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幼儿园“农耕课程”理念、目标与内容体系构建

2019-09-03杜燕红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8期
关键词:农具农耕幼儿

杜燕红

(洛阳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河南洛阳 47193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但乡村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最为突出的地域。城市化的教育成为乡村父母改变下一代命运的心理动力和行动抉择,逃离乡村的心念和“教育离土”现象愈发凸显,乡村也因此身处集体失忆的边缘,乡村文化是否还能发挥延续文化根脉的作用成为拷问我们的现实命题。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因而,让乡村教育回归乡土,进行乡土重建,复育乡村文化,为乡村招文化之“魂”成为乡村振兴的根基[1],意义重大。

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农耕文明史的农业大国,农业文明源远流长。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农耕文化,孕育着“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崇尚自然和返璞归真,追求天时、地利、人和的和谐发展,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2],由此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宝贵的精神财富,为幼儿园课程建设汲取养分奠定了文化基础。课程与文化之间具有内在的互生互动。一方面,农耕文化为幼儿园课程提供丰富的资源,其中所包含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共生观所构成的有机整体,是对优秀文化的传承,也是对幼儿生活统整性的尊重,帮助幼儿全面理解和体验优秀传统文化,与自然、社会、自我达成和谐状态;另一方面,取材于乡土资源的幼儿园农耕课程因其本身的教育性而形成独有的文化品格有机融于农耕文化,引领并促进其发展,不断延续文化生命力,彰显文化自信。

一、农耕课程理念与目标

幼儿园农耕课程是幼儿园课程开发的不同主体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规律,对农耕文化中具有教育价值的资源进行开发、归类、提炼、加工与转化,所形成的涵括课程理念、课程制度、课程实施、教育活动、师幼互动、家园共育、园所环境等多层次要素在内有机整合的复合体。

幼儿园农耕课程形成的过程是一个文化整合的过程。农耕文化的哲学意蕴是“应时、取宜、守则、和谐”[3],从而在天、地、人之间建立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首先,农业生产是一种根据节气、物候、气象等条件而进行,表现出强烈季节性特征的劳作活动,与其联系最直接的就是“时间”,人们基本上是生活在按照自然节律和农业生产周期而延续的时间框架之中,二十四节气即为中华民族古老文明和人类智慧的结晶,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人们依节气安排农事活动,“不违农时”是心中的“圣经”,顺天应时成为几千年来人们恪守的准则。其次,“取宜” 主要是针对“地”而言,种庄稼最重要的是因地制宜,即适宜、适合,所以,“取宜”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再次,“守则”即为遵守准则、规范、秩序。最终,铸就孕育了农耕文化平实和谐、以和为贵、天人合一的思想,追求着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人和谐的美好愿景。

“应时、取宜、守则、和谐”既是农耕文化的核心理念,也体现了农耕课程的核心精神和理念,不仅揭示出万物有时,各居其宜,生发有则,天人合一的自然规律,也是对育人教化本质的高度凝练。“应时”体现出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阶段的规律和特点,既遵循生命成长的节律,把握教育关键期,又要谨防揠苗助长,适时播撒阳光雨露;“取宜”即根据幼儿个性特征和个别差异,采取最恰当、最适宜的方式方法,提供适宜的教育,帮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守则”强调教育规律的重要性,重视立德树人,做有“根”的教育,培育有“魂”的人才;“和谐”是以深入现场的田野精神,在熟悉的农耕乡土环境中做真教育,让师生体验和经历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感受天人合一、天地共存的幸福融通状态。

因此,农耕课程理念即为“应时、取宜、守则、和谐”,课程目标为:感受天地之息,体验农耕乐趣,认同家乡文化,萌发家乡情意。具体教育目标为:(1)多途径、多方法了解家乡的自然文化景观、农事、资源特产等,萌发爱家乡、爱自然、亲近动植物的积极情感;(2)了解农事活动,初步认知世界万物生长节律,理解人与自然、社会等方面的关系;(3)喜欢参与合作、探究和体验农耕活动,通过种植、饲养、采摘、烹饪、观察等活动,逐步扩大探索视野,具有探究意识和初步的解决问题能力。

二、农耕课程建构路径

(一)实施课程审议

课程审议是基于幼儿园课程构建与实施的目的,课程开发主体对幼儿园课程资源、课程实施策略及相关情境进行深入考察、讨论分析、权衡取舍所作出的课程抉择。课程审议是幼儿园课程制度的具体体现。在课程审议中,幼儿园园长、教师、家长、幼儿、专家学者和社会各方人士等不同主体可以对课程建设发表不同观点,通过不断分析与碰撞,反思和审视,确保幼儿园课程开发的科学性、适宜性和教育性。

幼儿园农耕课程建构需兼顾地域性和普适性的课程资源,将两者有机整合。本研究场域为河南省新安县,其地处豫西浅山丘陵区,是河洛文化主要发祥地和仰韶文化集中分布区。新安为农业大县,有耕地42万亩,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达70万亩,为农作物主要产区。基于新安县地域特点和农耕文化的内涵,课程开发主体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调研、走访农户、上网查询等多种方式搜集新安地区与农耕课程相关的资源,组织不同类别和层次人员参与多轮课程审议,经过仔细斟酌、筛选和整理,最终确立了一个以农业科普教育、农业文化教育、农作体验、农具制作、农耕文化传播为一体的农耕课程体系,梳理出“六农”的农耕课程资源框架,如图1所示,具体包括农作、农畜、农技、农食、农谚和农器。

(二)关照儿童发展

好的课程还需真实的教育来检验,兼顾“教学的‘大纲'”和“儿童的‘大纲'”[4],知识的逻辑和儿童发展的逻辑,也即要考虑3-6岁幼儿是否对“六农”农耕课程感兴趣?不同年龄班幼儿探索主题有何差异?能否有效达成课程目标?因此,在农耕课程开发和课程实施中,尤其要注重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通过农食、农作、农畜、农器、农技、农谚等多维度、多向面的亲身体验、实践操作来达成亲农耕、学农事、乐成长的目的。与此同时,每一个课程方案都尽可能地做到生动有趣,源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兴趣,把握儿童发展的核心经验,有具体的三维目标作指引,以实现幼儿知情意行的统一整合。

图1 “六农”的农耕课程资源框架

(三)组建课程共同体

幼儿园、家庭、政府、高校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幼儿园农耕理念的生成、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课程实施需要各方主体的有效合作和长期联动,形成课程开发和实施共同体,推进幼儿园农耕课程文化可持续发展,提升幼儿、教师、家长、民间艺人、研究者等不同主体在农耕课程生成和实施过程中的创造性、互动性,以及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5]。

为便于教师组织活动,各方主体设计分发农耕文化资源问卷调查表,搜集、分类整理各方面资料,统计、分析、研究相关数据,筛选出贴近幼儿生活经验和兴趣的农耕课程资源,建立园本和班级两个层级的课程资源库,包括实物、图片、图册、音像、文本等形式。教师可以根据活动需要和幼儿经验,从课程资源库中提取相应的资料素材,直接利用或开发生成新内容。家长和社会人士的积极参与也有利于推进家园共育,实现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目标统一,形成教育合力。

三、农耕课程内容的选编

由于农耕文化强调“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精神,所以,农耕课程内容编排注重道法自然,根据时令节气、气候物候、季节更替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安排与之相适应的课程内容。具体来说,会随着一年时序的变化,将农耕课程分为春种、夏管、秋收、冬享四个阶段进行,让幼儿在学习活动和生活过程中体会和复演古人先贤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出的规律,感受农耕文明对自然节律精准把握的深刻智慧。内容编排以时令节气为线索,设置单元主题活动,将五大领域核心经验,融于“农作、农畜、农食、农器、农谚、农技”中,形成了与此相关的农耕课程体系,诸如:“播种春天”“农耕园趣事”“新安特产”“樱桃沟之美”“美味的烫面角”“收获的秋天”等十几个主题活动。这些主题活动从幼儿实际出发,既符合农耕课程目标,也适合幼儿学习特点,既能展示出本土农业文明精神,又能突出农耕文化特征。

农耕课程中,四季不同主题活动以及各年龄班活动设计举例如下:

(一)“播种春天”主题教育活动

图2 “播种春天”主题活动

主题目标内容组织实施小班 春之乐乐于参加种植活动,体验农耕的快乐;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发现春天的特征;认识常见农具和所种植的作物。我的小苗———农作樱桃沟的故事———农谚春耕农具———农具花瓣画———农艺春耕操———农技种植园科学区亲子活动中班 播种春天尝试采用多种方式收集种子,精选种子,种植和观察;参与种植活动,感受劳动的快乐;持续观察作物的萌发特征。春耕操———农技农具的使用———农具古诗/民谚———农谚种子画———农艺春花的聚会———农作全园环境创设教学活动早操活动大班 春的秘密对种植活动有持续的兴趣,能发现不同农具的功能;体验烹饪家乡美食的过程,激发家乡情;运用多种方式,表达对春天的发现。烫面角———农食农耕园———农艺小苗与我同成长———语言小动物苏醒了———科学自豪,我是新农民———社会

(二)“发现夏天”主题教育活动

图3 “发现夏天”主题活动

主题目标内容组织实施小班 火辣辣的夏天乐于参加种植活动,体验农耕的快乐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发现夏天的特征认识夏天的小动物和瓜果我们的瓜果———农耕/农具小蝌蚪找妈妈———语言火辣辣的夏天———科学瓜子画———农艺荷花舞———农艺种植园科学区亲子活动中班 戏水乐参与西瓜节活动,感受劳动的快乐持续观察作物的萌发特征乐于参加戏水、观察昆虫、草编等活动荷花舞———农艺戏水———健康夏天绘本———语言美丽的草帽———农艺我们的瓜果———农作蝌蚪变青蛙———农畜全园环境创设教学活动早操活动大班 忙碌的夏天对收割麦子、捡麦穗有兴趣,发现不同的收割农具体验摘樱桃的过程,激发家乡情运用多种方式,表达对夏天的喜爱自制鲜榨果汁———农食农耕园———农艺农谚古诗———语言蝌蚪变青蛙———科学欢乐樱桃节———艺术我和小苗过“六一”———社会

(三)“收获秋天”主题教育活动

图4 “收获秋天”主题活动

主题目标内容组织实施小班 秋之美乐于参加农耕活动,体验农耕的快乐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发现秋天的特征认识秋天的植物和水果认识收获农具———农作/农具秋天的绘本———语言风向标制作———科学树叶粘贴画———艺术秋收舞———艺术种植园科学区亲子活动中班 收获秋天参与特色农食活动,感受劳动的快乐比较观察农作物的特征与异同主动参加采摘、观察昆虫、草编等活动秋收舞———农艺中秋/重阳的故事———语言麦秸秆手工———农艺收获成果———农作水果娃娃———艺术全园环境创设教学活动早操活动大班 快乐集市了解生态农业技术,具有一定的环保意识体验参与小集市的过程,激发家乡情持续观察月亮的特征自制月饼———农食农耕园———农艺农谚古诗———语言变脸的月亮———科学欢迎秋爷爷———社会

(四)“乐享冬天”主题教育活动

图5 “乐享冬天”主题活动

主题目标内容组织实施小班 冬之藏乐于参加冬季农耕活动,体验冬季活动的快乐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发现冬天的特征认识常见农具和所种植的作物我的萝卜———农作雪孩子———语言节气童谣律动———艺术冻冰花———艺术玩雪———健康村里真热闹———社会种植园科学区亲子活动中班 享用冬天尝试采用多种方式表达对萝卜种植过程中的发现参与种植活动,感受顺应自然的农耕态度持续观察作物的萌发特征我的萝卜———农技剪窗花———农艺安的种子———语言冻冰花———农艺我是小当家———社会全园环境创设教学活动早操活动大班 冬天的团聚体验烹饪家乡美食的过程,激发家乡情运用多种方式,表达对冬天的认识通过农食制作,体会家人团聚的幸福包饺子/水席———农食农谚故事———语言春节来历———语言水的三态变化———科学团聚真幸福———社会

从上述活动主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农耕课程体系内容的设计富有逻辑性、层次性,每个主题活动中,有鲜明的、具有吸引力的主题,并符合不同阶段幼儿年龄特点;活动目标明确,体现全面发展;活动内容既涉及“六农”,也涵盖五大领域;而活动的组织实施渗透在幼儿园一日生活各个层面,并拓展延伸到家庭和社区,体现活动实施方式的多样性。

四、农耕课程的组织与实施策略

(一)以“六农”资源为载体

通过对新安县地域资源和农耕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梳理出以农作、农畜、农食、农器、农谚、农技为代表的“六农”课程框架。其中,农作课程以蔬菜作物、粮食作物、药用作物、果类、观赏类植物为主线,让幼儿了解不同种类农作物的生长条件、生长规律、种植与管理的方法、营养价值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农畜课程分解为牲口类、禽类、水生类、昆虫类四大类,通过学习体验农畜课程,帮助幼儿了解常见家禽家畜的外型特征、生长特点、生活习性、饲养方式、经济价值,农业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以及特色农畜加工食品等方面的知识。农食课程主要包括新安县特有的主食、辅食、特色豫菜三个类别,通过介绍这些极富地方特色和传统工艺的食材和食物,使幼儿关注喜爱地方特色小吃,了解其所蕴涵的丰富的地方饮食文化,进而产生文化认同、增强家乡自豪感。农器课程、农技课程是通过传统农具、现代农用设备以及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介绍,让幼儿感受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劳动人民的智慧与结晶。此外,通过搜集春夏秋冬四季农谚,可以加深幼儿对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农耕精神的理解和认识。

(二)以主题活动架构为媒介

在预设的主题活动中,嵌入“六农”课程,通过整合学习,拓展幼儿农耕知识、丰富幼儿农耕经验,提升幼儿幸福感、成就感和文化自信。如在“播种春天”的主题活动开设过程中,我们通过植树活动、参观活动、观察活动、采摘活动、烹饪活动、亲子活动、环创活动、体验式教学等组织形式,让幼儿充分、深入、直观地感受和关注无处不在的农耕文化,并通过具体的农业劳作和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让幼儿感受“遵自然、守天道”,不违农时、不误农时的农耕智慧,体会渐行渐远的农耕文明,用农耕文明、农耕精神滋养现代生活。

每个主题活动的开展需有园所环境和材料投放的支持,并与节气物候等相适应。为此,每一个主题活动的设计和实施都充分考虑各年龄段幼儿年龄特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尽可能地还原传统农耕生产生活的环境场所、人文活动、民俗节庆,通过田间户外适当且适宜的劳作体验,以原始质朴的劳作方式去感受农耕文明“应时守宜”的时间智慧,在亲近大自然、亲近土地的过程中,引导幼儿逐步深化对河洛地区优秀农耕文化的认识,建立起对农耕文化的基本认知,体验农耕的快乐,感受到农耕文化的魅力。

(三)以田间地头的自然活动为途径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所以,农耕课程的实施要寓于游戏、日常生活和各类活动之中。为此,教师和家长根据季节特征带幼儿走进田间地头进行各种探索活动、游戏活动和劳作活动,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释放幼儿的天性,回归本真。诸如:亲子活动中,家长和幼儿一起挖花生、刨红薯,除了让孩子感受收获的喜悦、劳动的辛苦,也触发了孩子对地下世界探秘的兴趣。“开心农场”的劳动基地里,孩子们与小伙伴自由结伴,徜徉在花卉、植物、农作物之间,充分享受阳光和花香,体验友情与合作。孩子们在广袤的草地上打滚、捉蚱蜢,在大片的麦地、稻田捉迷藏,看风吹麦浪,用麦秆创意拼贴;钻进草莓棚,撅着屁股寻找草莓大王;小心翼翼走进西瓜地,挨个轻敲西瓜听辨生与熟……这些“狂野不羁”的活动培养了幼儿热爱劳动、热爱自然、爱护劳动成果的情感体验,也必将滋养幼儿美好的童年。

(四)以课题组教研活动为保障

课题项目的运作与实施有利于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互通共享、师资队伍优化均衡、保教质量提升,以及特色品牌的凝练打造[6]。因此,为保障农耕课程的科学实施,在研究实践基地组建农耕课程课题组,开展多样化的学习、分享和交流活动,定期开展农业谚语、名言等交流的活动;聘请农业专家每学期对教师、家长和幼儿进行农耕文化的宣传及指导,感受农耕文化的真谛;设立课题档案,陈列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用于课题研究的学习、分享与交流;课题组定期组织农耕课程教研活动,通过集体备课、反复推敲、打磨研讨的基础上实施课程资源。

以大班幼儿对农具的认知为例,由“刀耕火种”到青铜农具再到铁制农具、现代农具,农具的发展承载了中国几千年的农业文明以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其发展变化是人类不断观察探索、认知自然、适应自然的表现。通过课题组教研,确立课程实施的目标:幼儿了解认识农具的常识,农具演变的过程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农民的艰辛和社会的发展进程,珍惜幸福生活;操作和使用简易农具,初步体验农耕文化,享受农耕乐趣,传承农耕文明;在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农耕活动中学会发现与合作,具有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以课程评价助推实施过程改进与效果提升

农耕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是一个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需要借助于课程评价,获取反馈信息,为科学地组织和实施课程提供依据。为此,在农耕课程组织和实施过程中,实施课程评价的要领是:第一,兼顾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尤其注重对幼儿学习过程的评价,关注幼儿的学习动机与兴趣、经验获得、学习品质等方面的发展;第二,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教师对活动的开展有记录、反思、研讨、对话和评价,关注教师在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的专业水平,在不断反思和肯定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第三,强调多元主体参与评价,充分考虑家长、同行等方面的反馈评价,吸引各方力量关注和参与农耕课程,有利于课程的推广和深化。

猜你喜欢

农具农耕幼儿
古代农具“奇妙夜”
农耕初体验
农耕旧事十二韵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击打式谷物加工农具
研磨式谷物加工农具
立足农耕 特色强校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拾趣安吉,快乐“农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