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的落户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
2019-09-05周文剑
邱 红,周文剑
(吉林大学 东北亚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 130012)
一、引言
流动人口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的县、市或者市辖区,以工作、生活为目的异地居住的人口。本文中的长期居留意愿是指流动人口打算在流入地长期居留(5年以上);落户意愿是指流动人口如果符合流入地落户条件,愿意把户口迁入该地。流动人口只有把户口迁入该地才标志着流动人口真正成为当地居民,才能促进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为此,2014年国务院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新型户籍制度,努力实现1 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1]2019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进一步明确提出城区常住人口100万到300万的Ⅱ型大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户限制,城区常住人口300万到500万的Ⅰ型大城市要全面放开放宽落户条件并全面取消重点群体落户限制,超大特大城市要调整完善积分落户政策,大幅增加落户规模、精简积分项目,确保社保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2]
目前,全球人口有55%生活在城市,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达80%以上,[3]而我国2018年城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是59.58%,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是43.37%。[4]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存在数量庞大的农村流动人口,他们虽然在城市居住但户口依然在农村。《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7》显示,2016 年我国流动人口有2.45 亿,约占总人口的1/6。[5]根据该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60.9%的流动人口在流入地有长期居留意愿,其中又有48.7%的人有落户意愿。促进流动人口在城市的长期居留并最终在城市落户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和提高城镇化水平的重要举措。
流动人口的落户意愿关系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方向与制度设计,影响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社会融入,进而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本文利用2016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首先对有长期居留意愿的流动人口进行分析,重点分析其落户意愿与流动人口的哪些因素相关;其次,在流动人口落户意愿的单因素分析基础上,建立流动人口落户意愿的多因素分析模型,分析流动人口个体特征、流动区域特征和家庭经济特征对有长期居留意愿流动人口的落户意愿的影响。之所以只对有长期居留意愿的流动人口做落户意愿的分析,是因为有长期居留意愿的流动人口才可能有落户的需求。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我国关于流动人口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居留意愿,其研究对象逐渐深化、细化,影响因素、指标范围日益深化、细化,研究范围和区域差异不断深化,取得的成果颇丰。关于流动人口落户意愿的研究,数量则相对较少。已有的落户意愿研究仅仅关注某些重点群体,主要是农业转移人口和进城农民工。而且此类研究大多关注整个群体,没有把不打算长期居留的个体从中剔除出去。
我国学者关于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及落户意愿的相关研究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研究了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杨雪等认为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收入水平的增加以及住房支出的增加都会提高流动人口在城市的长期居留意愿。[6]李辉等认为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及住房支出都会对流动人口的留城意愿产生显著影响。[7]古恒宇等认为中国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空间格局在南北向呈现北高南低态势、东西向则呈现出“U”型的分布特征且表征出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8]
二是研究了流动人口的落户意愿程度。张翼从是否涉及土地问题的角度,对80前和80后农民工的落户意愿程度分别进行了研究。[9]林李月等从地级以上城市的规模、等级和地理位置等角度,对全国流动人口的户籍迁移意愿程度进行了研究。[10]夏显力等则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程度显著高于农民工的平均水平。[11]
三是研究了流动人口落户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侯煜认为家庭因素中的家庭收入、居住类型、土地拥有状况、家庭流动状况对新生代流动人口的城市落户意愿影响显著,流动因素中流入地规模、流出地区域、流动类型和流动时间的影响均十分显著,社会融入因素中语言适应、文化认同、活动参与、身份认同有显著影响,但个体因素中的性别、年龄、大学专科及以下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和家庭因素中是否有未成年子女无显著影响。[12]孙捷等认为重点群体落户意愿均受到受教育年限、流动时长、流动范围、个体收入和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保和公积金的影响,其中受个人收入因素和社会制度因素的影响最为显著。[13]邱济芳等从方言技能的角度对进城农民的落户意愿进行了探讨,他们认为越熟悉当地方言的进城农民越倾向于落户城镇,方言技能通过收入、社会交往以及社会认同机制实现对进城农民落户意愿的正向影响。[14]卢小君等认为农业转移人口选择落户城市的类型主要受文化程度、承包地、房产、城市生活适应性、签订就业合同状况、接受职业培训状况、参加社会保险状况等因素的影响。[15]
以上研究大部分是把流动人口整体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居留意愿或落户意愿的特征及影响因素;本文是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流动人口中有长期居留意愿的群体进行落户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三、数据、变量与模型设定
(一)数据来源
本文使用2016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分析我国有长期居留意愿流动人口的总体特征及落户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该数据调查采取分层、多阶段、与规模成比例的PPS方法进行抽样。样本点分布在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个人调查对象为在流入地居住一个月及以上、非本区(县、市)户口且2016年4月时年龄在15周岁及以上的流动人口,共涉及169 000份样本。监测内容包括家庭成员与收支情况、流动和就业、居留和落户意愿、婚育和卫生计生服务。调查的主要结果不仅对全国有代表性,对各地区和各省也有较好的代表性。本文从调查数据中筛选出离开原户籍地、目前在流入地且有长期居留意愿(5年以上)的流动人口进行分析研究,共涉及102 902份样本。
(二)变量说明
被解释变量为有长期居留意愿流动人口的落户意愿,根据问题“如果您符合本地落户条件,您是否愿意把户口迁入本地”,将选项“不愿意”和“没想好”合并为“不愿意(没想好)”,构造一个二分类变量。
表1 数据统计与变量赋值
解释变量包括流动人口个体特征、流动区域特征以及家庭经济特征:
个体特征包括流动人口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和户口性质。本文把婚姻状况选项的“未婚”、“离婚”、“丧偶”和“同居”合并为“无配偶”,将“初婚”和“再婚”合并为“有配偶”。把户口性质选项的“农业转居民”、“非农业转居民”和“居民”合并为“居民”。
流动区域特征包括流出地和流入地所属的区域,将其分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和境外地区。
家庭经济特征包括已购住房所在地、全家在本地每月总收入和每月住房支出。如果被调查者在多个区域都购有住房,本文按照其选择排在该问题选项最前边的那个区域处理。具体的变量说明见表1。
(三)模型设定
本文首先利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有长期居留意愿流动人口的落户意愿状况,并用卡方检验方法分析影响落户意愿的相关因素;其次,采用二分类Logistic 回归方法,建立有长期居留意愿流动人口落户意愿的多因素分析模型,该模型中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如下:
其中,P为有长期居留意愿流动人口的落户意愿为“愿意”的概率,X为解释变量,β为各解释变量的待估系数,α为常数项。OR的值为exp(β),等于P/1-P,衡量落户意愿为“愿意”与“不愿意(没想好)”的概率发生的比值。exp(β)可直接比较各解释变量组间差异和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程度。[16]
四、实证分析
根据2016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全部被调查流动人口共计16.9万,其中有长期居留意愿的约为10.3 万,占60.9%。有长期居留意愿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为35.64 岁,男性人数略多于女性,有配偶的人数多于无配偶,家庭月平均收入为7 436.95元,月平均住房支出为878.43元,住房支出约占收入的11.8%。
(一)有长期居留意愿流动人口的落户意愿分析
有长期居留意愿的流动人口中,约有5.0万人有落户意愿,占48.7%。运用SPSS23.0软件对有长期居留意愿流动人口的落户意愿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流动人口的个体特征、流动区域特征以及家庭经济特征与其落户意愿显著相关,具体结果如下:
1.有长期居留意愿流动人口的个体特征
流动人口的个体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和户口性质。
从性别看,女性愿意落户的比例为50.1%,高于男性的47.4%,这与以往关于女性的长期居留意愿比男性高的研究一致。
从年龄看,20-29岁的流动人口落户意愿最高,愿意落户的比例为51.5%;30-39岁的流动人口落户意愿较高,愿意落户的比例为50.3%;40-59岁的流动人口落户意愿最低,低于15-19岁和60岁及以上的流动人口的落户意愿。
从婚姻状况看,目前无配偶的流动人口愿意落户的比例为52.8%,高于有配偶的流动人口的48.0%。
从受教育程度看,上过学的流动人口中,学历为小学和初中的流动人口的落户意愿最低,愿意落户的比例均为42.5%左右,学历为研究生的流动人口的落户意愿最高,愿意落户的比例为79.9%;未上学的流动人口愿意落户的比例为49.7%,高于学历为小学和初中的比例,大致等于学历为高中/中专的比例,低于学历为大学本科的比例,这与以往关于其长期居留意愿最低的研究不一致。
从户口性质看,由于户口为其他(包含无户口)的流动人口的组成成员复杂,这里不予讨论;户口为非农业的流动人口愿意落户的比例最高,为66.8%;户口为居民的流动人口愿意落户的比例较高,为53.9%;户口为农业的流动人口愿意落户的比例最低,为44.4%。
2.有长期居留意愿流动人口的流动区域特征
流动人口的流动区域特征包括流出地和流入地所属区域。
从流出地所属区域看,只有9名来自境外地区的流动人口,在此不予讨论;来自东部地区的流动人口的落户意愿最高,愿意落户的比例为57.5%;来自东北地区的流动人口的落户意愿较高,愿意落户的比例为50.5%;来自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流动人口的落户意愿最低,相差不大,愿意落户的比例分别为45.4%和45.2%。
从流入地所属区域看,流入东部地区的流动人口的落户意愿最高,愿意落户的比例为62.4%;流入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流动人口的落户意愿较高,相差无几,愿意落户的比例分别为42.7%和42.5%;流入中部地区的流动人口的落户意愿最低,愿意落户的比例只有33.0%。
3.有长期居留意愿流动人口的家庭经济特征
流动人口的家庭经济特征包括已购住房所在地、全家在本地每月总收入和每月住房支出。
从已购住房所在地看,已购住房在户籍地-县(区)政府所在地的流动人口落户意愿最高,愿意落户的比例为56.5%;已购住房在其他区域的流动人口落户意愿较高,愿意落户的比例为55.1%;已购住房在户籍地-镇(乡)政府所在地和户籍地-村的流动人口愿意落户的比例分别为53.9%和50.3%;没有购买住房的流动人口愿意落户的比例为48.4%;已购住房在流入地的流动人口落户意愿最低,愿意落户的比例为47.1%。
从月收入看,收入在9 000元以上的流动人口落户意愿最高,愿意落户的比例为58.8%;收入在0到3 000元和6 001到9 000元的流动人口落户意愿较高,愿意落户的比例分别为48.3%和48.2%;收入在3 001到6 000元的流动人口的落户意愿最低,愿意落户的比例为44.5%。
从月住房支出看,支出在2 000元以上的流动人口落户意愿最高,愿意落户的比例为60.0%;支出在1 001 到2 000 元和501 到1 000 元的流动人口愿意落户的比例分别为49.9%和48.0%;支出在500元及以下的流动人口落户意愿最低,愿意落户的比例为46.4%。
(二)落户意愿的多因素分析
本文构建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考察个体特征、流动区域特征、家庭经济特征对有长期居留意愿流动人口的落户意愿的影响。在控制流动人口个体特征变量(模型一)后,采用逐步回归方法依次追加流动区域特征(包括流出地和流入地)、已购住房所在地、月收入和月住房支出,共建立了五个Logistic 回归模型。运用SPSS23.0软件对有长期居留意愿流动人口的落户意愿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个体特征、流动区域特征以及家庭经济特征均与流动人口的落户意愿显著相关,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有长期居留意愿流动人口的落户意愿的多因素分析(N=102 902)
1.流动人口的个体特征对其落户意愿有显著影响
模型一表明在有长期居留意愿流动人口的个体特征中,性别、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和户口性质(不考虑户口性质为其他)均对流动人口的落户意愿有显著影响;而不同年龄段对落户意愿的影响表现不一致。
从年龄因素看,年龄对20-39岁流动人口的落户意愿无显著影响,与其年龄尚小而流动性强,想要寻找更好的居身之地有关;年龄对40岁及以上流动人口的落户意愿有显著影响,随着年龄增加,他们愈发关心自己的医疗和养老等问题,而流入地城市的相关费用较高,导致其流动性越来越弱,落户意愿下降。
从性别因素看,男性作为参照组,其落户意愿低于女性(OR=1.082)。女性可以通过婚嫁的方式实现落户,而且由于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她们受到的落户制约与男性相比较弱。
从婚姻状况因素看,无配偶的流动人口作为参照组,其落户意愿高于有配偶的流动人口(OR=0.919),家庭牵绊导致有配偶的流动人口落户意愿较低。
从受教育程度因素看,未上学的流动人口作为参照组,以大学专科为分界点,其落户意愿高于学历为小学、初中和高中/中专的流动人口,低于学历为大学专科、大学本科和研究生的流动人口。流动人口随着其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综合素质和竞争力不断提升,越能很好地融入流入地城市,因而其落户意愿也相应提高。
从户口性质因素看,户口为农业的流动人口作为参照组,其落户意愿最低,与其在农村所拥有的宅基地、土地以及自身的经济条件有关;户口为非农业的流动人口落户意愿最高(OR=2.026),与其自身的职业、收入及消费水平有关;户口为居民的流动人口落户意愿较高(OR=1.232)。
2.流动人口的流动区域特征对其落户意愿有显著影响
模型二在模型一的基础上追加了流动区域特征。结果显示,流动区域特征中的流出地和流入地因素在1%显著水平下对落户意愿影响显著(不考虑流出地为境外地区)。
从流出地所属区域看,来自东部地区的流动人口作为参照组,其落户意愿最低,这是由于东部地区相对较好的经济及城市发展水平;来自东北地区的流动人口的落户意愿最高(OR=1.467),这与近年来东北地区经济不景气,大量人口外流有关;来自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流动人口的落户意愿较低,这与流动人口户籍地的工资和消费水平较低,而流入地的工资和消费水平较高有关,因此形成在外谋生而返籍养老的现象。
从流入地所属区域看,流入东部地区的流动人口作为参照组,其落户意愿远高于其他地区,这与东部地区相对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城市福利有关;流入西部地区的流动人口落户意愿较高(OR=0.455),这与西部地区实施多年的人才引进计划有关;流入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流动人口落户意愿最低,与这两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有关。
3.流动人口的已购住房所在地因素对其落户意愿有显著影响
模型三追加了家庭经济特征中的已购住房所在地因素。结果显示,流动人口的已购住房所在地因素与其落户意愿显著相关。已购住房在流入地的流动人口作为参照组,其落户意愿最低,买房而落户带来的城市户籍福利与户籍逐渐剥离与此有关。从中可以看出,随着已购住房所在行政区域级别的降低,流动人口的落户意愿在不断提高(OR依此为1.057、1.176和1.324),说明流动人口的落户意愿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一种区域性。已购住房在其他区域和没有购买住房的流动人口的落户意愿差不多。
4.流动人口的月收入因素对其落户意愿有显著影响
模型四追加了家庭经济特征中的月收入因素。结果显示,流动人口的月收入因素对落户意愿在1%显著水平下影响显著。月收入在0到3 000元的流动人口作为参照组,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流动人口的落户意愿先降低后提高(OR依此为0.748、0.732和0.920)。流动人口流动的目的是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获得更高的收入。但收入增加促进落户的同时,也往往伴随着消费支出增加而抑制落户。故而,有长期居留意愿流动人口的落户意愿随收入的增加而表现出先降低后提高的现象。
5.流动人口的月住房支出因素对其落户意愿有显著影响
模型五追加了家庭经济特征中的月住房支出因素。结果显示,流动人口的月住房支出因素也对其落户意愿在1%显著水平下影响显著。月住房支出在0到500元的流动人口作为参照组,随着住房支出的逐渐增加,有长期居留意愿流动人口的落户意愿不断提高(OR分别为1.026、1.079和1.274)。城市的住房支出往往较高,虽然住房支出在增加,但与此同时也给流动人口带来了更好的生活品质,因而其落户的意愿也在提高。
综上,五个模型的综合检验概率P值均低于显著性水平,而且所有回归系数不同时为零,说明本文建立的回归模型是有意义的。从模型一到模型五的伪决定系数(Pseudo R2)逐渐增大,说明模型的解释能力在逐渐提高。同时,后边模型各控制变量的显著性与前边模型基本保持一致,该回归模型显示出良好的稳定性。
五、结论与讨论
本文从流动人口的个体特征、流动区域特征和家庭经济特征三个方面对有长期居留意愿流动人口的落户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2016年我国流动人口人数众多,总数达到2.45亿。有长期居留意愿的流动人口人数也较多,占比为60.9%。但在有长期居留意愿的流动人口中,有落户意愿的流动人口不多,占比为48.7%,不到一半。流动人口个体特征、流动区域特征和家庭经济特征中的各种因素均对有长期居留意愿流动人口的落户意愿有显著影响。
第二,从流动人口的个体特征看,年龄对20-39岁流动人口的落户意愿无显著影响,与其年龄小而流动性强,想要寻找更好的居身之地有关;40岁及以上流动人口的落户意愿随着年龄增加而下降,他们愈发关心自己的医疗和养老等问题,而流入地的相关费用较高导致其流动性越来越弱。女性的落户意愿大于男性,她们可通过婚嫁的方式来实现落户,而且其受到的落户制约与男性相比较弱。有配偶的流动人口受家庭的牵绊导致其落户意愿低于无配偶的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会提升流动人口的人力资本、竞争力以及综合素质等,从而提高其在城市的社会融入度和认同感,因而他们的落户意愿也会随之提高。户口为农业的流动人口落户意愿最低,这与他们在户籍地所拥有的土地和宅基地密切相关;户口为非农业的流动人口落户意愿最高,他们的职业、收入及消费水平等使他们在城市落户后没有后顾之忧,故而有很强的落户意愿。加快新型户籍制度的改革,破除城乡之间的壁垒,将会促进户口为农业的有长期居留意愿的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实现落户。
第三,在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来自东部地区的有长期居留意愿的流动人口落户意愿最高,来自东北地区的流动人口落户意愿较高,来自中西部的流动人口落户意愿最低;流入东部地区的有长期居留意愿的流动人口落户意愿最高,流入东北和西部地区的流动人口落户意愿较高,流入中部的流动人口落户意愿最低。只考虑流出地因素,从东部地区流出对落户意愿的影响最低,这是由于东部的城市及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好,流入地对流动人口没有很强的吸引力;从东北地区流出影响最高,近年来东北地区经济不景气和大量人口外流是主要原因;从中西部地区流出影响较低,户籍地的工资和消费水平较低,而流入地的工资和消费水平较高,形成中西部流动人口在外谋生而返籍养老的现象。只考虑流入地因素,流入东部地区对落户意愿影响最高,东部较好的城市及经济发展吸引着流动人口落户;流入西部地区对落户意愿的影响较高,西部实施多年的人才引进计划也吸引着众多的流动人口;流入中部和东北地区对落户意愿的影响最低,这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有很大关联。加快城市化的进程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都可促进有落户意愿的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安家落户。
第四,从家庭经济特征看,已购住房所在地、月收入和月住房支出都对流动人口的落户意愿有影响。在流入地购买住房的流动人口落户意愿不高,这与买房落户带来的城市户籍福利与户籍逐渐剥离有关;流动人口的落户意愿随着已购住房所在区域行政级别的降低而逐渐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区域性,流动人口向往在行政级别更高的地方落户。在流入地月收入增加促进落户的同时,也伴随着各种消费支出增加抑制着落户,因而表现出落户意愿先降低后提高的现象。月住房支出的增加,往往意味着更好的生活品质和生活体验,从而流动人口的落户意愿也随之提高。
本文虽然从以上三个特征方面对有长期居留意愿流动人口的落户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然而对落户意愿仍需进一步的研究。第一,本文只分析了三个特征中的某些因素,实际上影响落户意愿的还有其他因素,如生活成本和社会融入度等。第二,本文没有深入研究新型户籍制度改革和城市化进程对落户意愿的影响以及在不同地区的效果。第三,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流动人口的落户意愿势必会发生变化,比如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将会对来自农村的流动人口产生巨大且深远的影响,一些大城市落户限制条件的放宽放开将会提高流动人口的落户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