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
2019-09-04徐晓芬
徐晓芬
【内容摘要】现今的课堂教学越来越追求效率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多媒体的出现渐渐让传统教学模式别代替。多媒体帮助减少老师用粉笔书写的时间,同时提供给学生更多课余时间去自主学习。本文就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自主预习,提供自主学习的环境同时让课堂更加生动和有效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兴致来进行研究。
【关键词】多媒体 语文教学 自主学习
引言
利用多媒體技术进行语文授课,能让教师在短时间内将课堂的主要内容讲解完,同时丰富的教学模式,让课堂的教学更加的灵活多变,让原本枯燥的课文变得更加生动。避免了传统课堂书写板书拖延的时间,及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抗拒。让学生能够有充裕的时间进行自我思考,自主学习,同时增加学生之间的相互探讨的能力。
一、利用多媒体的优点,生动课堂
语文是需要老师与学生相互配合的学科,同时也需要学生与课文相互感知。进入课文,感知内容里的情感和场景的体现,以便更好的体会学习字词语句的艺术。现在的先进的教学模式就可以很好的将学生带入到课文里。在进行景色的描写的文章或是描写人物的文章,通过图片或是影视,将学生的情感带入,便能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更深刻的体会。例如在进行《济南的冬天》的教学时,可以通过投影济南冬天图片,及播放有关济南冬天的视频让学生先对济南的冬天有大致的印象,激发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的兴致。通过对比文章与图片,找出文章对比图片有哪些更加细致的描写,让学生从文字中找到更加有意义的东西,从而完成自主的阅读学习,最后则是老师对课文的讲解。
二、提供自主学习,相互探究的环境
多媒体的出现让学生的学习环境更加的自由,因为高效的课堂可以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自我思考,相互讨论的空间。如今的语文教学应更加注重于以学生为中心轴,学生不应该只是知识的被注入者,或是一味的对知识进行记忆。学生还应该是需要对所看的文章,所学的知识的进行细化分析才能让知识真正被理解和记忆。要将被动教学方式改变,老师就需要从一个知识的输出者变成为对学生协助者,鼓励学生通过自我思考,自我反思和相互讨论找到难题的答案。老师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及学习特点各异的学生制作不同的教案,让学生的学习环境更加的依靠自己,再是依靠集体,最后才是老师。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创作能力也是集体合作能力的一种提升。例如在进行《黄河颂》的教学时,通过多媒体聆听《黄河大合唱》并观看有关黄河的录像,体会黄河的汹涌,及它在国家里的重要地位。同学们选取一段自己最喜欢的进行相互的交流和朗读,并从中获取情感并写出来,通过同组成员的点评及老师最后的讲解,从而让学生对文章有更深刻的了解。
三、利用多媒体与传统结合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下的学习,产生了多样的教学方式,也逐渐的代替了黑板板书,甚至是字纸的作业。但是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并不代表高效率的教学,教学模式过于繁琐反而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这些科技背景下的教学模式能起到的效果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是否更加高效,当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教学和布置任务时都应该思考这个问题。变通着使用多媒体带来的便捷,同时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结合,当一些教学方式成果不佳,就该做适当的遗弃。例如在进行《论语》十二章等古文的教学时,所注重的是应该是对文章的理解和翻译的过程,而一些教学认为古文枯燥无味,如果一味追求科技带来的效率,那就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中思考的过程,对文言文的学习过于依赖于现成的翻译。相反老师带领学生阅读,引导翻译更为主要。
四、引导学生自主预习及解决问题
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学习,也会出现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在教学时,课堂上的时间过于宽松,学生的思维无法很好的集中,容易让学生在学习是分心。教师在布置学生任务时,应该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目标,并且保证学生有能力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保证充分利用好课堂的时间。在信息技术下老师与学生的联系也可以变得更加的频繁。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遇到困难则可以向老师寻求指导,教师通过讲解,提供给学生思路。不给学生必须完成任务的压力也是很重要的,当学生有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老师则可以通过课堂,帮助解决疑难。通过培养学生利用多媒体进行学习,让自主学习变得简单化,以致让学生有持续学习的动力。
结束语
随着教学模式的更新,教学的质量得以提高,但无论怎么改变,这些模式下的教学都应专注于学生,满足于不同学生的要求,让他们能够适应新环境下的教学方式。同时传统教学模式不能完全的摒弃,而应融合两者,达高效率的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高效利用课堂时间,引导学生更多的参与到自主学习中。
【参考文献】
[1] 冯应东.网络多媒体环境下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6(4):86.
[2] 梁秀敏.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几点体会[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版,2015(10):14.
[3] 李建美.论多媒体技术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实施[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0(2):12-13.
(作者单位: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城关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