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举措”促进建立学生与学校的亲密关系
2019-09-03何群华
何群华
爱校教育是情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学生身处学校而不爱这所学校,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从短期看,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从长远看,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甚至会给他们造成一定的心理伤害。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对学校产生持久的爱呢?学校作为社会型组织,首先要让学生与学校建立起一种亲密的关系。因为学生与学校之间建立亲密的关系,是学生爱校的根源。然而,相对于亲子关系来说,学生与学校的关系所产生的条件、性质和发挥的作用,甚至互动的方式都有明显的差异,这种关系是多层面的、网格型的,也是偏社会型的。虽然二者都有教育关系,但亲子之间的教育关系有伦理义务和法律成分,而学校的教育关系更是一种较为宽松的服务关系和学习共同体成员的关系。在此,将探讨三种促进学生与学校建立亲密关系的措施。
一、连接
要尽可能地让学生与学校的一切人、事、物发生“连接”。就像一棵树的根必须扎根土壤,方能吸收泥土中的营养一样,只有把人连接到所处的环境中,才能获得新的生命力。
要做到有效连接,必须具备平等、尊重这个最基本的条件。这是由学校关系的社会性质所决定的。一是学校的制度要公平公正,以确保每个学生的权利。以编班为例,均衡编班是体现教育公平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会影响学生的爱校情感。比如,有一所学校,曾经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分为快班和慢班,甚至一個年级存在四种不同等第的班级。这使该校大部分的学生缺乏爱校情感。二是学校教育实施者要平等对待并尊重每个受教育者。教师是学生与学校建立关系的纽带,师生关系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与学校的关系。如学生怀着对教师的感激与爱戴,毕业后还会回到曾经的校园看看。
有了一个平等、尊重的氛围,就需要用活动来促进连接的达成。校园活动就是让学生与学校更多的人、事建立连接的有效载体。如笔者所在校最近一次办学成果展中,参与最积极、最深入的就是学校当年的文艺宣传队、体育训练队和美术队的学生。因为他们通过校园活动与学校建立了亲密关系。众多的校友时常想起来的就是当年参加的学工、学农和校运动会等活动。当然,校园活动不只局限于文体活动和社团活动,还可以是项目化的小组学习活动,让学生广泛参与、深度参与,并从中获得乐趣。
另外,学校环境也是形成连接的有效载体。很多时候,学生会因为校园里的一草一木而触发怀旧之情。自从笔者所在校的国学堂、小喷泉等建成后,在课间、中午和傍晚时,经常会有三三两两的学生静静地坐在那里或思考、或读书、或交谈。多年以后,学生们可能会忘记课堂上讲了哪些知识,但不会忘记这些幽静的去处。
二、赋能
所谓赋能,就是赋予他人或合作对象某种能力或能量。通俗地讲,就是帮助他人或合作者“增强能量”。那么,如何赋能呢?那就是“相信”,无比的相信。相信是一种力量,无比的相信就是无穷的力量。相信学生的能力,给予他们锻炼和展示的机会。学校作为一个社会组织,不是属于校长个人或管理团队的,而是属于全体教职工和学生的。因此,在学校的组织运行中,要责权分明,让每个成员都参与进来,都有对组织的归属感和成就感。
例如,学校办学成果展的文艺晚会直播获得了广泛的关注,达到了155万的网络点击量。其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赋能给了学生和校友。学校鼓励校友们申报节目,办一场属于校友和在校学生们自己的文艺晚会。节目征集通知发出后,一开始只是那些曾经是学校文艺宣传队员的学生响应,后来随着校友会的动员,广东校友分会组建了队伍,编排了精彩的节目。他们克服了排练场地、队员分散等重重困难,最终在晚会上精彩亮相。还有校友合唱队,更是能量满满,在整个暑假期间,每天冒着炎炎烈日坚持排练。
又如,学校一直在深化完善的学生自主管理,因为相信学生,使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不断提高,效果越来越好。在校园文艺晚会中,很多学生都参与并成为了志愿者,为整个活动服务。学生们在自主管理中,获得了参与感和成就感,也加深了爱校情感。
《论语·雍也》篇中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对教育工作者来说,更是如此。赋能他人,也是赋能自己。校长只有帮助教师们获得成功,自己才算是成功的;教师只有帮助学生们获得成功,自己才算是成功的。而学生在获得了成长后,自然会对学校产生持久的爱。
三、传递
爱校,是一种情感,情感产生的共同点就是感染;也是一种能量,能量的最大价值就是传递;还是一种精神,精神的最大魅力就是能起到榜样的作用。如果想要学生爱校,就要把爱注入到他们的心田。学校不能只满足于把学生“送出去”,也要设法让毕业的学生“走回来”。这样,就会使学校精神具有更深远的传承意义。如笔者所在校开设的校友讲堂、“百生联百友”等活动,就收到了很好的爱校教育效果。
又如,笔者在编撰校史时,开始只是将其作为一项工作任务来做。而校史资料散佚很多,为了找回丢失的校史资料,笔者对学校的一些老领导、老教师、老校友进行了采访。在采访过程中,笔者被很多人和事所吸引、所感动,并受到启迪。他们身上散发出的光芒,使笔者充满力量,感受到了温暖。如退休老教师丁庄平慷慨地把他珍藏多年的原《长沙铁路普通教育简史》油印稿孤本交给笔者,并将相关史料详细地做成了一张张小卡片夹在对应的页码中……教师们、校友们的爱校精神十分令人感动。
精神的力量是巨大的。一所学校如果能将优秀的校园精神传递给每一位学生,那么它产生的感召力就是无穷的。一棵树的生命,不只是从春天走到冬天,它也要从冬天来到春天。四季轮回,给了大树以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同样,精神的传递,也给了校园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也将成为校友与母校间的情感纽带。
校园,是爱的家园,是教学生感受爱、给予爱的殿堂。作为教师和学校管理者,要努力构筑更多的连接,赋能于学生,传递精神力量,使学校成为学生情感的滋养地。
(责任编辑 张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