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情景的设计
2019-09-04王金辉
王金辉
【内容摘要】化学是初中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及生活意义重大。化学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帮助学生形成严谨、客观的思维方式。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主题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设计、应用教学情景,能有效激发学生群体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文章结合工作经验,浅谈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情景的设计。
【关键词】初中化学 教学情景 设计
教学情景,因情入景,以景生情。在初中课堂教学中设计并应有教学情景,将抽象的化学知识,通过“情景再现”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化抽象为具体,可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消化化学知识点。教学情景中的特定环境,能给予学生身临其境之感,从而直观而具体的对学习主题进行观察、研究,并把握其中的关键节点。然而,在现行的初中化学教学工作中,教师所构建的教学情景,内容较为单一、片面,而形式也十分僵硬,因而代入感不强。由于不能有效的吸引学生,师生之间互动性不强,教学情景的应用流于形式。古人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教学工作开展之前,教师需立足于学生群体及教学主题两个方面,统筹兼顾,综合考量。找寻适宜的切入点,设计出生动、形象且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情景,以此点燃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实现课堂教学的翻转。
一、实验教学情景
化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一门自然学科。教学工作中,在设计课堂教学情景时,教师应发挥化学实验丰富,化学现象多变的特点,强化学生群体的求知欲、探究欲,让学生们从被动接收状态,转变为积极、自主的求知状态。学习是逆向的过程,与人体“趋利避害”的本能相互背离。为此,要提升教学效率,就需要通过有趣的教学情景设计,让学生们乐于接近化学、观察化学。设计实验教学情景,实验现象对学生无疑最具有吸引力,是推动教学工作深入的重要出发点。为此,在设计实验教学情景时,需重点考量实验现象,以实验现象而引发疑问,利用实验结果来反推其中蕴含的化学原理。比如说,笔者在教学“二氧化碳”相关知识点时,在课堂伊始阶段,笔者没有按部就班的开展教学,而是在讲台的四周分别放上一些干冰。一会儿工夫,讲台上变成“烟雾缭绕”的景象。学生们看见后,顿时活跃起来,脸上露出好奇、期待、兴奋的神色。有的学生迫不及待的问到:“老师,这是什么原理?”笔者因势利导的回答:“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看到的舞台效果,就是现在讲台上的效果,同学们知道是什么原理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二氧化碳的知识,学习了之后,同学们就明白其中的奥秘了。”由于有良好的实验教学情景铺垫,因而后续的教学工作得以顺利、高效的开展。
二、问题教学情景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化学学习不能死记硬背,更不能对各种知识点生搬硬套。化学具有规律可循,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灵活变通,开动脑筋,方才能够触类旁通,提高学习效率。互动是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在教学过程中,设计问题教学情景,其目的在于提升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及群体互动。在互动过程中,借助于问题载体,学生们可大胆的进行思考,质疑问难,对模糊或不明白的知识点“穷追不舍”,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学有所得。如何做好问题情景的设计及应用?首先,在设计问题教学情景时,教师需客观考量学生们的认知水平,确保所设计的问题情景与学生实际情况相互契合,两者之间不能产生巨大的偏差。不言而喻,如问题情景设计的过于简单,则难以有效激发出学生们对问题的尝试或挑战兴趣;反之,问题情景难度过大,则容易导致学生们难以适应,甚至打击到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在设计问题教学情景时,需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所设计的问题情景对学生的吸引力。众所周知,由于年龄、生活阅历、知识水平等多方面的差异性,教师与学生对同一问题的感知感受不尽相同。为此,学会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才能进一步提高问题教学情境设计的指向性、针对性。
三、生活教学情景
陶行知先生言:“生活即教育。”初中化学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设计生活教学情境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意义深远。设计生活教学情景,注重在教学情景中融入生活因素,有利于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比例。从认知的角度来说,熟悉的场景、事物,更容易唤起学生的生活记忆,由点及面,从而可循序渐进的深入到学习主题之内。相对于陌生信息或陌生场景而言,熟悉的信息或场景,更容易降低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排斥感,学习印象也更加深刻。生活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向现实生活的延续、渗透,与此同时,学生们可通过在课堂上所学到的化学知识,巧妙的运用到生活中,学以致用。在教学“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时,笔者在课前为学生们布置了家庭作业:同学们有没有在生活中发现,将体积相同的两种物质相互混合后,其总体积小于两种物质的体积之和?同学们回家后,可在一个玻璃器皿中,倒入200ml的水,然后在缓慢倒入200ml的酒精。轻微搅拌,待器皿中混合液体静止后,观察混合液体的总体积数量。学生们在动手实践后,难以理解200ml的酒精与200ml的水相互混合,其总体积小于400ml的客观现象。课堂教学中,笔者再次演示了200ml的水与200ml酒精混合的实验,引申出微观粒子概念,从而帮助学生顺利理解酒精与水混合后总体积变小的原因所在。
结语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以灌输式的方法展开教学,学生们处于被动接收知识的状态,课堂氛围沉闷,教学效率不佳。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化学教学应摒弃传统教学中“为教学而教学”的陈旧理念,科学的设计教学情景,凸显教学情景趣味性、客观性及生活性,让学生们切实感受到化学世界的丰富多彩,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崔志华.初中化学教学中利用多媒體的几点体会[J].科技创新导报,2016(7).
[2]李辉.初中化学教学中情境教学应用的实践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1).
(作者单位: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长安镇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