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有趣更要有灵魂
2019-09-04秦军朝
秦军朝
朱尔·勒纳尔说,“趣味的成熟必须以牺牲愉快为代价”,但是趣味从根本上就是一种能够给人带来感官愉悦、能够引起人们兴趣的东西,就像伊壁鸠鲁所说,“乐趣”是“幸福生活的全部”,是“人们首要的,不可缺少的东西”。这一点,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课堂上,或者说语文教学能不能让学生感到有趣,教师的因素当然是首要的。如果语文教师有着一颗有趣的灵魂,那么,他(她)的课堂也一定有趣、有魅力、有活力。
一、用求知欲吸引学生:“想不想知道?”
不必说“学习是儿童的本能”之类的话,初中生,年龄在12~15周岁之间,大部分对课文中所附插图仍然是感兴趣的,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来看看插图。譬如学习《与朱元思书》,课文后面附有《富春山居图》(局部)的插图,以及“〔元〕黄公望作”的文字。可是,文章脚注中明确说明“吴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显然,这两个人不是一个朝代,怎么把这幅图当作课文插图了呢?这幅图中所画景色与课文是什么关系?画这幅图的黄公望与写这篇文章的吴均,两个人又是什么关系?有细心的学生发现了这些问题,来问我。我就把问题抛给其他学生,“你们自己解决”;学生不能解决,不知道答案。于是教师问学生,“我就问问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想听我说吗?”于是,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出来了,一架语文学习与传统文化之间的桥梁就架起来了。吴均的文学成就与黄公望的大家匠心,课文文风的“清拔有古气”与画作画风的“澄怀观道”一脉相承,对于勾连学生学习的课内与课外、打通语言与图画间的界限,无疑大有作用。
这种求知欲的激发,可以勾连学生的课内学习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构建“大语文观念”,促进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切事物与语文有关的知识,进而树立学以致用观念来凸显语文学习的价值。如教学《中国石拱桥》,结合课前预习问题“你可能见过各种各样的桥,这些桥有什么共同特点……”引导学生实际观察一座石拱桥,并模仿课文对赵州桥的描述进行表述,让学生在课文的精彩之外,发现生活中的精彩。
二、用操作欲吸引学生:“想不想玩玩?”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是因为儿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趣味是高昂的,思维是活跃的,既动手又动脑,既熟练巩固所学又开拓求取新知。可是,语文课中的实操,譬如对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使用,就多由教师来把控,这直接剥夺了学生原本可以通过实操可以获得的乐趣。所以,教学课堂上,教师大胆放手指导学生直接操作某些教学资源,尤其是某些辅助教学设备带给学生的学习乐趣,对于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寻这一过程中的乐趣,很有必要。
例如教学《春》,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的影像、展示的图片、附设的声音,让学生直接操作完成,这种观看效果远比教师自己直接操作的效果要好得多。原因是,这是他们自己操作的,听课的学生会把操作多媒体设备的学生当作“自己人”,“自己人”能不给“自己人”捧场?能不去认真听讲?
及至后来学习《山坡羊·潼关怀古》的课前预习时,以配图辅助理解诗意,因为“懒得去做”就直接问学生“你们想不想自己制作个课件?”学生们表示意外、有困难,便故意“激将”:“我就是想问问,你们到底想不想自己弄个课件玩玩?”然后又“轻描淡写”地说:“就是简单地配个和诗句内容相搭的图片就行;当然,如果有合适的短视频、影像资料,也行”,一下子就激发起了学生的活动参与兴趣。于是,组建课件制作小组,分别找觉得合适的配图,然后讨论哪几幅配图较为合适,再制作课件在课堂上播放……自始自终,性味盎然。而究其根本,实在是强化了学生的信息搜集与整理、分析等能力的建设。
三、用表达欲吸引学生:“来说说吧!”
婴儿从母腹中出来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啼哭。这啼哭,就是他(她)的语言,用来大声向这个世界宣告“我来了”。所以,除了天生的哑巴,没有谁不想说话、没有谁没有表达欲望。“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照着谷梁赤这个说法,在语文教学课堂上,学生就要大胆、当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看法、感受,否则就不是一个好学生。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应该表达时表达。
如教学《背影》时,已掌握的知识已经告诉师生,一般作品描述人物多着眼于面部,着力于音容、笑貌、神情等,可为什么这篇课文偏偏非要去写父亲的“背影”?既然有此疑问,把它当作一个问题抛给学生,“说说你们的理解和想法吧!”然后,学生们在畅所欲言间,对于文本阅读与研究的心向浸润,就已然会被激发,哪里还需要教师费劲的讲解?只需在紧要处,适当点拨就可以了。又如,学生写作常有错别字或白字出现,那就开个“易错字座谈会”。先收集资料:常见的易错字有哪些;然后座谈:说说自己收集这些易错字时的感受和想法;再来交流:说说你是用什么办法对付错别字的的;最后用行动倡议:今后的学习中,自己具体会怎样做;等等。一个座谈会,一路的言说表达,会在无形中提高学生对易错字的关注程度。
四、用期待感吸引学生
旧时评书艺人说书,每每一到节骨眼儿、关键处,总要为吊听众胃口而来上这么一句“毕竟不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听众心痒难耐,“到底是怎么回事?不知道啊。”于是,只好乖乖地在第二天准时到场听书,以求解开自己的“纳闷”之处。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等待效应,其实就是人人都有的、一种心理上的期待。语文教学中,教师成功地制造出学生的这种期待感,在课堂环节的跌宕中让学生因强烈期待而特别关注课堂教学活动的点点滴滴,在态度和行为发生积极的变化之余,学生语文学习的趣味体验也会更加深刻。
比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在“学生交流成果、补充释疑”环节进行到“百草园里有许多乐事,你觉得哪一件最有意思?哪些地方写得特别好?”时,针对“雪地捕鸟”一事中的动词使用,因其生动、形象而散发出的盎然趣味,我即采用说书人的惯用结尾语言来做学生期待感的激发:“对于‘雪地捕鸟一事,个中意味在于语言,而语言之意味则在于动词的使用。毕竟不知作者动词使用的趣味在于何处,欲知详情,且听为师慢慢道来。”突如其来的一番半文半白、近乎说书人的语言与腔调,在带给学生极大新鲜感的同时,也成功地激发起他们的期待感。从而让學生愿意听讲、认真听讲。
以上所述,都是在说教师怎样做,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总结一些窍门绝技是肯定的。在此之外,学生的所作所为—一颗有思想、有趣味的灵魂,也是必需的。譬如,遵守课堂纪律、积极预习新课、课上认真思考等。然后,有所获、有所得,快乐在其中,“我”的语文课,自然就会趣味横生、趣味无穷了。
作者单位:河北省沙河市第九中学(05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