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腺叶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结节患者的效果研究
2019-09-05姚广中
姚广中
江苏省新沂市中医院外四科,江苏新沂 221400
甲状腺结节为甲状腺疾病最为常见的表现形式,甲状腺退行性变、自身免疫、炎症及新生物等均可表现为结节,统计数据显示甲状腺结节发生率为4%~7%,其中以良性结节为主,然而需及时治疗警惕恶性病变[1]。通过手术切除病变部位为临床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常见手术方式为甲状腺腺叶切除术、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甲状腺全切除术等,其中以前两种手术方式最为常见。为进一步明确甲状腺腺叶切除术在甲状腺结节中的应用效果,选取该院自2016年4月—2018年4月收治的60例甲状腺结节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组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60例甲状腺结节患者,均符合以下纳入标准:①均伴有结节部位触及疼痛、甲状腺双侧不对称分布等表现;②均行B超、放射性核素、颈部X线检查或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③知晓该次研究且自愿参与;④全程随访且临床资料完整。排除重要脏器严重功能障碍、其他部位恶性肿瘤、严重营养不良、凝血系统障碍、血液传染病及麻醉禁忌证患者。
按照随机数字表达法将其分为观察组(30例)与参考组(30例)。 观察组:男 20例,女 10例,年龄 21~70岁,平均(51.10±3.29)岁;其中单发结节12例,多发结节18例,结节直径 0.5~7 cm,平均(2.19±0.55)cm;伴有声音嘶哑14例,不同程度气管压迫感12例。参考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 20~70 岁,平均(51.32±3.31)岁;其中单发结节13例,多发结节 17例,结节直径 0.7~7 cm,平均(2.21±0.56)cm;伴有声音嘶哑14例,不同程度气管压迫感13例。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较。
1.2 方法
观察组:采用甲状腺腺叶切除术治疗,气管插管全麻,沿皮肤纹理做一弧形切口,依次切开皮下组织、颈阔肌,锐性分离颈阔肌侯后面的周围组织,使甲状腺充分显露,游离腺叶,并处理下级血管分支,将中静脉、阻断,下牵腺叶,分离上级腺叶,将腺叶顶端的上级血管分支切断。内侧牵拉腺叶,并紧靠腺叶被膜分离结节部位,期间注意对周围血管及神经的保护。手术完成后,放置引流管并缝合包扎。
参考组: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颈丛麻醉,包扎术中呼吸道通畅。仰卧体位,术野彻底充分消毒后,沿胸骨上切迹的上方两横指左右部位,沿皮肤纹理做一弧形切口,依次切开皮下组织及颈阔肌,分离颈阔肌后面的周围组织,并将甲状腺前肌群切断,使甲状腺充分显露。手术从右叶开始以方便甲状腺上级的处理,向内上方牵引甲状腺,并沿甲状腺外缘向下级分离。自腺体外缘将甲状腺腺体向前内侧翻开,使其后面充分暴露,然后彻底切除结节部位,应注意尽可能的将甲状旁腺保留,并注意保护喉返神经免受损伤。在缝合时严格控制穿针深度,避免对喉返神经的损伤,必要时放置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
①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②分别于术后24、48 h及72 h对患者VAS评分[2]进行评价,分发标记有0~10的卡片,将疼痛对应评分告知患者后,由其依据自身主观感受进行标记,分数越高则疼痛越严重;③观察两组术后声音嘶哑、低钙抽搐、感染及术后再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情况;④对患者进行为期1年随访,观察其甲减发生情况及复发情况。
1.4 统计方法
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VAS评分使用(±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以t检验分析对比;并发症发生率、甲减率及复发率用百分比(%)表示,以χ2检验分析对比。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参考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参考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s)
表1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s)
组别 手术时间(m i n)术后住院时间(d)观察组(n=3 0)参考组(n=3 0)术中出血量(m L)t值 P值8 9.5 5±1 0.1 0 1 3 2.5 7±1 5.3 6 1 2.8 1 8 0.0 0 0 4 5.5 0±1 2.1 1 7 3.2 9±1 3.6 8 8.3 3 1 0.0 0 0 5.2 0±0.5 7 7.1 1±0.6 0 1 2.6 4 1 0.0 0 0
2.2 两组术后VAS评分比较
观察组术后24、48 h及72 h时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参考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 VAS 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 VAS 评分比较[(±s),分]
组别 术后2 4 h 术后4 8 h 术后7 2 h观察组(n=3 0)参考组(n=3 0)t值P值3.8 7±1.1 1 4.6 0±1.2 0 2.4 4 6 0.0 0 0 2.6 0±0.8 8 3.2 5±0.9 2 2.7 9 6 0.0 0 3 1.6 0±0.6 5 2.1 2±0.5 7 3.2 9 4 0.0 0 1
2.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67%,明显低于参考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2.4 两组术后1年内甲减及复发率比较
观察组术后未见甲减,参考组5例患者出现惧冷、体重增加、乏力等表现,确诊为甲减,甲减发生率为1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55,P=0.020)。两组术后1年内均未见复发病例。
3 结论
随着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颈部超声、MRI等多种影像学技术在甲状腺领域的不断推广使用,大部分的甲状腺结节可确诊,其中大部分甲状腺结节为良性病变,然而仍有10%左右结节可能为恶性肿瘤[3]。流行病学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甲状腺结节尤其是甲状腺癌发生利率呈现出逐年增长趋势,已经成为上升趋势最快的恶性肿瘤之一[4]。依据《甲状腺结节和分化型甲状腺癌诊治指南》[5],我国甲状腺结节过度治疗呈现出上升趋势,因此如何在完成切除病灶的同时,规范治疗、减少手术创伤及对患者后续生活质量的影响成为临床研究的重要命题。
虽然甲状腺结节的手术方式不断增加,然而手术方式的选择仍然取决于甲状腺结节得到性质,虽然通过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能够明确大部分结节性质,然而仍存在一定的漏诊率,且一旦手术方式不规范,则可引起病情继续恶化;以往临床多认为在甲状腺结节性质不明确时,可采用甲状腺单纯切除术或者部分切除术,然而由于上述两种手术均可导致部分甲状腺组织残留,且若术后病理确诊为恶性病变,则患者需行2次手术治疗,患者承受痛苦增加,且经济负担增加,极易引起医患纠纷;此外,经过前次手术,二次手术难度增加,手术危险性、术中喉返神经受损风险相应提升,因此探讨更为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成为临床研究重点。
随着研究不断深入,有学者发现腺叶切除术与甲状腺全切术、次全切除术比较具有显著优势。田洪森等[6]在对甲状腺腺叶切除术、甲状腺次全切除术进行比较时发现,甲状腺腺叶切除术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5.60±12.40)min、(25.20±5.10)mL,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康鸿斌等[7]在研究中研究组手术时间(122.18±6.23)min、出血量(73.69±5.47)mL,提示甲状腺腺叶切除术的优势。该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为(89.55±10.10)min、(45.50±12.11)mL,明显少于参考组(P<0.05),与田洪森等[8]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该次研究同时对两组术后住院时间进行观察,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为(5.20±0.57)d,明显少于参考组(P<0.05),证实甲状腺腺叶切除术有助于患者术后良好恢复。观察组术后VAS 评分分别为 (3.87±1.11) 分、(2.60±0.88) 分、(1.60±0.65)分,均为轻度疼痛范畴,显著低于参考组(P<0.05),分析认为颈阔肌、颈白线同气管间无血管,术中可保证甲状腺充分暴露,术野清晰度提高,有效减少甲状腺结节遗漏的几率;此外,术中侧腺部位手术操作减少,从而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术后患者疼痛明显减轻。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参考组(P<0.05),从术式理论角度分析,虽然甲状腺腺叶切除术对甲状旁腺、喉返神经损伤相应增加,然而只要手术者规范完善操作技术(如切除包膜间血管分支)就可避免术后并发症[8]。腺叶切除术最大的优势为不会遗留隐性癌变,术后基本不存在甲状腺局部复发,该次研究中观察组1年内未见复发病例,证明了这一点。在手术过程中,即使误诊或冷冻切片无法确诊,而术后确诊为恶性病变,亦无需行2次手术治疗。操作者在术严格规范操作,注意对旁腺功能的保护,术后配合适当的药物治疗,能够预防甲状腺旁腺功能低下的发生。
综上所述,甲状腺腺叶切除术在甲状腺结节治疗中使用能够减少手术创伤,对患者术后恢复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