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雅”与“意境”:王国维美学要论漫谈
2019-09-04王庆雷
王庆雷
摘要:王国维是中国现代美学思想的启蒙者,开创了中国现代美学的新范式。他在《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与《人间词话》中提出的“古雅”说与“意境”说,对艺术的形式美与意境论进行了创造性解说。
关键词:王国维 “古雅” “意境” 形式 意象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4-0172-02
一、王国维的“古雅”说
(一)关于“古雅”一词的提出
“古”:不仅有追忆古典的情感倾向,“雅”:是相对于“俗”而言。南宋词人张炎在《词源》卷的篇首便说:“今老矣,嗟古音之寥寥,虑雅词之落落,僭述管见,类列于后,与同志者商略之”。①说明了张炎对柳永等人的趋俗倾向的悲叹。“复雅”也称为南宋时期词学的一股主流思潮。宋元以来,许多传统书画文学大家,如赵孟頫、董其昌,到民初的陈师曾、吴昌硕等人,都十分推崇“古”意精神,正如王国维在《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所说:“吾人爱石刻不如爱真迹,又其于石刻中爱翻刻不如爱原刻,亦以此也”。而“雅”正是那些有才情且品格高尚的文人们的审美情趣与价值取向的体现。②结合王国维的人格性情及思想缘由,尤其是他对五代、北宋之词的推崇,“古雅”一词的提出倒是非常容易理解了。
关于“古雅”一词的思想来源,本人认为王国维可能受到了黑格尔的“古典型艺术”的美学思想或叔本华的“媚美”之说。之前一直提及王国维的思想来源主要是叔本华与康德的哲学观念,所以对他与黑格尔的哲学联系稍微有些疏忽。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在清末民初的时候由日本传入并开始在中国登陆,梁启超、康有为、陈师曾等都东赴日本,王国维在辛亥革命爆发之际在日本居住五年。他曾翻译的《哲学概论》中就有关于对黑格尔哲学的详细介绍,在此之后的几篇文章中他便多次提到黑格尔。如《论性》一文中王国维就将黑格尔与张载《正蒙太和篇》的言论相比,在《释理》一文中王国维则讨论了黑格尔、谢林、叔本华关于“理性”的看法等。③还有就是叔本华本人也是极力推崇古希腊的雕刻的,他在对美的形态的区分中,除了优美与壮美之外,还提出了“媚美”之说,叔本华将媚美定义为意志的自荐,④此处,王国维也许是对叔本华的“媚美”之词进行了中国式传统审美观念的改造。
(二)关于“古雅”的形式美
王国维认为美除了有“优美”和“宏壮”之外还有“古雅”,古雅也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与价值,关于这个形式美的独立价值,王国维并没有作出详细解释,所以学者们对此一直持质疑的态度。在王国维这里,他认为艺术的形式也是要通过整个艺术意象才能显现出来,而这种以艺术形式的角度去看待艺术的意象问题在中国美学史上还是第一次,也是艺术在内容与形式问题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
本文暂且认为此处的古雅之艺术形式的“独立”或许作为基础性的技能学习或对艺术的修养探求,也就是王国维所说的美育普及方面的作用。若没有艺术形式的存在,那么就无法凸显出艺术之意象美,也确是无法评判基础技能上的优劣。在这一点上王国维认为“古雅”是在宏壮和优美之下的,也就是艺术的技能还是要服从意象整体,同时王国维也指出,“古雅”需要经过艺术家的后天修养和学识的积累才可以获得。这一点的提出尤为可贵,而且可以作为研究中国美学的深刻反思。特别是对于中国古代的艺术形式的基础型研究还不够,所以艺术形式这一问题,总是在现代会变得特别凸显,要么是笔墨至上主义,要么是眼高手低,不论是在实践还是理论上,这一问题的关注仍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古雅”来说,更应该关注的是当下对传统艺术的勤勉与朴素学习的态度才会使艺术在内容与整体意象上有新的突破,所以“古雅”之普及是十分紧迫的。
二、王国维的“意境”
(一)关于王国维“意境”的源意
1908-1909年,王国维在上海的《国粹》学报正式发表《人间词话》后,他把“意境”这一古典美学范畴结合了西方的美学概念重新进行了诠释,比如对艺术本质与主客关系的对照,王国维在《文学小言》第四则中言:“文学中有二原质焉:曰景,曰情。前者以描写自然及人生之事实为主,后者则吾人对此种事实之精神的态度也。故前者客观的,后者主观的也;前者知识的,后者感情的也”。⑤还对审美意象由于艺术家的关照点不同而作出了不同的分类,如“以意胜”“以境胜”“意境两浑”三类。另外他还把情感加入到客观的审美对象中去,如他所说:“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⑥这种辩证式的思想也是王国维对意境的又一创造性解释,使人们对于意境的把握和认识有了更深层的理解。
(二)对“意境”说的外延思考——关于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本文认为“意象”和“意境”和中国古代绘画品评里的“神品”与“逸品”相互是一种对应的关系。“神”与“逸”的这一对古典的审美范畴是中国对于绘画品评的两种不同方向,一般认为“神品”重“象”,“逸品”重“意”。由于历来的这一评判继承,使“逸品”“意境”达到了过度神化的效果,也更多的掺杂了人的主观色彩。最初作为神品的标准,要求形神俱备,艺术形象和内在的精神相互统一,以达到“传神”的效果。这里的“意象”不仅要求艺术形象能够精妙的表达客觀物象,也需要把生动的精神气息表现出来,才能够做到“立象以尽意”与司空图的“意象欲生,造化已奇”。而“逸品”则更多的是代表着文人士大夫的品格与风度,“逸”这一词可以被认作是道家的哲学的思想产物,追求玄淡、虚静的精神理想正是文人士大夫们借以提升人格修养在艺术创作上的表现。由此一来,逸品常常被追求与抬高,一直到董其昌的南北宗论对南宗的极度推崇,那么“逸品”这一审美路线就成了众人的审美延续,特别的追求“逸”的精神表象而忽略了“象”的本来,那么对于“意境”的把握又怎能做到完全正确呢?“意境”是一种较高的艺术层次,相对于“意象”来说它是虚拟的,是弦外之音,一种无以言喻的韵味。“意境”是“意象”在“意”上的扩展,这个“意”也是包含了较大的主观成分在内,这一弦外之音或许是艺术家留给自己和观众最神秘的地方。那是因为有“意象”的基础存在,没有“象”去表“意”,更不会有“意”在“境”上的延展,意象与意境的关系十分紧密联系,是象与辋在时空境界上的关系。意境虽是艺术家们的终极追求,前提是不能忽略意象,没有弦就不会有音,而音的关键却在于弦。那么“神品”与“逸品”之关系也就自然明了了。
三、结语
王国维的《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与《人间词话》是能够代表他的美学观点的两篇十分重要的论著,尤其是“古雅”说与“境界”说的提出,是他结合西方哲学对中国传统古典美学理论进行的一次深刻的思想剖析。
注释:
①张炎:《词源》,唐圭璋编《词话丛编》,北京: 中华书局,1986年,第 255页。
②金雅:《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王国维卷》,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01页。
③张仲民:《黑格尔哲学在清末中国的容受》,《学术月刊》,2013年5月第45卷。
④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石冲白译,杨一之校,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第288页。
⑤金雅:《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王国维卷》,第111页。
⑥金雅:《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王国维卷》,第136页。
参考文献:
[1]金雅.中国现代美学名家文丛·王国维卷[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2]张炎.词源.唐圭璋编.词话丛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张仲民.黑格尔哲学在清末中国的容受[J].学术月刊,2013,(05).
[4]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石冲白译,杨一之校.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5]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6]况周颐.蕙风词话·人间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7]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