后总有自然落入泥土的树籽自动发芽生长。这些自然生长的小树密度很高,需要人工间伐。不间伐就没有大树的成长空间。“抚育伐”就是间伐掉的小树,这些树或细或短,需要用板拖运输。而赵成所说的“拉圆条”是山上采伐的天然林木,也可称之为“圆条伐”。它的拖车没有箱体,要比板式拖车简单得多。

赵海说:“你们今年来对了,局里已经接到通知,明年就封锯了。”

赵海所说的封锯是对“圆条伐”的封停。关于“圆条”细分还有天然成过熟林与天然幼中龄林。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开发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由于近年的过度采伐,天然成过熟林已近枯竭,目前采伐的圆条多半是天然幼中龄林。“封锯”其实就是对天然林采伐的停止。封锯是为了还森林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是“绿水青山”的百年大计。

说话间赵成已经打开车库门,发动起车,检查车况。这项工作是车出发前的必修课,是运材安全的保证。

车启动后,兄弟俩带我们走进一栋平房。办公室里围坐了许多人。在这里,我们了解到,汽车队共有4个小队,每个队约三十几人。他们说外面坐着的是检修师傅。他们的管理方式是机车承包到司机,但是检修由车队负责,这也是他们长期以来的管理方式。这样做既利于车辆的保养,又能保证车队的安全。

大约过了十五分钟,我们跟随赵成来到车库,他的车已经完成了“热身运动”。他在开车出库前又对车进行了一次检查。车出庫后,他又跳下车来挂上拖车。

启运仪式在调度室门前举行。大吊的挂钩就在路边,运材车每天出发前都要在这里停下来,把后面的拖车吊上车箱,一路背着拖车走,这样比拖在后面安全稳妥得多。

今天与以往不同的是,春节后的第一天启车进山有个简单的仪式。这天汽车队发了8台车,每台车吊装之前都有人向司机发五十元钱的红包,这是林业局对春节后第一天进山司机的奖励。

太阳悬在空中,被冷空气包裹着。抢拍吊装很刺激,挂钩、起吊、对准、放车、摘钩,一系列过程都很壮观。我与晓立不断变换机位,我只顾拍摄,竟没发觉赵成开着7号车过来。听晓立说“赵成”,我才看到7号车已经吊装到位。赵成跳上车去,与我们挥手告别,我们目送车队开上运材路。

第二天,2月16日,农历正月初七,晴,夜间最低气温零下34度,白天最高气温零下17度。

今天我们按计划拍摄“圆条伐”的采、集、运。林业工人作业分为“采、集、运”,即采伐、集材、运材。三部作业环环相扣,形成了产业链。

今天队里本来安排赵成拉“抚育伐”,然而为了我们的拍摄,赵成与队长商量换成了拉“圆条伐”。我们了解到,车队司机运材记件,按吨/公里计算,运“圆条伐”吨公里2毛多,运“扶育伐”吨公里3毛多。显然“抚育伐”价格高于“圆条伐”。也就是说运小杆一天收入在150元之上,而运圆条也只是百元左右。为了我们的拍摄,赵成损失了经济收入。

我们今天的目的地是吉源502小队。路上在与赵成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林业局的小工队归林场管辖。这个林业局原有6个林场,现在只剩下4个。吉源林场是这个林业局的王牌林场。吉源林场的小工队采集技术在局里是一流的。

我们坐的运材车先是行驶在公路上,后来上了干线路,再后来又上了森林便道。便道两边全是未成熟幼林,路被挤得窄而颠簸。赵成对这条运材路很熟。他说这条路总长53公里,其中干线路28公里,便道9公里。

一个小时后,约在九点多钟,我们到达吉源小队部,工人们从室内迎出来,兴高采烈地从车上搬运蔬菜给养。

小队部是一排帐篷,安装了太阳能板,屋顶仍有铁烟筒,烟筒里炊烟袅袅。帐篷内共3间房,进门一间小屋有炉灶、餐台、桌椅,显然这里是厨房兼餐厅。另一头机库,里面有拖拉机及检修台。工人宿舍在中间,很宽大,简洁而整齐,板铺一字排在两边,床单行李简单而叠放整齐。

在一进门的床上有几个保温饭盒,赵成说这是给作业工人送饭用的。

帐篷内南面全是窗,两头有排宣传板,一侧是林场的画面,一侧为责任制。角落里有电脑笔记本,有书架。架上有书。从这里我们看到林业工人因陋就简创造出来的精神生活。

赵成向我们介绍了陆队长。离开队部的时候陆队跟我们一起上山。车在林中穿行颠簸了约十分钟,陆队长叫停。

陆队说山上有油锯采伐。登山路,雪可没膝,并多荆棘,杜鹃花在春季是我们摄影人的作品,而此时它们东缠西绕,成了我们前进的羁绊。我们跟随陆队,深一脚浅一脚,在林海雪山上闻油锯声跋涉。听声很近,走起来却是很远,总是有一种走不完的感觉。陆队走前,晓立垫后,我走中间。不出三分钟,我双腿就灌了铅,只好把晓立让到前面。起初还可见两个人身影,再走就只可闻其声了。好在俩人足迹清晰,我踏着前人足迹劈荆斩棘,寒冷的冬天里汗湿了衣衫。终于看到一个人,光头上冒着汗气,从旁边放置的油锯中可判断出他的油锯手身份。此时这位油锯手正与晓立谈笑风生。陆队把他和徒弟介绍给我。这是我第一次在林子里近距离接触林业工人。

此前我写过伐木工人,我想象着他们头戴棉帽,脚踩毡靴,身穿皮袄,两个膝盖上绑块羊皮,整个人从头到脚挂着霜,手持油锯,在白到刺眼的林子里采伐。那是怎样的一种气概啊!可是眼前这个人却是衣着单薄,满面红光,远远看去浑身都散发着蒸汽。我没问明这位师傅的名字,只知道他在我心目中矗立起一座伐木工人的丰碑。

操作时,油锯师傅戴上了安全帽。

有人扛了一根前边有丫的长杆过来。陆队长说这是助手。师傅持油锯伐木,助手在一旁把带叉的杆支到树上用力推,这时树的倒向就固定了。我迎着太阳,选择逆光,蓝调拍下了他们的合作。只那一瞬,弥足珍贵!

拍过“采”,该去拍“集”了。圆条的集材用拖拉机。陆队带着我们横穿山坡,继续在雪域山坡上走。在集材地点,我们对到一条条的集材线路,都是拖拉机开出来的。陆队说拖拉机在山上要按照规定的路线走。通过与陆队的这段聊天,我了解到他们采伐要采打号的树,集材要走集材的路。我不由得在心里为林区的天然林保护理念喝彩!

集材也只2个人,一个开拖拉机,一个在后边拿着斧头,不停地砍去枝条,绑上钢绳。这样由远及近,越绑越多,直到拖拉机后面拖了长长一溜,宽宽一堆。我们跟随其后,一直走到装车场。

接下来该是“运”了。赵成的7号车已经停在装载架下等待装车。春节刚过,这里的木材不够一车,把拖拉机拖回来的全算上也只有16立方。显然比平时装载要少了些。赵成说平时一车至少也要24方。

我们跟随陆队来到绞盘机房。这是一个移动板房,十几平方米的空间让绞盘机占去三分之一,中间一个铁炉子,另一头便是2张床。室内除了赵成,还有一位陌生的中年人,他显然是这里的主人,带着笑,让我们坐,腼腆拘谨地回答我们的问题。

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住就是几个月,白天还好,多少有点事做,漫漫长夜,他们面对的就只是群山和白雪。尽管如此,我看到绞盘机上挂着红色的“福”字,也看到了节日的喜庆和工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陆队临时做了装载工。他们把装载工叫做绑绳的。赵成说绑绳的爬上跳下,最是艰辛。我拍下了陆队绑绳的全过程。

在这里印证了一个真理,使用工具是劳动人民的最高智慧。一车大木头只需要2个装载工。一个在板房里操作绞盘机,一个在木头堆里摸爬滚打往木头上拴绳。司机站在高高的车箱上迎着寒风指挥。

曾几何时,他们还是肩扛马拉。如今,拖拉机代替了马拉套子,绞盘机取代了肩膀。那首“嘿哟嘿”的号子也被载入了林业建设的史册。

当装载即将结束时,我看到了曾经放在小工队床上的保温饭盒,此时它们斜挎在一位林业工人的肩上。我举相机拍下他的身影,问道:“送饭来了?”他笑着回答:“是送饭。”我说:“俩人一人一盒。”他说:“对!”

我们谢绝了陆队留吃中饭的邀请。我们深深地感谢他们,祝福他们,希望他们的日子越来越好!

告别小工队,坐上运材车。出山时车走了另外一条路线。这条路叫“出路”,相对于来时的路较近。林子里的运材路是单线,来去各有路。

我们乘车一直到贮木场,坐在车上亲历了运材车过地秤的情景。赵成这车材只装了平时的三分之二,但它是采集工人在节日期间的辛苦付出。

在得耳布尔的最后一天晚上,我们宴请在这次拍摄中给过我们帮助和支持的人。这晚我们与赵成的父亲聊到很晚。赵成的父亲是这个林业局汽车队的退休职工,跑了二十几年的车,退休前是车队党支部书记。赵海父亲退休前也是汽车队司机,跟赵成父亲是亲兄弟。

我们在去吉源的路上,看到许多大企业在这里投资,得耳布尔不但有丰富的地上资源,还有丰富的地下宝藏。这里地下的石头中含有珍贵稀有金属,其中含量最高为铅锌。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这里的铅锌矿就有过开采。那时候,赵成的爷爷,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共党员,是那个时代铅锌矿的最后守护者。他们一家住过的木屋是在前不久才拆掉的。赵成赵海如今都已年过不惑,赵成子承父业,在父亲跑车的路上跑了二十多年。赵海从部队转业以后也回到得耳布尔,回到前辈奋斗过的地方工作。赵海这晚很兴奋,反复地说你们来的很是时候,明年可能就不讓采原条了,森林得保护起来,50型拖拉机也该淘汰了。我想:赵成开的车也不再是双套设备了吧,那个拉“圆条伐”的拖车是不是也该淘汰了呢?

半个多世纪的奋斗,三代人的努力,最终还地球一个健康的森林之肺。这就是林业工人的胸襟。

这个春节,在冷极地,我们沿着林业工人的轨迹,不仅收获了图片,更收获了感动。我们为林业工人的世代坚守而感动,为普通人的执著热爱与奉献而感动。

这次拍摄,我们不仅拍了“圆条伐”,也拍了马拉套子的“抚育伐”。无论是拍摄“圆条伐”还是拍摄“抚育伐”,其过程都让我们见证了林业工人艰苦奋斗的真迹,见证了林区人乐观朴素的情怀。“抚育伐”不是我们最后的拍摄,圆条伐却是。果然,在我们拍摄的第二年,这里举行了封锯仪式。从此,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停止了“圆条伐”,进入休整养息阶段。

猜你喜欢

拖车拖拉机工人
泰德的拖拉机
油田工人
Around the Farm
酒厂工人
小鸭开拖拉机
红色拖拉机
亲子运动拖车
不值得帮助的家伙
儿童拖车
短文改错专项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