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河集林场森林抚育补贴项目的实施及其效益分析
2019-09-05李功兵
李功兵
(安徽省滁州市三界国有林场,安徽 滁州 239060)
《全国森林经营规划(2016-2050年)》的出台标志着中国林业工作的重心将从“植树造林、荒山绿化”阶段转向“森林培育、造林和经营并重”时代,森林经营已成为新时期林业建设的永恒主题,使其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更加富有技术支撑。20世纪80年代以来,滁州市先后实施了速生丰产林、世行项目造林、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等一系列林业重点工程,使森林覆盖率由15.2%上升到2016年的31.6%。新政实施之前,营造林只考虑造林和未成林阶段的投入,而忽视了中幼林抚育、低效林改造等森林经营措施在森林培育中的重要作用[1],进而使森林质量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加之,造林时,由于缺乏科学树种选择,致使普遍存在树种过于单一、林相杂乱、林分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此外,林龄结构失调,中、幼龄林比重过大,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较少,森林生产力普遍不高。为此,滁州市于2016年在沙河集林业总场实施了中央财政森林抚育补贴项目,并开始在相关营林区开展了森林抚育试点,经过几年来的实践推进,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予总结出来,以供参考。
1 项目试点区域自然概况
沙河集林业总场地处江淮分水岭地区的皖东丘陵上,地跨117°53′—118°6′ E,32°06′—32°21′ N,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区,年降水量约1 100 mm,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季风明显。境内交通十分便利。成土母岩多为角斑岩、部分片麻岩,土壤类型主要是由角斑岩发育而成的山地黄棕壤,土层深30~60 cm,贫瘠,有机质甚微,石砾含量5%~30%,土壤排水透气性一般[2],地下水位1.5 m,水资源较少。有维管植物1 000多种,主要树种马尾松、湿地松、麻栎、美国薄壳山核桃等,人工林以针叶林为主,阔叶常绿乔木、经济林较少。
2 项目试点区森林资源构成及特点
沙河集林业总场林地面积15 087 hm2,活立木蓄积量967 512 m3,其中:有林地面积12 773 hm2,占84.7%;疏林地48 hm2,占0.003%;灌木林地514 hm2,占0.34%;未成林造林地739.13 hm2,占4.9%;苗圃148.53 hm2, 占0.97%;无立木林地1 180.33 hm2,占7.8%;辅助生产林地面积191.4 hm2, 占1.3%。有林地中,乔木林12 740 hm2且绝大是纯林(针叶纯林面积占62%,阔叶纯林占33%),占99.8%。乔木林中幼龄林面积2 920 hm2,占23%;蓄积13.93万m3,占14.4%。中龄林面积4 026.67 hm2,占31.8%,蓄积28.41万m3,占29.4%。现有森林主要是人工林,仅中幼龄林就占54.6%。由此可知,林场林龄结构十分不平衡,中、幼龄林面积所占比重过大,近成熟林少,森林生产力水平较低。再者,从全场乔木林类型来看,纯林比例过高,对森林病虫害预防、火灾防控、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压力较大,必须通过森林抚育和科学经营调整森林类型组成结构。
3 项目建设主要内容及实施进程
3.1 森林抚育作业设计及施工质量管理
首先要做好《森林抚育作业设计》,并报市林业局批准后实施。其次,按照森林抚育补贴任务要求,总场要与项目实施林场签订责任状,明确施工时限、安全措施、技术指导、质量监管和对施工人员的要求等。项目林场再与施工人签订施工合同,约定按期按质完成任务的,全额兑付抚育费用;不符合要求的,责令返工,直至合格后。同时总场从作业设计执行、中幼龄林抚育作业数量与质量、资金使用、森林采伐限额执行、成效监测、信息报送和档案管理等方面入手,加强作业前指导、作业中督查和检查验收工作,通过层层把关,确保工程质量。第三,分别立地类型、林分类型和抚育措施选择具有代表性的57个小班(66.67 hm2·个-1)作为监测点,并从每个分场确定1名专职负责人,对辖区内的监测点采集林分抚育前后的林分生长、林分结构、林分健康、森林土壤、林下植被、森林碳汇等时效数据进行汇总;并结合森林抚育成本,对社会经济效益等进行评估和分析;健全森林抚育档案,逐步建立健全森林抚育成效监测机制。
3.2 森林抚育任务分解与建设
2016年下达总场的中央财政补贴森林抚育任务3 833 hm2,按林龄分,幼龄林1 640 hm2、中龄林2 193.33 hm2;按林种分公益林2 766.67 hm2、商品林1 066.67 hm2;按经营类型分,储备林1 813.33 hm2、其他类2 020 hm2。根据项目建设的具体要求,结合林场中、幼林现状与分布特点,总场将抚育任务分别落实到藕塘、岱山、大柳、皇甫山、常山、长冲、关山、白米山8个分场,详见下表1。
表1 2016年森林抚育建设内容与用工量一览表
选择藕塘等8个林场内的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幼龄林和中龄林林分,要求分布面积相对集中,树龄4~20 a,尤其是对树种结构单一、林分密度较大、林木分化明显、质量和健康状况不佳或经济效益不高的林分优先考虑。森林抚育内容:①分类分级。针对不同林分将林木分为目标树、辅助树、干扰树和其他树,或分为Ⅰ级木、Ⅱ级木、Ⅲ级木、Ⅳ级木、Ⅴ级木;②确定抚育方式。根据各林场中幼林林分现状,抚育方式主要采用抚育间伐、割灌除草及修枝、割灌等综合抚育措施,同时对部分剩余物进行清理。
3.3 森林抚育主要技术措施
3.3.1 抚育间伐 森林培育过程中,抚育间伐是很重要的技术手段。通过森林抚育间伐,有利于改善林分结构,增强森林生态功能,改善林木生长环境。本次抚育间伐任务420 hm2,占任务总量的10.94%(详见表1)。主要采用:①生长伐,采用下层抚育采伐。针对处于中龄林阶段且郁闭度大于0.7的商品林林分,正常立木数量不足林木总数的70%,下层目标树幼树分布均匀、数量较多,但其胸径连年生长量明显下降,应伐除过密的或受害的辅助树、有害树及位于林冠上方的霸王树。抚育间伐后郁闭度维持在0.6~0.7。②生态疏伐。针对处于中龄林阶段的生态公益,坡度小于25°林分,伐除枯立木、倒木、濒死木以及妨碍目的树种正常生长的立木,一般抚育强度掌握在15%~20%,伐后郁闭度应保持在0.6~0.7[3]。
3.3.2 割灌除草 2017年3—4月针对地被物生长旺盛的幼、中龄林林分,主要清除对目标树林木生长有妨碍的杂草、藤条和灌木,同时保护好有生长潜力的幼苗、幼树。本次抚育中割灌除草任务量为1 266.67 hm2,占总任务量的33.24%。
3.3.3 综合抚育 综合抚育措施包含修枝、砍灌、除草等措施,主要在自然整枝不良、通风透光不畅的幼龄林和部分中龄林中进行。一般采取平切法,重点修剪枝条过多的树木。就修枝高度而言,幼龄林不超过1/3树高,中龄林不超过1/2树高。综合抚育任务2 140 hm2,占任务总量的55.82%。
3.3.4 剩余物清理 对于抚育作业剩余物,若有利用价值的,一律要运出利用;不能利用的,应严格按照环境保护、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相关政策要求执行,可分别采取散铺法、归堆法、火烧法等方式处理。本次项目试点范围共需清理4 595 t。
4 项目实施后效益分析
4.1 经济效益
由于林内杂草丛生,灌木、藤木等非目的树种占据着主要的生长空间,已经对森林中目的树种的正常生长造成了严重的阻碍,最终影响到了林木生长发育。该项目的实施,能有效地改善项目区内3 833 hm2人工林中、幼林通风、透光状况,促进林木快速生长,大大缩短了林木的成材期,相应地提高了林地经济回收率。该项目实施后,项目单位每年林木蓄积量平均净增了8 000 m3,按当前市场木材价格计算,至少每年可产生400万元直接经济收益。
4.2 生态效益
森林抚育措施的实施,清理了有害林木、淘汰非目的树种,确保了目的树种生存空间,加快林木生长,形成理想的林分结构,森林稳定性、抗逆性增强,提升林分抗病虫害能力。通过适宜的抚育间伐、发展异龄复层混交林,人工诱导形成稳定的、理想的群落结构,可有效增加林下草本与灌木种类,并且还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各物种高度与盖度,增加植被与灌木出现株数,同时还可为更多的动物提供充足的食物[4]。项目实施后,加强了中幼林(特别是国家级公益林)的经营管理,能有效地提高林分净生物量,更好地发挥保持水土、净化大气、涵养水源、固碳释氧等生态服务功能,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提高了森林生态系统的活力。
4.3 社会效益
森林抚育项目实施后,直接为当地提供6 000多个就业岗位,增加了林业职工的收入。同时,项目实施后有利于调整林种、树种和林业产业结构,在改变林业生产经营模式等方面起到示范和推广作用。项目实施过程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加强对职工进行培训,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为项目区林业可持续发展培植新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