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主题及叙事手法角度探析《中性》
2019-09-02岳川杰
岳川杰
[摘要]主题是作者在作品中通过描绘现实生活图画、塑造艺术形象显示出来的,贯穿一部小说始终的中心思想,对理解一部小说至关重要;叙事手法是作者为讲述故事所采用的手段,多样的叙事手段可以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本文通过对《中性》这一作品所蕴含的多重主题和独特的叙事手法分析,以期对作品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关键词]《中性》;主题;叙事手法
[中图分类号]1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8-0191-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8.086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中性》一书发表于2002年,并于2003年获得了普利策小说奖、美国国家书评奖和美第西斯奖等奖项,足可见其颇受西方评论家的好评;小说的作者杰弗里·尤金尼德斯是近年来在美国小说界十分活跃的希腊裔作家《中性》主要讲述的是一位名叫卡丽的双性人在生活和工作中所面临的性别困境和民族认同困境。卡丽出生时是个女孩,但她从小就显现出了一些男孩子的特征。而随着年龄的增大,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她的男性特征都变得愈加明显,这也给她的生活带来麻烦。主题对一部小说至关重要,小说一般也都围绕着一个甚至多个主题来进行情节的发展,以下是对选出的《中性》一书中的主题。
一、主题
(一)重生主题。重生主题是《中性》中较为明显的主题。在书中,不同的人物经历了不同的“重生”历程。对于卡丽的祖父母的“重生”,作者是采用“火”这一意象来展示的。
纵观英美文学的作品,以“火”来表现“重生”主题的,不在少数,颇有一种“耶稣以火为世人施洗礼”的意味。在《简·爱》一书中,故事结尾的大火就使得罗切斯特获得了重生,他不再是以前那个有些傲慢的庄园主;他和简的爱情在大火的考验之下也得到了涅磐,可以说这场大火是最后美好结局所不可或缺的。而在劳伦斯和艾略特的诗歌“火”这一意象,更是积极意象。劳伦斯认为“有一种永恒的生命之火永久地环绕着宇宙,只要能触到它,即可更新自己的生命。”而且“火”这一“看似残酷的意象,象征了一股欲毁灭、欲重生的渴求”,并且劳伦斯在诗中也常常用到这一意象;在艾略特的著作《荒原》一诗中,虽然描绘的是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西方世界,到处是一片精神荒原,但这死气沉沉的荒原之中并非没有希望,在《火诫》这一诗章中,就是运用佛教经典中的火诫涅磐的意象,在《荒原》这一看似毫无生机可言的作品中播撒下希望的火种。
由此可见“火”这一意象在英美文学作品中是有着“重生”和“希望”的意味。这场大火带给卡丽祖父母的不是毁灭,而是重生,他们的过去在这场大火中被抹去,他们也即将启程前往美国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主人公卡丽自己也经历了“重生”,她出生时是个女孩,但在发生车祸并逃离医院之后,便以男性的身份继续生活。卡丽放弃了自己多年来的“女性”身份,转而以“男性”的身份继续生活,这种选择对她来说相当于一次“重生”,因为她不得不丢掉多年来养成的女性习惯,而为了在行为举止上更像一个男人,卡丽不得不去模仿和学习男性的动作。
小说中的其他次要人物也有“重生”的经历,卡丽的外祖父曾长期从事走私活动,但他在后来经历了“重生”,变成了一位伊斯兰教传教士。甚至包括卡丽祖父母的养蚕及卖蚕茧的职业,都有一层破茧“重生”的意味。
(二“先天和后天”主題“先天和后天”的主题在小说中也得以体现“先天”指的是存在于基因中的遗传因素,如性别、年龄、民族、父母等因素;而“后天”指的是受教育状况、职业经历、经济条件等“后天”说否认遗传因素的影响,其代表约翰·洛克认为每一位儿童都是一块白板,后天的培养决定了性别角色;而"先天”说则认为遗传因素决定了人的性别角色,因此“先天”和“后天”是两种不同的观点。在小说《中性》中,主人公卡丽双性人的身份和经历诠释了“先天和后天”的斗争,卡丽是因为“先天”的基因缺陷而成为一个变性人的,而在“后天”的家庭养育和教育培养之中,卡丽是一直被当作一个“女孩”的,但她的选择似乎却违背了后弗洛伊德时期的观点,即认为的一个人的性格特征是主要是由后天培养形成的。
作者尤金尼德斯生活在“两性无差别的七十年代,正是后天成因论如日中天的时代。”但后来随着生物学和基因学逐渐占了上风“先天”因素被认为是决定因素,作者生活在这样一个“先天和后天”论争激烈的时代,在其小说中对这一主题进行呈现也就不足为奇了。可见作者将当时的“先天和后天”论争糅合到了卡尔这个人物身上。但在作者看来“我们夸大了基因在决定人们命运过程中的作用。”但基因和环境,抑或说“先天和后天”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作用的,尤金尼德斯其实也是通过主人公卡丽这一中性人角色来传达他对“先天和后天”论争的看法,卡尔虽然选择了“男性”角色“但这并非意味着他当真属于男性,而任何男性也均不完全等同于别的男性。”因此尤金尼德斯在“先天和后天”之间选择了一条折中的道路,小说题目“Middlesex"中的“middle”也是可以看出作者所选择的“中间”道路。
(三)民族认同。《中性》一书主要是对斯蒂芬尼德斯一家祖孙三代人生活经历的描写,由于小说中的斯蒂芬尼德斯一家是从希腊迁往美国的,因此在美国他们属于少数族裔。书中所描写的三代人在面对美国文化时的态度,既是作者对少数族裔在适应和面对美国文化时所要遇到的现实问题的描写,也是对民族认同这个大问题的认识。而作为少数族裔的斯蒂芬尼德斯一家在总体上是在向美国文化妥协。作者通过斯蒂芬尼德斯一家的经历反映出了少数族裔在美国这个文化“熔炉”里的变化过程:大部分第一代少数族裔由于出生和生长在自己的原国籍,因而他们对自己的原国籍和宗教认同感十分强烈,如卡丽的祖母,但也不排除例外,如卡丽的祖父等人;第二.代由于出生并生活在美国,他们对自己原国籍的认同感减弱,但在由于家庭环境等的影响,他们对原国籍宗教的认同感可能依然很强;像卡丽这样第三代少数族裔在各个方面与美国人无异了。
值得注意的是本书有一定的自传性色彩,作者尤金尼德斯本人就是一位希腊裔作家,他的祖父母也是从希腊逃难到美国的少数族裔,在接受美国国内公用无线电台的采访时,他承认小说中的许多细节都基于他自己的生活经历,甚至连小说的主人公的相貌也是在他相貌的基础上进行的创作加工。从这个角度来看,身为少数族裔作家的尤金尼德本人可能也是经历过艰难的民族认同的,因此小说中的主人公可以说是美国这个多民族的社会中众多寻求民族身份认同的少数族裔中的一员。
以上主要是从三个主要主题来探讨这部小说的,另外,这部小说还有其他多层主题,譬如作为少数族裔的斯蒂芬尼德斯一家与其他种族或者族裔之间的关系甚至冲突也在小说中有所描写;另外,小说中也有很多的用典,作为希腊裔的尤金尼德在书中用到了许多古希腊的神话典故;另一方面,作者也通过小说描写了双性人这一人群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的生存现状与状况。由此看来,作者在这部500多页的小说中蕴含了丰富并且发人深思的主题,其中有些主题不仅值得继续深入研究,也是我们了解少数族裔和变性人这一团体的重要渠道。而作为一篇优秀的小说《中性》一书在叙述手法方面也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
二、叙事手法
(一)独特的叙事视角《中性》以其多变的叙事视角闻名,作者尤金尼德本人在接受采访时说自己在创作小说时“脑海里有一个故事,但找不到恰当声音予以叙述。”因为在作者看来“这种声音必须富有弹性,足以讲述史诗里的故事,第三人称的素材,但必须使用一种高度个人化的第一人称的声音。”作者在创作时遇到了困境,他“很长时间以来,不相信自己所写东西的真实性,”而在“让卡尔迂回穿梭于第一和第三人称之间时,才发觉有了真实性。”
小说中的主人公卡丽是一个双性人,而小说的叙事视角也变成了一种混合体,在卡丽出生之前,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史诗叙事的方式叙述了从祖父一辈到父辈的故事,以全知全能的视角叙述了包括卡丽的祖父母在希腊的生活经历,以及他们从希腊逃亡到美国的生活经历;随后叙述了卡丽父母的故事,以及祖母用勺子对胎儿性别的预测;但随着卡丽的呱呱坠地,小说的叙事视角由第三人稱史诗叙事变成了第一人称成长叙事,在经历车祸之前,她是被当作女孩来养的,此时小说更偏向于女性认知和观察事物的叙事视角;而在经历车祸之后,卡丽选择以男性的身份继续生活,但在此时,叙事视角却并不是简单的男性视角,因为“卡尔在社会上以男性出现,但这并非意味着他当真属于男性。”这也涉及了先天和后天的问题,之前作为女孩被抚养成人的卡丽在选择男性身份之后的叙事视角反而变得更加复杂,但这也正是小说的精彩说在。
(二)跳跃的叙事手段《中性》这部小说中另一个特点就是这部小说的跳跃性的叙事手段,作者给读者提供的背景材料少之又少,初读小说会有一种云里雾里的感觉,因为故事一开始涉及了巴尔干半岛战事,小说的故事基于一系列历史事件,如果不对具体年份发生的历史事件有所了解是很难读懂小说的。另外,小说一开始是对卡丽的祖父母还生活在希腊时的描述,当时他们的还处于谈婚论嫁的时期,但随着作者的叙述,读者却发现自己在某一阅读时间点跟不上作者的叙事节奏了,因为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上一章节中还处于青葱岁月的祖父母变成了老态龙钟的老年人,小说中对卡丽父母这一代的叙述可谓着墨不多,他们在小说中出现时,卡丽的母亲已经怀孕了,作者省去了或者说跳过了他们相恋的情节。
小说的跳跃性的叙事手段所达到的就是"碎片化”的效果,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和思考的空间,读者不再是被动地去接受读者所描写的内容,而是需要了解必要的历史知识和充分地想象才能对小说的故事背景有进一步地了解,才能对情节进行进一步的拓展。
三、结论
《中性》一书以其蕴含的丰富主题和独特的叙事手法获得人们的广泛认可,本文主要通过对几个重要主题的探析以及对其独特的叙事手法的研究,再基于对前辈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这本小说所取得的成果,再加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所得出的一些心得体会。《中性》一书中的多层主题和独特的叙事手法是作者创作的特点,作为深受后现代主义创作理念影响的尤金尼德,这一特色也在他的其他作品中也有所体现,但国内对他的研究还比较少,因此仍需进一步地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高瑞芳.流散下的身份构建——杰弗里·尤金尼德斯小说中性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6(3).
[2]姜广源,吴金涛.《荒原》的积极意象探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9).
[3]刘凤阁.《简·爱》作品中意象背后的心理空间——以“火”为例0.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7(2).
[4]刘春芳,孙浩.火的洗礼,灵的颂歌——评劳伦斯诗歌中火的意象[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5]王仁曾,刘畅.先天与后天:如何影响中国人的认知能力表现[J].兰州大学学报,2016(2).
[6]尹惠民.操演的性别与性别的伦理——论中性的性别美学[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