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每个学生拥有全面发展的“跑道”

2019-09-03王东

基础教育参考 2019年16期
关键词:整体设计综合改革共建共享

王东

[摘   要]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性质、课程形态缺乏准确的理解和把握,会导致实施过程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为此,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实践,使之充分发挥助力区域教育内涵发展与质量提升的作用。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整体设计;共建共享;项目推进;综合改革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课程,同时,也被普遍认为是难点课程。自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以来,部分教育者对课程性质、课程形态缺乏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在没有统一教材、课程资源不足、缺少专职教师、难以考核评价等现实困境下,课程实施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影响了课程效果,制约了课程的全面推行。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充分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的价值和意义,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实践。

一、整体设计,规划课程本土化实施方案

为了能够常态并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姜堰区开始了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土化实践。

1.出台课程指导文件,保障课程有效推进

姜堰区研制并下发了课程实施指南,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场域,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个维度出发,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满足学生“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的需要,形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实施方案。

2.明晰课程四大领域,规范课程实施内容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由地方统筹管理和指导,具体内容以学校开发为主。为此,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参照“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四大活动方式和关键要素,姜堰区将课程内容明确为“研学旅行、学生领导力课程、基地实践、电影观赏”四大领域,并提出每个领域的实施建议。学校则根据全区课程实施指南,进行校本化课程整体规划,明确每个项目的具体实施时间,并制定相应的课程管理制度,使课程实施走上制度化、规范化、校本化的轨道。

二、共建共享,精心提供课程资源

姜堰区面对缺少综合实践活动专职教师、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能力相对欠缺的现状,构建了省、市、区、校、班“五位一体”的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平台,为课程实施提供常态化、高质量的资源保障。

1.用好省级课程资源包

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主编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成长手册》(以下简称《成长手册》)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包,可以作为全区综合实践活动计划与实施方案的重要内容。姜堰区要求全区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根据实际,用好《成长手册》,自主选择单元主题,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开辟广阔的空间。

2.建成特色化的地方课程资源库

姜堰区组织全区近百名教师参与《三水鹿鸣》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资源库建设,全面汇总了姜堰乡风民俗、社会经济、教育文化等地方课程资源。基于学生的年段特征、阶段性发展要求,开发了“天目揽胜 遗风犹存”“溱湖壮锦 涛声悠扬”“草圣诗豪 名流辈出”等八个项目主题,要求每个主题让学生经历“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的长周期研究性学习过程,与研学旅行、学生领导力课程、基地实践、电影观赏领域的内容整合实施。

3.开发个性化的校本、班本课程

姜堰区充分挖掘教师课程开发潜能,鼓励教师进行校本、班本课程开发。如教师开发的“水乡水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红色蒋垛”系列实践课程等,拓展了学生的活动空间与学习场域,引导学生调研、考察、制作与服务,深受学生的欢迎。区综合实践活动名师工作室编制的“践行美丽”实践课程,获评江苏省中小学优秀校本课程一等奖,并入选江苏省精品课程。

三、项目推进,探索多元实施路径

姜堰区围绕研学旅行、学生领导力课程、基地实践、电影观赏四大项目主题,基于项目学习、问题解决课程实施方式,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打上了鲜明的地方烙印。

1.研学旅行:在考察探究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姜堰区将研学旅行融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项目化实施和区域性推进。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依托校外资源,探索“研究性学习+旅行”的综合实践育人路径。姜堰区将“活动前指导、活动中体验、活动后交流”有机结合,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实现了研学旅行活动的育人价值;坚持“活动有方案,行前有备案,应急有预案”,始终做到安全第一。2018年,全区61所学校共计开展了446次实践体验活动。

2.学生领导力课程:在社会服务中培养关键能力

姜堰区推进“学生领导力培养”项目学习,确定了第一批36所项目试点学校和63个“学生领导力培养”项目,并围绕“社区与校园服务类、帮助弱势群体类、文化遗产保护类、公共政策类、公益组织创建类”等实践主题,提供了“我们的发现”“我们的问题”“我们的方案”“我们的行动”等课程实施参考路径,开展了相应的研究性学习,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参与社会活动,从中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团队领导能力、综合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2018年,该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公益小天使”组织学生、家长、志愿者2206人次开展公益服务,资助困境儿童及家长202人次免费出游。

3.基地实践:在劳动实践中开展跨学科学习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必须坚持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姜堰区利用学校、社会、家长资源,以“先实践后指导”“先指导后实践”“边实践边指导”等课程组织形式,开发了一系列特色基地实践活动课程,指导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开展跨学科学习。以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南校区为例,该校开发了校园的一块荒地,打造了“快乐农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农耕文化、快乐种植、科学探究、田园说写诵、创意刻繪烙五大学习板块,在种植过程中实现了语文、科学、音乐、美术、劳动与技术等多学科融合学习。2017年5月,该校承办了全国新教育实验开放周现场展示活动,得到了与会代表的高度称赞。

4.电影观赏:开发影视主题研究性学习课程

姜堰区要求学校每学期组织每个年级观看两部经典电影,要求教师自主开发关于电影的项目学习课程,引导学生开展关于电影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教师一般采用“观赏前指导、观赏中体验、观赏后总结”的思路,引导学生进行电影课程的学习。姜堰区有些学校的做法取得了显著成果,如城西实验学校的“光影阅读”课程成果获江苏省泰州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并入选江苏省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

四、综合改革,全面提高实施水平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必修课程,要保证其全面开设到位并实现育人价值,需要进行综合配套改革。

1.国家课程校本化实践,为课程推进“增”活力

姜堰区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创新班”实验,给予创新班教师“区测免考、考评优先”等一系列“政策红包”,激发了教师参与课程开发、投身课程实践的积极性,为课程实施和推进提供了助力。如“寻根民俗创新班”“水乡风情创新班”“田园课程创新班”“四维电影进课堂创新班”产生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2.课程管理微创新,为课程实施“挤”时间

(1)“灵动周三”提供充足体验时间

“灵动周三”即每周三下午不上文化课,3节课联排,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提供整块的时间,确保项目化学习有充足的实践时空和机会,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2)“多彩周五”开辟私人定制课程空间

“多彩周五”即每周五下午2节课联排,安排丰富多彩、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实践体验课程。各校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实行校级、班级社团“选课走班”,保证学生有充足的体验时间和活动空间。

(3)“弹性放学”拓展课程实施时空

姜堰区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校在学生下午放学后提供1小时左右的公益托管服务,推出“强基固本”“回味经典”“张扬个性”弹性放学服务套餐,拓展了学生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的时空。区政府每年拿出600万元专项资金购买教育服务。江苏省教育厅以《江苏教育工作简报》的形式,向全省专刊推广姜堰区实施弹性放学的经验和做法。

3.拓展课程资源,为课程开发“创”平台

(1)依托精品基地,提升活动品质

姜堰区中小学成立了20个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地,给学生提供多元化自主實践空间。其中,姜堰区克强学校的“红色乡土文化课程基地”等成为江苏省课程基地和特色项目。

(2)建设精品线路,体验探究乐趣

姜堰区坚持校企合作,打造示范性研学旅行精品线路,积极推动资源共享和区域合作,逐步形成了布局合理、互联互通的实践体验网络。泰州梅兰芳公园、海军诞生地纪念馆、姜堰溱湖湿地等实践基地成为优质课程资源。

4.实行评价制度改革,为课程评价“添”温度

姜堰区切实树立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新理念,打破传统评价弊端,优化档案袋评价制度,探索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评价方式改革,实行“快乐游考”“变脸纸考”“自主免考”等创新性评价,使教育更加关注人的发展,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多年来,姜堰区一直深入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不仅没有降低教育教学质量,还收获了额外奖赏,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全区高考成绩始终位于全省第一方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正在并将继续促进区域教育内涵发展与质量提升。

(责任编辑   张慧籽)

猜你喜欢

整体设计综合改革共建共享
高职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实践与研究
民族地区县级中等专业学校综合改革发展研究
浙江省学校体育综合改革现场会在杭州拱墅区召开
关于推动绿色建筑设计的思考
Interlib在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中的应用初探
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
筑巢引凤共建共享人才共育校企共赢
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现状思考
机修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初中数学自主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