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智能信息社会背景下中长期教育政策方向和战略》解读与启示
2019-09-05全婵兰程林
全婵兰 程林
摘 要:韩国教育部于2016年发布了《智能信息社会背景下中长期教育政策方向和战略》。在分析当前基础与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至2030年韩国教育发展的五个方向。包括: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兴趣、潜质的教育;培养思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的教育;与个人学习能力相匹配的教育;培养智能信息技术领域核心人才的教育;以人为本和促进社会和谐的教育。五个方向及其实施细则对中国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教育改革带来了诸多启示。
关键词:韩国 智能教育 战略 人工智能
一、引言
第四次工业革命对世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智能信息技术领域尖端人才直接影响国家的竞争力。为此,各国加紧出台相关规划和政策,制定积极的教育改革战略。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实施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寓教于乐的编程教学软件、游戏的开发和推广”。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提出要构建人工智能多层次教育体系。《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加入了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概念。但贯穿每个教育阶段的整体规划尚未形成。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对2016年12月韩国教育部发布的《智能信息社会背景下中长期教育政策方向和战略》(以下简称《战略》)进行了梳理与分析,以期为我国智能时代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发展提供借鑒与参考。
二、《战略》提出的背景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重复性的简单劳动会逐渐被机器替代,而具有人性、感性、创造性思维的职业有着较大优势,如画家、教师等。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性、感性、创造性思维而开展符合学生兴趣和性格,让学生尽情享受学习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韩国目前的教育以学年制为主,多样化的选修课程较少,且授课方式较为单一。因此,韩国教育第一个发展方向就是扩大课程选择性,不仅在学校开展课程和教学活动,而且在社区、线上均可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活动。
以前的工业革命让人类逐步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第四次工业革命将开始替代人类的智力劳动,因此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创造力等越来越重要。反映在教育方面,亟需课程教学改革与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因此,韩国教育第二个发展方向为学校课堂的改革,加强教育过程和评价中教师的自主权,加强培养具备相关能力的教师。
智能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促进学习效果最大化的学习产品及个人匹配型教育体系的构建成为现实。韩国虽然已经加大了网络普及等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投资,但是学校灵活运用信息通信技术(ICT)的程度并不高。2014年韩国教育学术情报院的相关调查显示,韩国学校运用ICT的程度处于经合组织(OECD)成员国的较低水平。因此,韩国教育第三个发展方向为通过支持个人匹配型教育的智能型学习支援系统及尖端未来学校的构建,促进学习效率最大化,提高教育竞争力。
未来,能够充分把握智能信息时代发展趋势的企业会抢先占领市场,“胜者通吃”的市场结构强化,智能信息技术的经济影响力剧增。随着智能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新领域的人才需求也逐步增加,职业领域划分与人才构成会发生巨大变化。韩国虽然也在积极推进拔尖人才培养体系,但优秀人才吸引体系不足,人才持续流失,研发智能信息技术核心软件的专门人才供给不足。因此,韩国教育第四个发展方向为培养能够引领智能信息技术领域的世界最高水平的专门人才,提高国家竞争力。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虽然丰富了人类的体验,但由此形成的人际关系疏远、贫富差距深化等都将成为新的问题。亟需加强重视感性、社会性、伦理性等方面的教育,对在信息获取方面的弱势群体加强教育支持,继续深化推进教育机会平等的政策。因此,韩国教育第五个发展方向是最小化因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人际关系疏远,加强重视人性、指向社会和谐的教育。
三、《战略》的核心内容
(一)宗旨及重点推进方向
《战略》的宗旨为构建引领智能信息社会的创新融合人才强国。表1总结了重点推进方向,包括灵活化、自主化、个性化、专业化、人性化。
(二)中长期教育政策细则
1.最大限度发挥学生兴趣,重视性格教育
确保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修科目并拓宽选择权,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兴趣、性格及能力尽情学习。即使是学校没有开设的科目,也可以通过校外学习场所、在线学习等方式学习,通过此过程获得的学习结果可以获得认可。
(1)建立根据能力、兴趣、性格而学习的学士制度
积极研究学分制,标注每学年水平开设的必修科目及其他层次结构的科目,并开展符合学生需求的多样化选修科目。以选择为中心的学分制要在高中试点后慢慢拓展至初中。在此过程中,国家要加大教育支持,避免形成区域间、学校间的教育差距。为保障多样化的选修课程的实施,强化教师培训及设施加强计划。对于必修科目,即使未达到最低成就水平,也要提供再次学习的机会。表2为学年制与学分制的比较。
(2)灵活运用校外教育资源,创设多样化学习机会
灵活运用校外人力、物力资源,创设学习机会。例如,增加大学、企业等领域的专家在中小学教育领域的参与度,灵活运用企业或机构的多样化学习空间。学校无法开展符合学生需求的所有的课程,各省市教育部门要提供多样化的校外学习计划,并指定区域内多样化的学习计划,从而扩大学生的课程选择权。学业中断的学生也可根据校外多样化的学习支持计划进行学习并获得学历认证。
(3)开展中小学在线课程
构建中小学在线授课系统,让学生在线学习基础科目、选修科目等。长期资助在线互动、翻转课堂、讨论协作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实施相应教育。
(4)大学学士制度的灵活化
完善以学期为单位的学制,授权大学开展多学期制教学。另外,根据入学、毕业、就业等对于学年的要求特征,实施灵活学期制。
2.培养思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的教育
为了在学校课堂中形成多样化的教学,构建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过程和教育评价体系,构建引领学校教育改革的,专业能力强和经验丰富的教师培养、聘用体系。
(1)授课形式多样化
为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以创意教学设计、讨论、分享等活动为主,灵活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如灵活运用自由学期制等,推广挖掘讨论、合作授课等多样的授课形式。通过设置教學和学习支持中心、教师学习社团及教学共同体,促进教师教学的自主创新。
(2)加强教师自主设计教育过程及开展的权限
国家制定教育过程目标、学生最低成就标准等必须履行的教育内容大纲,其他如教学方式、学习方法等则给予学校和教师充分的自主权。对于教材也要根据科目特征,赋予教师编制、选择和使用的自主权。
(3)构建促进学生成长的评价体系
降低期中、期末考试等终结性评价的比重,增加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等评价的比重。对所有科目的评价以成就性评价为原则,提高评价信度与效度。
(4)探索能提升学生创造性和思考能力的大学入学制度
短期内,通过《2015年教育课程修订案》,《2021年度大学修学能力试验》的修订体现相关教育目标。长期则通过大学入学考试评价学生的思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从而形成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核心人才的大学入学制度。
(5)培养能够应对未来环境变化的教师
在智能信息社会,为培养学生的未来核心能力,教师要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型为学习引导者、思考促进者、经验建构者。
(6)创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大学授课方式
脱离以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引导学习者积极参与,使大学教学转换为以自主学习为基础的学习。如通过在线授课形成多样化的教学与学习方式,评选优秀在线学习高校,推广优秀教案,提高大学自主教育质量。
3.符合个人学习能力的匹配型教育
支持随时随地,以符合学习者兴趣和水平的个人匹配型教育,构建尖端教育环境。利用最尖端智能信息技术和学习方法,构建培养未来人才的尖端未来学校。
(1)构建保障最低学习成就水平的支持体系
从小学开始对系统性强的科目(数学、科学等)制定最低成就标准,对未达到最低成就标准的学生,教师应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法支持其学习并达到标准。强化校长的责任,为学业水平低的学生及时配备辅助教师。
(2)构建智能学习平台
在智能学习平台上收集学生所有的学习活动信息,构建大数据。基于大数据分析,构建个性化的学习设计,如根据学生理解水平、参与程度等相关信息,一对一设计匹配型学习方案。
(3)构建教育产品网络流通系统
根据不同科目、主题、水平等学习资料,构建政府、机关、社会多样的付费、免费教育产品,开发使之能够分享与流通的系统。
(4)提高小学、初中、高中无线网及计算机的使用率
在全国小学、初中、高中覆盖无线网络,让学生根据兴趣与水平灵活运用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实现个人匹配型教育。
(5)培植尖端未来学校项目
构建以人工智能、物联网、虚拟现实、大数据为基础的支持个人匹配型学习的智能型学习平台,以非学年制、学分制等灵活的制度开展协作学习、讨论、分享的多样化课堂。
4.培养智能信息技术领域核心人才的教育
培养引领国家发展的、拥有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等核心能力的智能信息技术领域优秀人才,灵活开展以所有学生为对象的软件教育。支持智能信息技术领域硕士及博士研究生技术事业化、创业活性化,从而提升大学的研究能力。
(1)各级教育软件教育多元化
在小学、初中的教育过程中扩大与软件相关的教育,支持学生软件社团活动。高中通过设置软件融合课程重点学校,扩大软件人才培养的基础,通过这一系统化的教育过程,扩大学生选择软件类相关科目的机会。通过招聘、进修等方式扩充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并配备计算机房等基础设施以及构建与软件教育相关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把软件教育创新高校指定为软件教育重点大学,并逐渐扩大范围,软件相关专业的学生必修问题解决型项目及长期实习项目,非软件专业学生进修符合其专业特点的软件基础课程。
(2)强化对培养智能信息核心人才的支持
中小学阶段挖掘潜能,加强英才教育。关注早期挖掘和培养精通计算机科学、数据分析、软件开发等的英才。大学阶段通过校企协作等形式培养智能信息技术领域高端专业人才。
(3)加强智能信息技术领域的研究能力
借助聚集在大学的硕博高级人才,设立智能信息领域研究中心。为相关领域的博士后研究员提供国内外研修机会及费用,防止优秀人才流失,提高研究质量。为方便国内外研究交流,设置国外研究所。
5.重视人性教育和打造社会和谐的教育
重视机器无法代替的人类天性,灵活开展人性教育、艺术教育、体育等。支援信息弱势群体,扩大以成人为对象的学习机会。
(1)人性教育、艺术教育、体育的灵活运用
在学校教育活动过程中注重人性的培养,加强矛盾解决、同伴调节等学生间人际关系能力的培养,开展以关系为中心的生活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康体魄、社会性及端正的品性,加强校内外体育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终身享受艺术和体育的能力。
(2)建立信息弱势群体的支持策略
针对信息弱势群体开展信息理解教育,使任何群体都可以利用手机、计算机等进行终身学习。
(3)开展信息弱势群体信息理解教育
除了手机的使用方法等技术方面的教育,为了使信息弱势群体灵活运用信息,信息伦理教育也应包含在教育内容中。
(4)增加成人终身学习的机会
加强开设网络大学,增加在职人员的学习机会。开放高水平大学的讲课内容,为继续教育提供较高水平的学习课程。为了增强多样化与个性化的终身学习,构筑先前学习认定制度及终身学习学分认定体系。
四、解读与启示
纵观《战略》,不难看出韩国政府积极应对智能信息时代挑战,培养智能信息领域顶尖人才的决心。该《战略》的出台明确了韩国未来一段时间的教育发展方向,其中很多方面可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啟示。
(一)智能信息时代的教育应回归人性,回归情感
在未来社会,人与物融合、人与机交互将成为常态,未来人才需要具备对于人性、情感等方面的敏锐感知力。韩国政府于2016年1月曾推出《人性教育五年综合计划(2016-2020年)》,旨在培养未来社会所需的具有良好人性的市民,重视培养学生人性素养[2]。而此次《战略》则进一步指出要加强人性教育、艺术教育和体育,关注健康的体魄、端正的品性以及终身享受艺术、体育的能力。目前我国与之相关的教育主要通过学科渗透(分布于学科核心素养中)、德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展开,但对于符合智能信息时代新要求的德育要点以及情感教育相关研究和实践尚待深入。
(二)关注智能信息社会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新要求
《战略》提出:教师要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型为学习引导者、思考促进者、经验建构者,尤其重视教师的教学自主创新能力,并赋予教师编制、选择和运用教材的自主权。其中,关键在于教师角色的转换和教学自主能力的提升。智能信息社会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包括进行个性化教育,激发学生潜能;利用新技术进行自主教学创新;注重促进学生基于兴趣的自主学习与探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教学的能力等。教师在育人方面的作用将更多地体现在对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学习方法的帮助、思考方式的影响、身心健康成长的关怀等方面。
(三)促进智能信息领域高端人才的培养,建立高度衔接的教育体系
不同时代对人才有不同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在智能时代,智能信息领域的高水平人才的缺口成为制约国家科技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从《战略》具体内容可以看出,韩国教育变革明确提出要培养“智能信息核心人才”,其中尤其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沟通能力、共情能力、感性能力等,并提出构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相衔接的软件教育体系。针对不同学段的特点,对各学段的软件教育进行整体设计,可以加强各学段教育之间的紧密联系;设置重点学校,继而全面铺开,兼顾了普及性与发展性。我国颁布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人工智能基础”已经作为选择性必修模块进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结构。而在义务教育阶段,尚没有类似的纲领性文件可供参考[3]。宜尽快建立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全学段的智能信息领域课程体系,并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课程。
(四)加强面向信息弱势群体的教育援助,关注信息伦理问题
信息弱势群体是由普遍意义上的弱势群体衍生出来的概念,一定程度上与一般意义上的弱势群体有所吻合,甚至可以说一般意义上的弱势群体通常情况下也是信息弱势群体[4]。在智能信息社会,了解信息弱势群体的需求,设置针对性的教育援助,有助于实现社会信息公平与和谐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整合多学科力量,加强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社会问题研究,建立健全保障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伦理道德。信息社会中出现的信息伦理问题主要包括侵犯个人隐私权、侵犯知识产权、非法存取信息、信息责任归属、信息技术的非法使用、信息的授权等。目前,我国对于信息伦理的相关教育在中小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标准中已列入学科核心素养(“信息社会责任”部分)中,但相关的教学实践与研究还较少[5]。教育要对智能信息时代出现的新困惑和难题做出正面回应,同时,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过程中本身也会产生一些新的道德难题[6]。对于这些新困惑和新难题,教育需要做出选择与重构。
(五)重视现代技术在教育教学及评价中的应用,推进精准化教育
数据科学家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Viktor Mayer-Schnberger)总结了大数据改善学习和教育的三大核心要素:反馈、个性化和概率预测(probabilistic predictions)[7]。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进一步为学习者画像,定制化、精准化的教育将成为现实,在线自适应学习也将成为重要的学习方式。《战略》也提出以人工智能、物联网、虚拟现实、大数据为基础构建支持个人匹配型学习的智能型学习平台,建立促进学生成长的评价体系,增加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等评价的比重。虽然现代信息技术为教育领域带来了无限可能,但目前来看,在实际的教学中真正利用这些先进技术解决个性化教学和实现全面、动态、诊断性评价的成功案例并不多,迫切需要在智慧校园环境创设、教育数据采集、数据标准制定、资源平台开放共享、隐私数据保护等方面做出努力,进一步推进教育的系统化变革。
参考文献:
[2]全婵兰.韩国《人性教育五年综合计划》述评[J].世界教育信息,2018,31(11):57-59.
[3]范洁.义务教育阶段人工智能课程开发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8(19):95-96.
[4]石德万.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信息弱势群体信息行为的影响[J].图书情报工作,2008, 52(11):75-77.
[5]王亚强.信息伦理与构建和谐信息社会[EB/OL]. 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4/49156/4266781.html,2019-05-07.
[6]唐汉卫.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将如何存在[J].教育研究, 2018,39(11):20-26.
[7]张燕南,赵中建.大数据教育应用的伦理思考[J].全球教育展望,2016,45(1):48-55.
编辑 朱婷婷 校对 王亭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