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圳香蜜公园人工溪流自然式置石营造

2019-09-05陈伟元陈小敏周序羽

广东园林 2019年4期
关键词:驳岸石块溪流

陈伟元 陈小敏 周序羽

(深圳市铁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广东 深圳 518000)

深圳香蜜公园东接香蜜湖,南邻红荔路,由西至东被农园路、泽田路、侨香路和香蜜湖路环围,总占地42.4万 m2,其前身是鲜花、盆栽、种子销售和展览的集散地,后经精雕细琢、匠心铸造,升级改造成为集文化、休闲、体验为一体的大型精品公园[1~2]。原始场地北高南低,高差超过20 m,地块西北侧有大片荔枝林,植被良好,地块西南侧有现状水塘,拓宽为花香湖和花蜜湖。深圳地处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区域,夏长冬短的特点十分明显,全年太阳辐射量较高,平均年降雨量约为2 006.3 mm(参考深圳市近5年气候公报)[3]。水体是城市中调节局部微气候、改善环境舒适性的重要气候调节手段的组成部分,故香蜜公园应用海绵措施,设计一条自然式置石的人工溪流串联北部山体及南部湖体,并收集沿途的雨水资源,将公园内防涝功能与景观美化融为一体,降低高温及强降雨等气候的影响,改善园内微气候,同时创造精致的雨水适应性景观。

1 香蜜公园的人工溪流设计

香蜜公园中的人工溪流包括了生态水溪和生态旱溪两部分(图1)。生态水溪贯穿南北,全长约780 m:上游段是跌水溪流,水面宽度2~8 m;第二段是缓坡河流,水面宽度3~5 m;中间段是镜面水池,水面宽度14~25 m;下游连接花蜜湖,溪流水面宽度5~18 m。生态旱溪是在荔枝山林利用原有冲沟设置而成,长约350 m,溪流宽度3~5 m,由北向南,流经荔枝林。降雨期间旱溪蓄水,通过水生植物生态系统涵养水分、净化水体,导引全园雨水收集,辅助公园滞洪行洪;在枯水期为卵石和草本植物形成的旱溪形态。人工溪流收集公园的雨水,利用高差形成蓄水塘、跌水、溪涧、石滩等。

溪流作为线性连续的水景兼具了生态功能、游赏功能和文化功能[4~5]。人工溪流在设计过程中重点关注置石材质、体量及植物配置两方面,另外根据环境条件、雨水汇集方向、水量、流速、所用材料、地形走势,结合功能需要和气候条件确定溪流的位置、流向、形态、河床、驳岸等。

自然式置石作为人工溪流中的重要元素,其综合性及复杂性尤为突出,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主导设计施工者经验的不同,效果往往参差不齐。由于缺乏科学系统的置石手法,特别容易出现生硬驳岸、比例失调、人工痕迹严重等问题,想达到以少胜多、以简胜繁、量少质高绝非易事[6]。因此针对自然式溪流的置石设计提炼总结,探索符合现代园林景观审美的置石艺术,显得尤为重要。

图1 香蜜公园溪流平面位置图

本文重点从香蜜公园中人工溪流置石的构成分类、组合形式以及比例尺度等方面入手,分析如何打造人工溪流的自然式置石,并结合笔者工程经验,总结置石在溪流中不同位置的组合方式与特点、石块体量大小的比例、置石尺度与溪流宽度的关系、驳岸不同类型之间的组合比例等数据供设计人员参考、讨论,从而指导景观从业者在溪流设计及施工中,针对置石的摆放做到更加贴近自然、科学合理、美观艺术。

2 人工溪流置石构成分类

香蜜公园中人工溪流根据其各段不同的形态及特点,其置石构成主要分为驳岸置石、叠水置石、汀步踏石3 方面[7]。

2.1 驳岸置石

驳岸置石是自然式溪流景观营造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可以保护驳岸不被水流急促冲击,又可以改变水流动势形成视觉焦点。由于自然石块形态各异,驳岸设计需遵循自然变化的规律。

2.1.1 置石选点

溪流驳岸控制溪流的水体形态,是构成溪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溪流的主要观赏面,驳岸的丰富美感直接影响溪流的景观效果。自然式溪流往往是弯曲变化的,水体在沿弯道运动的过程中,受水流自身重力和惯性离心力及地转偏向力等的综合作用,呈螺旋运动,惯性离心力迫使水体挤压凹面驳岸,溪流长期挤压冲刷会对驳岸产生一定的破坏作用[8~9],这使得置石在选点的过程,需遵循水流作用的主要部位进行护岸。

2.1.2 置石设计

在置石设计当中需注意曲折变化、高低起伏、大小搭配、疏密有致。在驳岸置石的实际工作中,石料的堆放往往无序,石块尺寸不一,为了尽量贴近设计效果,可通过调整埋石深度的方式来改变石头呈现出来的形状,达到平面波折、立面起伏的效果。

1)置石+草坡式驳岸

置石结合草坡入水的驳岸设计,适用在湖面较开阔的区域和水系坡度比较缓的区域。草坡自然舒缓,在土壤自然安息角范围内,草坪与水面衔接过渡段水位落差小,水流浅而平缓,适宜进行亲水活动。根据人的亲水性需求,置石搭配可考虑石块入水、半入水、不入水的组合形式。

在香蜜公园溪流草坡式驳岸置石的设计中,置稍大块石于溪流转弯的凹岸形成挡水石,有效提高驳岸对雨季溪水的抗冲刷能力,起到挡水护坡的作用。草坪缓坡上的置石与水边置石组合共同形成骨架石,成为视觉焦点的同时,还可以供游人休息、儿童玩耍(图2)。

2)置石+植物式驳岸

置石结合植物的驳岸设计,适用于相对狭窄的水域,例如旱溪驳岸两侧、溪流陡坡处、开阔草坡空间收尾处、小桥两端与驳岸衔接区域等,常用于营造幽深静谧的氛围。此类驳岸空间多考虑植物的层次搭配与置石的结合,丰富景观效果的同时,植物亦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固土护坡的作用。

在香蜜公园的溪流植物式驳岸置石实践中,设计既考虑了植物的生态习性与环境的协调统一,又通过艺术构图体现出植物群体与石头组合的形式美和意境美(图3)。植物的姿态、色彩、倒影,均加强了水体的美感。植物配植原则是露美、遮丑,结合地形、道路、岸线布局,有近有远,有疏有密,有断有续,曲曲弯弯,使岸线柔软多变,打破连续石岸的生硬、枯燥,增加溪流活泼气氛。

2.2 叠水置石

叠水置石是对水的形态、水流方向及速度起到直接作用的石头,通常设置在溪流的河道内,根据水流产生的不同效果,又分为劈水石、溅水石、跨水石、跌水石、横卧石等[10]。

2.2.1 置石选点

自然溪流中坡度过陡的区域,经过常年水体冲刷沉淀,一般会有较为坚实的基底,结合自然石肌理,能够形成景观效果较好的叠水。在园林景观中,叠水水景通过加建基础结构打造溪流基底,结合置石合理搭配,营造出自然溪流叠水的效果,在丰富水景层次的同时,有效消化场地高差。

2.2.2 置石设计

分析自然界比较常见的溪流叠水形态,主要有层级式叠水、落瀑式跌水、缓坡式叠水。落瀑式跌水常常出现在出水口等落差较大的区域,层级式叠水和缓坡式叠水适用性比较广,在人工溪流的设计中,往往会将3种结合运用。

1)层级式叠水置石

层级式叠水就是水顺着石阶一层层向下流,有一个横向铺展的过程,常常出现在地形较复杂的区域,需要多种石块组合。层级式叠水适用于溪流的主要节点,水面、观景面都较为开阔,通过拉伸景深,营造层层叠叠的水景。

香蜜公园的层级式叠水置石和耐水湿植物组合搭配(图4),叠水石阶可选择表面相对平整的石块相互交错布置,为了表现溪流中石头的自然组合状态,叠水的每一层级之间间距不要过于规则,溪流两侧石块可根据周边衔接地形的高差选择大尺寸石块进行过渡。

2)落瀑式跌水置石

落瀑式跌水适用于溪流的水源处、出水口和高差较大的区域,水面、观景面都较为狭窄,强调竖向效果。高差较大的地形,跌水的景观效果越明显。落瀑式跌水至少有一级较高跌级水流,模拟瀑布的形态,通过巨大石块或隔水石垒砌,抬高水位,常与小跌级组合形成多层叠水,通过大小跌级组合,形成较为丰富的叠水形态。

图2 置石+草坡式驳岸

图3 置石+植物式驳岸

图4 层级式叠水置石

香蜜公园中的落瀑式跌水置石设置于出水口,表现水的坠落之美,可视、可听,具有独特的景观效果(图5)。跌落的水携带空气中的大量氧气进入溪流,能够给溪流中的动植物和微生物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而跌水置石在设计中需结合水流流量、流速以及期望取得的效果,选择跌水面较平滑的石头,高差较大的跌水置石通常选择相对扁平便于垒砌的整长石块。垒砌石块可彼此交错,适当悬空,以增加自然野趣、生动活泼的置石效果。

3)缓坡式叠水置石

缓坡式叠水即通过加固基础,将石块固定在基底坡面,形成缓坡溪流,溪流的形态根据置石的不同,往往呈现丰富的变化。缓坡式叠水溪流适用于溪流大部分区域,通过较小的高差,较窄的叠面,营造较为丰富的叠水层次。其施工工艺相对简单,且叠水效果比较好,适用范围最广。

香蜜公园溪流全线依据地形走势设置了多处缓坡式叠水置石,由于溪流坡度较缓,可以选择块径相对较小的石头间断布置,中间错位点缀大块石,每层叠水的石头在视线上成为连续贯通的叠级(图6)。

2.3 汀步置石

汀步是水体中渡人过水的设施,是步石的一种类型,承担桥梁的作用,具亲水性。汀步踏石需要做到科学化的选址、人性化的尺度、艺术化的处理,其合理设置能够很好联系两侧驳岸,并提升溪流的景观效果。

2.3.1 置石选点

汀步置石一般设置在水系较窄或收口的浅水流域,也可以结合叠水,在形成跌级的同时,具备通行功能。在自然溪流中,汀步附近应根据规范标准严格控制水深,汀步宜曲不宜直,汀步踏石在有条件的地方,尽量选择踏面短边宽度>900 mm石块,便于两人通过,或并行放置两块踏面短边宽度约400 mm的石块[11]。

图5 落瀑式跌水置石

图6 缓坡式叠水置石

2.3.2 置石设计

汀步踏石的搭配需注意前后关系错落,不宜成为一条直线;其安置应稳固,面平整,间距在符合人的行为习惯的同时,以两踏面中心距离50~60 cm为宜,踏步面不应小于40 cm×70 cm。

香蜜公园自然式溪流的汀步设置在水系较为窄小、水流较缓的区域,汀步石选择相对平整不易积水的扁平石,并且在表面做防滑处理。

3 溪流置石设计施工要点

3.1 置石种类宜一致

置石所选石块的种类、色泽、质感须与环境协调[6],种类宜统一,忌在同一水系中出现多种的置石,导致总体效果杂乱不堪。置石过程要掌握设计意图,准确把握置石的地域环境,必须从整体出发,这样才能使置石与环境相融合。

3.2 置石体量配比协调统一

3.2.1 体量大小比例均衡

同一水系在置石过程中,应该注意置石体量宜协调统一,不同区域内大、中、小规格石块的体量宜保持一致。每段区域置石的大、中、小规格石块配比关系须均衡,按置石体量,可参考大:中:小≈3:4:3的配比关系,有利于后期石头置放,且石头购买的时候注意一定的比例,方便后期施工。

3.2.2 尺度与环境协调

置石过程中,置石尺度须与水系环境关系相协调[6],需根据场地内水系的尺度、构筑物的尺度等,按一定的比例关系决定石头的大小,具体比例尺度可参考如下①数据来源于工程经验,仅供设计人员参考。。

1)当水域或场地面积较小时,可以取溪流常水位水面宽度L为参照(图7),以景石最长边为D,置石尺度控制为:大号石D(大)≈1/2~1/3 L;中号石D(中)≈1/3~1/4 L;小号石D(小)≈1/5~1/6 L。

2)水域或场地面积较大时,难以用水域作参照,常常结合周边小品设施控制尺度。在没有适当参照时,提取常用工程经验值供参考,以景石最长边为D,置石尺度控制为:大号石D(大)≈2.5~3.0 m;中号石D(中)≈1.8~2.5 m;小号石D(小)≈1.2~1.8 m。同时须适当减少小号景石的占比。

3.3 正确处理与驳岸、水面的关系

驳岸置石切忌全部沿溪流水岸线线性摆放,这样会显得水体驳岸过于呆板、生硬。置石在处理与驳岸、水体的关系时,宜将置石横断面范围扩大,从水中、岸线到岸上都应该有延伸,三者之间相互穿插,组合运用,在增加驳岸层次的同时,通过与植物的结合,增添景观的自然气息(图8)。

3.4 驳岸形式多样性

在驳岸设计的过程,除前文介绍的置石+草坡型、置石+植物型两种置石组合的驳岸外,驳岸的处理方式中还包含草坡入水型。草坡入水型驳岸是由起伏的地形草坡和水面成缓坡式相接,其坡度主要由土质情况和水流流速两个因素而确定。三者在溪流中,有着不同的景观效果,并承担不同的功能。在设计的过程中,应注意三者结合运用,并根据溪流地势及项目情况控制三者之间的比例。一般地势平缓的溪流驳岸适合亲水休闲,宜多草坪空间;地势复杂的驳岸则可利用置石及植物组合来消化高差(表1)。

图7 置石尺寸控制参考图

图8 驳岸置石尺度参考图(d为区域岸线范围内最大石块长度)

表1 驳岸类型组合比例参考

4 结语

本文根据深圳香蜜公园溪流置石的应用实践以及笔者工作经验,总结出溪流自然式置石与溪流宽度、驳岸形式、地形高差之间的关系,为溪流景观设计及施工提供一定的参考及便利。但由于置石是模拟自然的设计,形态上追求自然、丰富、多变,其规律的总结难度较大,文中对自然式置石规律的提炼仍有不足之处,在之后实践的工作中需要逐步完善更新。

注:本文图片均为作者自绘自摄。

猜你喜欢

驳岸石块溪流
茂名市小东江滨水区驳岸景观更新设计
溪流到了大海
溪流到了大海
基于功能分区的城市人工湖景观驳岸生态设计
——以中山市逸仙湖为例
没有风
城市滨水空间生态驳岸审美设计研究
担当
补缺口
溪流小熊的烦恼
探析工程力学和美学在园林景观驳岸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