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故里 剑外眉山
2019-09-05李茜
李茜
“我家峨眉阴,与子同一邦。相望六十里,共饮玻璃江。”成都平原西南部,峨眉山北,岷江中游,玻璃江畔,有一小城状若列眉,临地掠影,故名眉山。古人赞誉眉山“坤维上腴,岷峨奥区”,地处神奇的北纬30°,这里蕴奇蓄秀,自然资源富足;作为“千载诗书城”,这里人才辈出,文风昌盛;水陆通途,上临成都,下至嘉定,这里是剑外眉山,蜀江之上,岷峨之间最神奇的地方。
三苏文化
苏门三父子作为眉山最响亮的名片,让这座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城广为天下知。三苏之于眉山,亦如鲁迅之于绍兴,无数人心中的偶像——大文豪苏东坡的故乡就是这里。要全面了解苏轼,不能光看杭州、岭南、儋州,来眉山看看他从小成长的地方,感受他的童年,他的家风,也是必不可少的。
如今眉山最大的市区即命名为东坡区,纱縠行南街原苏家老宅上修建的“三苏祠”必为打卡眉州的第一站。三苏祠的整体建造是一座兼具古典与现代的中式园林,红墙绿瓦环抱,绿水河池流过,亭台楼阁飞檐翘角,长廊回旋间券门相隔,古木扶疏,灌木低草,曲径通幽处,不经意间,一个极具江南古韵的镂空花窗在翠竹掩映中出现,既有着北方皇家园林的大气恢宏,又有水乡的柔情雅致,巧妙的园林构景艺术能看出建造者于细微处的用心。院子中的建筑或为当年苏家的生活起居场所,木假山堂、古井、洗砚池、荔枝树等苏家遗迹仍保存完好,或是后人为纪念瞻仰而建的馆堂,祠内有苏洵、苏轼、苏辙和程夫人、任采莲、苏八娘、王弗、王闰之、王朝云等人的塑像,以及程夫人教子、苏轼兄弟南轩苦读等生动的典故场景。
说起三苏中的苏父苏洵,《三字经》里“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讲的就是他的故事。眉州苏家历来重视读书,家风优良。虽然生长在“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的浓厚的诗书氛围当中,但年少时的苏洵却对文道不怎么感兴趣,游荡不学,贪玩少读书,直到27岁那年才幡然醒悟,对自己曾经的时光荒度懊悔不已,从此闭门苦读,潜心为科考作准备。只可惜十年寒窗,数次科举,屡试不中,至此,已经37岁的苏洵改变了人生志向,此时他读书不再为功名,而是做纯粹的学问,成为一个真正的学者,并且精心培养两个儿子。对苏轼、苏辙来讲,苏洵不仅是慈父,更是老师、朋友,父子三人经常同题作文,各抒己见,评古论今,“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十余载的积累,终于在嘉祐元年爆发,这一年父子三人离开眉州赶赴汴京,苏洵献上自己的文章,受到欧阳修的赏识和力荐,瞬时间扬名京城。次年苏轼、苏辙两兄弟同登金榜,轰动京师,父子三人才名远播。
于苏轼、苏辙两兄弟来说,他们不仅仅是名分上的兄弟,更是文学上的知音。两人虽性格不同,一个豪放旷达,一个内敛沉稳,但兄友弟恭,感情的真挚与灵魂的相通羡煞旁人。在古代唱和诗中,数量多且质量佳的,朋友当推元白,兄弟必属二苏。
长寿文化
在眉山,彭山老祖的传说可谓耳熟能详。彭祖山,这个海拔只有600米,高差158米,有着“成都南后长寿宫”之称的灵秀小山,因为是商贤大夫彭祖故里和安葬地而闻名,由此而衍生的长寿养生文化如今已很完善并自成体系。
山脚下即是标志性的中华第一寿石雕暨彭祖石像,穿过“仙山胜境”的牌坊,一条宽阔平坦的石阶路由山脚直通山顶,它就是著名的九九长寿梯,九百九十九步梯,九十九个平台,九道拐,意寓“九九长寿”。顺着台阶拾级而上,满眼的青翠葱茏,绿意盈盈,微风拂过,带来一阵青草泥土的芳香,顿觉心旷神怡。有这样的心理暗示好似在走向健康长寿的极乐远方。长寿梯旁的第一个景点便是彭祖祠,彭祖像两侧的短联极其玄妙,“道道非常道”“生生即永生”,看到它立马想到了《道德经》里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果然天下之事,大道同源。我想意思大概就是: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而此“道”非此“常道”,故而无法用言语表达,没有明相可依,只能个人通会领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个意义上和佛教讲的“无为法”是一致的。既然这样不可知不可言,那么怎样推广学习呢?答案就在下联“生生即永生”,自然自有它的平衡规律,尊重它、顺从它,顺时而生,顺势而为,如此不断地生息繁衍,就是万物的本来之“道”。
顺着石阶继续前行,穿过“高山仰止”的坊门和两厢廊房,便到达彭祖仙室和彭祖墓。墓前有一幅石刻太极图,两侧碑文上刻有彭祖养生秘诀。据说彭祖山有着天然的太极地形,而太极图就是以它为制作蓝本的。缓步而上到达山顶,绿树掩映的绝壁山间便是举世闻名的齐山双佛,一立一坐,与山齐高,仪态庄严。此双佛的设计和规模实属罕见,为世界第一大双佛。它背山面水,守护着锦江和岷江水运平安,护佑着百姓安乐吉祥。
忠孝文化
张纲忠,李密孝。彭山自古忠孝文化享誉华夏,诞生了多位名垂青史的忠臣贤将。东汉犍为郡武阳也就是今天的眉山市彭山人张纲,作为汉留侯张良的后代,颇有先祖遗风。他虽出身官宦之家,但少纨绔之气,品学兼优,气清节高。在宦官跋扈、混乱不堪的东汉顺帝年间,他不畏权贵,弹劾奸佞,为忠良执言,为黎民请命,留下“豺狼当道,安问狐狸”的大忠大勇,立得一代忠臣清风大义典范。
西晋初年眉山人李密,学问辩才极佳,屡受司马氏的征召,而其为侍奉高龄祖母,虽得屡诏而拒不出仕,陈情一表恸天地,君王亦感其意成全其孝心。宋代文学家赵与时曾说:读《出师表》不落泪者不忠,读《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可见两篇上书所陈文之厚德,情之真切。真情所致,所以铭传后世。如今眉山保胜乡的龙门寺就是李密故居所在地。在大雄宝殿右侧200米长的天然绝壁上,镌刻着颂扬李密至孝笃亲和《陈情表》的诗词,以及再现其生平和孝顺祖母的浅浮雕组图,可谓眉山孝文化的石刻艺术走廊。
动荡的朝代更容易造就忠勇之士。被毛泽东誉为“伟哉虞公,千古一人”的虞允文亦是這片土地的儿女。在南宋朝廷偏安一隅、意志渐消之时,他采石矶一战大破完颜亮,逼退金军三十里并遣使议和,朝臣上下无不受鼓舞。他训练新军,刷新蜀政,作为坚定的主战派,一生致力于收复失地,为抗金北伐可谓鞠躬尽瘁直至耗尽最后一滴血泪。
如此,眉山人世代尊崇的忠孝文化犹如春风化雨,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后世子孙,源远流长,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