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物流智慧化发展探讨
2019-09-04张芳芳
刘 源,肖 楠,张芳芳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1 引言
在智能制造及“工业4.0”的多重推动下,我国物流业正在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快速转型,智慧物流发展也迎来机遇期。2019年2月21日,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作为全球对新经济行业数据挖掘和分析领先的权威机构,发布了《2018-2019 中国智慧物流行业研究报告》,报告中数据显示,当前物流企业对智慧物流的需求主要包括物流设备、物流云及物流数据三大领域,2018年智慧物流市场规模超过4 000 亿元,预计到2025年,智慧物流市场规模将超过万亿[1]。
国内学者对智慧物流的关注及研究在逐年增多,以智慧物流为检索词搜索到1 000 余篇文章,近三年文献篇数快速增多。对智慧物流的研究主题主要集中于技术层面和发展面临问题等两大方面。姜大立等[2]通过分析智慧物流的信息化技术、智能化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三大类关键技术,提出从政策引导、合作模式、物流标准体系、闲置资源、技术设备及人才培养等方面推动智慧物流系统的建设对策,从而适应智慧时代,促进智慧物流的建设发展。伍宁杰[3]基于对传统物流较高的成本和低水平的管理制度问题分析,提出向智慧物流转型的必要性及迫切性,且提出智慧物流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余娟[4]从行业标准制定过程缓慢、基础设施落后、智能服务水平低、专业人才不足等方面分析了智能物流发展的障碍,从而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国内学者对于智慧物流的发展并没有从企业角度展开细致的研究,对于各环节间的协调及分工协作的作用没有足够的重视。
物流的智慧技术多集中在作业与装备层面,价值也主要体现在作业的降本增效方面,智慧化的建设及发展注重于某一节点具体内部,忽略了整个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智慧化现状及节点纵向智慧化发展之间的衔接和协调作用,从而导致企业在智慧化转型发展中进程缓慢。且目前不少企业对智慧物流的认识不够充分及全面,而本文针对目前企业物流智慧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论证协调发展的必要性,从而提出协同发展的可行性建议措施。
2 企业智慧物流片面性发展
2.1 概念理解层面
部分企业对于物流自动化、智能化及智慧化概念的认识比较模糊,理解上存在片面性。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自动化与智慧物流概念相差甚远,当物流自动化的设备接入智慧物流时,仅可以作为一个执行单元。在物流系统中,智能化物流是由自动化物流发展而来,当一个自动化系统的知晓能力上升到状态感知、实时分析、科学决策、精准执行层面,就可以讲这个物流系统具有了智能。目前出现的研究中对于智能物流及智慧物流并没有做定义的区分,但是智能物流与智慧物流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区别,智能物流的能力聚焦于“知晓”,聚焦于系统的感知、分析、判断、执行形成的闭环,强调的是执行能力,而智慧物流不仅强调物流系统是否具备了“智”的能力,更加强调是否具备自学习、自适应、自修复的能力。
综上所得智慧物流定义为:以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为支撑,在物流的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配送、流通加工、信息处理等各环节实现系统状态感知、实时全面分析、及时处理及自我调整功能,进一步达到自主决策和学习提升,实现物流规整智慧、发现智慧、创新智慧和系统智慧的现代综合性物流系统。相对智能物流而言,智慧物流更强调是否具有自学习、自适应、自修复的能力,但目前不少学者的研究中并没有区分智能与智慧,所以本文中不再将智能与智慧物流进行区分。目前部分企业对于智慧物流的理解还停留在自动化及智能化层面,并没有真正理解智慧物流的含义。现阶段不少企业也逐渐认识到智慧物流自学习的能力,但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正是这种对于智慧物流认识的片面性,阻碍了企业物流智慧化发展进程。
2.2 技术作业层面
从目前来看,企业不仅对物流智慧化概念理解具有片面性,在技术及作业层面的智慧化发展也不尽如人意。从制造企业的角度来看,与生产设备相比,物流系统的建设相对落后,大多数物流业务处于机械化阶段,物流信息化水平不高,物流自动化和智能化的距离相差甚远。一方面,目前中国只有少数知名的大型制造企业真正参与智能制造,他们拥有雄厚的实力和丰富的资源,可以建立智能工厂,帮助企业实现智能物流升级。
北京伍强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尹军琪对此表示,个性化、定制化、高端化、快速响应是“工业4.0”背景下物流的重要特征。物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是智能、联通、透明、快速和高效,而所有物流活动的实现都需要全流程的数字化作支撑。在这个过程中,大数据、物联网及人工智能的应用将发挥重要作用,并且在物流领域中都有相应的运用场景,如图1所示。近些年来,亚马逊、京东、阿里巴巴、顺丰、DHL、UPS等公司已经开始尝试无人驾驶、无人值守配送和物流机器人等尖端领域,且在仓内作业、运输作业及末端作业中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在整体物流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及上下游企业间的协调上并没有跟上智慧物流发展的脚步。无论是已经进入智慧物流领域的大企业还是正在准备转型智慧物流的小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的同时均应考虑到物流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3 企业物流智慧化协调发展的必要性
3.1 企业物流自身特点
企业物流是现代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只有与社会物流同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随着智慧物流的提出,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转向智慧化发展,但在转型发展过程中,企业物流必须结合以下自身特点来制定发展战略:
图1 智慧物流相关技术
(1)一体化。物流一体化是指以物流系统为核心,经由生产企业、物流企业、销售企业,直至消费者的整个供应链的整体化和系统化。一体化模式消除了物流企业之间的利益冲突,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强了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在发展智能物流的同时,必须认识到物流一体化特征的重要性。例如,在提出智能物流概念之前,海尔集团通过JIT管理理念实现了采购、物料配送和配送物流的同步过程,实现了在中心城市8 小时、区域内24 小时、全国4 天以内配送到位。各环节中并未实现自动化或者智能化,仅仅使用一体化的思想便可做到如此效率,所以在智慧物流发展过程中要充分把握一体化思想的重要性。
(2)二律背反性。二律背反也可以称为效益背反,该现象在物流领域中极为普遍。只注重部门效益最大化,没有实现物流系统化或组织结构不合理等原因均可产生二律背反效应[4]。这深刻的揭示了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及复杂性,物流企业之间应该建立系统和共赢的思想[5]。尤其在物流企业智慧化发展过程中,效益背反应该得到重视且被考虑在每个环节设置当中。物流企业为了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通过控制库存来减少成本,可以降低保管费用和原材料占用资金,但大量减少库存保管货物,很有可能会带来企业断货缺货的后果,进而影响顾客响应速度,导致企业违约成本或生产线停工待料成本的增加;相反,如果为了快速的响应客户,就会大大减少缺货率,仓库堆积的货物以及原材料所导致的资金占用和仓库保管费用成本将大幅增长。如图2所示,这就是物流领域中存在的二律背反现象。所以基于这种情况,在企业向智慧物流转型时,应追求整体效益最大化,注重物流环节间的协调发展。
图2 缺货率与保管费用、顾客响应速度的二律背反
3.2 供应链管理理论
供应链是一个包含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以及客户等多个主体的系统。其一般结构关系如图3所示,在供应链的节点之间都有信息的传递,上游供应商通过物流将货物运送至制造商,经一系列加工后生产成产品运送至零售商,最后直至客户;然后从客户往上游反馈的有信息流,也会有逆向物流的产生。而供应链管理则是充分运用集成思想,对从供应商、制造商到最终客户的整个供应链系统进行协调控制及优化操作的活动过程,是一种全要素、全过程的集成化、协调化、一体化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要求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之间、各物流环节之间必须协同运作,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共同应对外部市场复杂多变的形势。同样在物流智能化转变的过程中,企业不能仅仅追逐于物流环节中的某一环智能化发展或者是大力发展本企业的智能化进程,打造智慧高效、协同运作的供应链才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
在智能制造趋势下,智慧供应链相比较于传统供应链具有更多的市场、技术及服务要素,并具有如下特点:一要把握全局性,注重整个物流系统优化与智慧供应链上各个企业的绩效;二是强调与客户及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了解他们真正的价值需求,聚焦于纵向流程端到端整合,实现供应链上的全程可视化,着重对客户服务满意度的提升,促进产品和物流服务的迭代升级;三是重视基于全价值链的精益制造,从精益生产到拉动精益物流、采购及配送建立精敏化供应链,实现全过程精益物流。总之,智慧供应链上不再是单独的企业、部门或个人在运作,而是整条供应链都在思考。根据物流本身所具有的二律背反性或是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作效应,在企业智能化转型过程中,目前存在的对智能化认识的片面性阻碍了其发展的进程,必须重视企业上下游之间以及物流环节之间的协同作用。
图3 供应链结构图
3.3 协同理论
协同理论(Synergetics)亦称“协同学”或“协和学”,是20 世纪70年代以来在多学科研究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系统科学的重要分支理论[6]。“协同”指的是复杂系统中各组成要素之间及各子系统之间在操作运行过程中的合作、协调、同步,在宏观上这一概念表现为整个系统的有序化。
发展智慧物流的核心是“协同共享”。提出协同物流是对供应链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它把控制范围扩大到每一个节点企业,而不仅仅是上下游之间。关于传统物流、现代物流及协同物流的区别见表1。协同物流的发展不同于传统物流,在技术、服务及运作管理方面更强调协作的重要性。在智慧物流与供应链协同发展的时代,协同物流是发展智慧物流的基础工作。协同物流反映了通过改变物流方式、物流途径挖掘物流新利润源泉的趋势,它通过综合供应者到消费者的供应链运作,使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流动达到最优化,并追求全面的、系统的综合效果。它使生产企业、零售企业、运输企业用更低的成本解决企业内外物流问题。
表1 传统物流、现代物流及协同物流之间的区别
4 企业物流智慧化发展建议
无论是制造企业还是零售企业在向智慧物流转型的同时,必须主动与政府部门及其它企业进行合作,且主动适应智慧物流发展的趋势。目前,智慧物流的需求主要集中于物流技术、物流云及物流大数据等领域,企业对智慧物流的应用投入大大提升了行业效率,智慧物流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引导力量。近些年来在企业发展智慧物流的过程中,行业中发展标准制定进程缓慢、智慧物流基础设施较为落后、末端智能服务水平不高等因素的制约作用越发显著。为了实现整个物流供应链的一体化运作,企业应当清楚发展智慧物流时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实现整个供应链上所有物流企业及物流各环节间的无缝衔接。本文从需求、流程及组织分工协作等方面提出相关发展建议。
4.1 需求的单元化
物流业降本增效已经提出4年之久,并且各项相关政策也被逐步落实,智慧物流转型发展也得到企业的认同,但目前在企业物流节点上仍然有高成本低效率等问题未被解决,不同运输方式、载运工具之间的衔接、接驳和转运技术更是有待突破创新,需要对单元化封闭载运工具进行创新。智慧物流的发展需要新一代的单元化载具及ID单元化。
单元化载具如集装箱、托盘和周转箱的标准单元化体系在国外早已运行,而在国内的竞争市场中,由于铁、公、海、空等运输主体的载重及容载空间的不统一,政府政策的不完善及企业实际操作中的复杂性,均导致物流载具标准化、单元化进程缓慢。而整个物流行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唯一出路无非就是物流标准化、单元化、模块化及智能化发展。随着人工智能及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未来更多分散化、多品种、小规模的货物也需要实现标准化作业,这就要求在发展智慧物流的初期,如托盘和周转箱等载具的标准化、单元化必须得到落实,进而实现集装箱和货运体系的标准化,来满足货物大规模集中后的标准化和规模化处理,在机械化和自动化设备的基础上实现低成本高效率高安全的作业操作。
智慧物流的发展更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单元化,ID 单元化是对运输货物信息的技术体现,是对运输车辆的智能匹配及运输中追踪定位的实现基础。货物的集装单元化是物流现代化的一项基础建设,既可标准化也易分易合。给每一个管理的基础对象(资源、货物)建立一个可识别的数字身份,物流流程和一切管理可用ID 的链接来描述和对应,物流即可实现数字化,数字化是实现智慧物流的核心。
4.2 流程的柔性化
智慧物流对流程的柔性化要求极高。流程的柔性,主要体现为流程在应对业务变更和调整时的便利性。一方面通过智慧设备来代替生产过程中的部分人员,或者为机械化设备赋予智能程序。智慧设备与工作人员相比较而言,可具有多种技能以适应业务流程的变化,且业务流程本身以及运行环境具有很多不可预测的可能性,当异常情况发生时,通过智慧设备要能做出及时的停滞以及信息反馈动作。另一方面通过更细化的分工协作来处理个性化、多元化、快速变化的需求。多元化及个性化的需求对流程的重组能力要求较高,智能代替人工可以使设备的替换、运行、生产及传送效率大大提高。流程的分支处理能力是满足快速变化需求的前提,例如某制造企业的订单审核需经过销售部、技术部、生产部等多部门的层层审核检验,但智慧物流数据信息处理系统可以快速完成订单审核以及生产计划通知,流程中的各环节迅速做好准备。因此,需要建立柔性的流程来满足智慧物流发展的需要。
4.3 网络的弹性化
改变网络资源的组织方式,使平台成为新的资源组织者和监管者。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及区块链等新型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技术而提出的智慧物流,是借助现代科技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力量,以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主要目标,将企业有限的物流资源与社会分散的物流资源进行无缝化链接的一种动态管理运作体系。以国美为例,该公司的物流网络就极具弹性,在需求量大且稳定的地区,国美便与能力较强的运输商进行合作运输,对于部分零担货物,便与微小企业合作,以防止自身在面临不同需求时设备的闲置或不足问题。且随着智能化的发展,各种第三方及第四方平台的出现,使企业无需自身拥有物流运输的基础设备,网络平台已经成为新的资源组织者。
资源整合离不开IT系统的支持,包括大数据、区块链技术、网络技术、云计算等技术支持。基于技术支持的保障,现代智慧物流在发展过程中才可能实现企业之间、流程环节之间、多元化与快速变化需求之间等多形态的协同方式,从而更好地将各自的优势资源整合起来,实现智慧物流网络的弹性化。
5 结论
智慧物流不同于自动化概念,其具有一种自组织、自学习的能力,要解决需求的个性化、多元化、快速变化等问题,不仅要在技术作业层面着重发展智慧化,更要注重组织方式、分工协作层面的智慧化发展,进而提高物流的应变与演进能力,并保持分工协作的协同和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