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喹硫平合并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
2019-09-04杜育如谢滨浩李科杰
杜育如 谢滨浩 李科杰
【摘要】 目的 观察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采取喹硫平合并无抽搐电休克(MECT)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62例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实验组(32例)与对照组(30例)。实验组采取喹硫平+MECT治疗, 对照组采取喹硫平+碳酸锂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第1、2、4、8周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第1周, 实验组总有效率为81.25%, 对照组为56.67%;治疗第2周, 实验组总有效率为87.50%, 对照组为63.33%;治疗第4周, 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3.75%, 对照组为73.33%;治疗第8周, 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6.88%, 对照组为76.67%。治疗第1、2、4、8周, 实验组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发生困倦、嗜睡1例, 头晕、头痛0例, 便秘1例, 狂躁发作0例, 认知损害0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6.25%;对照组患者发生困倦、嗜睡2例, 头晕、头痛1例, 便秘1例, 狂躁发作3例, 认知损害2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30.00%;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相情感障碍狂躁发作患者采取喹硫平+MECT治疗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效果理想。
【关键词】 喹硫平;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狂躁发作;临床治疗效果;安全性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21.042
双相情感障碍是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 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 是年轻人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1]。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时极易出现破坏性行为, 因此尽快控制或缓解躁狂症状是目前的共识[2]。国外指南推荐首先单药治疗指南[3], 虽然不良反应较小, 但起效慢。我国最新指南推荐心境稳定剂和抗精神病药联用治疗[2], 研究表明, 虽然联合治疗效果更好, 但不良反应也增多[4]。喹硫平联合碳酸锂是临床常用的联合治疗方案, 虽然研究表明联合用药疗效更显著, 不良反应增多, 但大多数不良事件为轻度, 耐受性良好[5]。MECT是一种治疗躁狂急性发作非常有效的手段, 可使80%以上的症状显著改善, 且不良反应、不适感均较少, 临床上常联用抗精神病药治疗躁狂急性发作[2]。目前关于喹硫平联合MECT与喹硫平联合碳酸锂在治疗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时哪种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更佳尚无文献报道, 本研究将对这两组方案在治疗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在本院就诊的62例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 纳入标准: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中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的诊断标准[6];年龄18~60岁;贝克-拉范森狂躁量表(BRMS)≥22分;可配合治疗;临床资料完整;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器质性精神障碍和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躁狂;认知障碍;沟通障碍;对本研究治疗药物过敏;严重躯体疾病;孕妇。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实验组(32例)与对照组(30例)。实验组中, 男17例, 女15例;年龄19~60岁, 平均年龄(40.2±7.1)岁;病程1.3~5.6个月, 平均病程(2.6±1.3)个月。对照组中, 男16例, 女14例;年龄18~58岁, 平均年龄(39.8±7.3)岁;病程1.2~5.8个月, 平均病程(2.7±1.4)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1. 2. 1 对照组 对照组采取单纯药物治疗, 即喹硫平+碳酸锂治疗。富马酸喹硫平片(AstraZeneca UK Limited, 进口药品注册标准:JX19990170, 注册证号H20160664, 规格:25 mg/片), 用法:第1天为100 mg/d, 第2天增至200 mg/d, 第3天再增至300 mg/d, 第4天再增至400 mg/d, 之后根据病情调整增加药物剂量, 每天增加药物剂量≤200 mg, 最大剂量≤800 mg/d。碳酸锂缓释片(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0900013, 规格:0.3 g/片), 0.3 g/次, 2次/d, 若喹硫平增加至最大量1周后症状无缓解, 增加至0.6 g/次, 2次/d。
1. 2. 2 实验组 实验组采取喹硫平+MECT治疗。喹硫平用法用量同对照组。MECT治疗前完善与患者沟通, 告知患者其治疗原理、疗效及风险等, 并签署治疗知情同意书。前4 h禁食、水, 给予阿托品0.5 mg静脉推注, 上午8:00~10:00点完成治疗, 再以相应剂量和速度推注丙泊酚, 待睫毛反射消失, 静脉注射氯化琥珀胆碱0.6~1.0 mg/kg, 肌束收缩消失后插入口腔保护器, 予以相应能量电量进行MECT治疗。在治疗过程中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根据病情治疗6~10次, 第1周治疗3~4次, 之后2~3次/周, 直至完成全部。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采用BRMS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评分, 其中0~5分为无明显症状, 6~10分为有轻度或可疑躁狂症状, 11~21分为有肯定躁狂症状, ≥22分为严重躁狂症状。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第1、2、4、8周的临床治疗效果。疗效判定标准:临床症状彻底消失, BRMS评分0~5分为显效;临床症状有所缓解, BRMS评分较治疗前有所降低为有效;临床症状未见好转, BRMS评分无变化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②采用治疗时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估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第1周, 实验组总有效率为81.25%, 对照组为56.67%;治疗第2周, 实验组总有效率为87.50%, 对照组为63.33%;治疗第4周, 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3.75%, 对照组为73.33%;治疗第8周, 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6.88%, 对照组为76.67%。治疗第1、2、4、8周, 实验组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实验组患者发生困倦、嗜睡1例, 头晕、头痛0例, 便秘1例, 狂躁发作0例, 认知损害0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6.25%;对照组患者发生困倦、嗜睡2例, 头晕、头痛1例, 便秘1例, 狂躁发作3例, 认知损害2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30.00%。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 有研究认为主要与神经递质系统的紊乱有关[7]。因此, 临床上常用药物以调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谷氨酸、γ-氨基丁酸等受体相关, 如心境稳定剂、抗精神病药。对于轻躁狂发作可以使用单一用药治疗, 而对躁狂发作, 推荐心境稳定剂和抗精神病药物联合治疗。喹硫平、碳酸锂是目前较为有效的治疗药物, 但伴随着临床的使用, 其药效、不良反应逐渐显现。MECT采取适量、短暂电流刺激, 导致患者丧失意识, 以达到控制精神病症状的目的, 提高药物疗效的协同作用, 更可解决药物耐受情况。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第1、2、4、8周, 实验组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中各组的总有效率与国内参考文献[8]相一致。两组的总有效率均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 可获得平稳升高, 但实验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患者并发症中, 认知损害为较为严重的并发症, 失语、情绪障碍为表现, 任由其发展可变为血管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症等严重后果。本研究中实验组患者未出现认知损害的严重并发症, 治疗较为安全。由此可见采取喹硫平+MECT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狂躁发作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 在双相情感障碍狂躁发作患者中, 与喹硫平+碳酸锂相比, 采取喹硫平+MECT治疗起效更快、疗效更好, 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在愿意接受MECT治疗的患者中可以推广。但本研究存在样本量较小、没有采用盲法、对远期预后评估的不足, 未来需要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Alonso J, Petukhova M, Vilagut G, et al. Days out of role due to common physical and mental conditions: results from the WHO World Mental Health surveys. Molecular Psychiatry, 2011, 16(12):1234-1246.
[2] 于欣, 方贻儒. 中国双相障碍防治指南. 第2版. 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 2015:50-52.
[3] Fountoulakis KN, Grunze H, Vieta E, et al. The International College of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CINP) Treatment Guidelines for Bipolar Disorder in Adults (CINP-BD-2017), Part 3: The Clinical Guidelines. Int J Neuropsychopharmacol, 2017, 20(2):180-195.
[4] Grande I , Vieta E. Pharmacotherapy of acute mania: monotherapy or combination therapy with mood stabilizers and antipsychotics. CNS Drugs, 2015, 29(3):221-227.
[5] Sachs G, Chengappa KNR, Suppes T, et al. Quetiapine with lithium or divalproex for the treatment of bipolar mania: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 Bipolar Disorders, 2004, 6(3):213-223.
[6] 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精神障碍分类). 中华精神科杂志, 2001, 34(3):184-188.
[7] Grande I, Berk M, Birmaher B, et al. Bipolar disorder. Lancet, 2016, 387(10027):1561-1572.
[8] 王小虎, 文靜, 张斌. 喹硫平联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老年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 吉林医学, 2018, 39(6):1097-1099.
[收稿日期:2018-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