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虚词备考对策
2019-09-04卢小丽
卢小丽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苏教版文言文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意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新课标指导下的南通市近几年语文中考,关于文言虚词考查的形式和分值,应该是稳中有变,稳中求变,以解释加点的文言虚词为主要的考查形式,同时将重要的文言虚词放在句子中去考查考生的掌握情况。
一、近几年南通中考文言虚词初析
2014年关于文言虚词继续保稳出题,不改变形式,考查重点为“逾”(可联系《送东阳马生序》中的“不敢稍逾约”)“苟”“况”“之”“乎”等,分值为4分,在文言实词“形骸”一词中稍有难度,但如果学生懂得“放浪形骸”一词,句子翻译也应该迎刃而解。
2015年,在解释词语中,未将文言虚词作为单独命题内容,在“其峰盖庆忌塔,之址也”一句翻译中(3分题),重点考查了“其”“之”“也”,且这一句翻译几乎没有难度。
2016年考查的文言虚词有“然”,句子翻译“则安知此室果非烟艇也哉”中,11个词,6个虚词,其中“果”既可以作为名词“结局、结果”;也可以做动词“实现、完成”;还可以做形容词“饱满、充实”“坚决、果敢”,以上义项“果”是以文言实词身份出现,另,“果”还可以做副词“果真、果然”“到底”;连词“如果”,以上义项“果”又是以文言虚词身份出现,而语境“则安知此室果非烟艇也哉”中的“果”,的确可以算是本句中的第7个虚词。
从近几年南通地区中考角度出发,所考查的文言虚词一般都作为平时教学的重点进行讲授,且这些虚词考点在课内,延伸到课外,万变不离其宗,分值一般控制在3分—7分,在南通读文85分中所占的比重有一席之地。
二、归纳总结文言虚词教学方法
1.语法分析法
从语法角度去分析,“之”如果作为结构助词去理解,往往是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即:定语+之+中心语的结构,定语可以是名词、代词或形容词。在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爱莲说》“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中的“菊”“莲”和“牡丹”作为名词去理解,不言而喻,而三句后面的“爱”显然不做名词,也就是这三句话的结构为“名词+之+动词”,这一结构让笔者结合“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来分析,请看以下A、B两种类型:
A类: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送东阳马生序》 。
B类:菊之爱,陶后鮮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A、B两类从结构看都是“名词(代词)+之+动词”的相同结构,但仔细比较会发现,A类中的动作施动者即为主语“悍吏”“两狼”和“余”,即为“主语+之+谓语”,而B类并非如此,施动者应为人,而非“菊”“莲”和“牡丹”,即为“宾语+之+谓语”,看似相同的结构,却有着巨大的差别,于是,这两种类型也就决定了“之”用法和意义的差别,A类中的“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而B类中的“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2.巧妙追问法
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过程,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自学的能动性,让他们在初读文本时,必须学会凭借工具书和课文注释逐字逐句读懂课文,减轻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着眼于培养学生自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以上内容参考自钱梦龙先生《愚公移山》教案),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九年级下册《愚公移山》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
请大家计算一下,参加移山的一共多少人?其中有几个是成年人?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找到“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这一句话省略主语“愚公”,加上“荷担者三夫”,一共是四人,后文还有“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这样参加移山的共有5人。
关于成年人这一问题,自然会落实到文言词“夫”上,教者完全可以对“夫”的一词多用适时讲解。
愚公身边的人对移山持哪些看法?
比较阅读:
A: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两句话,句式相同,内容相近,但表达的语气、感情却大不相同,何以见得?且看“君”与“汝”两种称谓,自然带领学生去探寻“君”与“汝”这两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君”,其中有一种用法为代词,对对方的尊称,“您”;妻子对对方的尊称。“汝”,代词,第二人称代词,在文言里一般是轻贱的称呼,“你”或“你们”。从称谓上看,愚公的妻子称愚公为“君”,智叟称愚公为“汝”,称谓的对比,自然看出智叟对愚公轻视的态度。
正如钱梦龙老师《〈愚公移山〉教案》带给笔者的启示,文言文课堂也讲究“三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具体到文言虚词教学课堂,强烈的问题意识,灵巧的发问技巧,务实的训练方式,全方位地辐射和渗透到文言虚词教学课堂上,一定能激发学生课堂参与兴趣,优化文言虚词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田家炳中学(22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