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策略分析

2019-09-02张婧瑶苗林康婧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9年8期
关键词:传播策略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张婧瑶 苗林 康婧

[摘要]在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的时代,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8益密切,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也在不断地增加。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被频繁地使用在多个场合,其构建的路径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文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载体,雄安新区地处古代宋辽边界,人杰地灵,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雄安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海外传播,也需要遵循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过程中的各方面要求。本文通过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路径中体现出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理念的分析,提出雄安新区所辖区域内传统文化海外传播的策略。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策略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8-0123-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8.054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分析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

“共同体”起源于古希腊语koinonia,指的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具有城邦或政治意义的共同体。这种共同的利益,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政治学》中的表述是“为着某种善而建立的”,对利益的共识,也是当今我国“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策略提出的最基本的动力来源。

习近平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由此可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外交策略,涉及的对象包括了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阶层的人民。不同国家的人们运用着不同的语言和文字,不同种族的人们有着不同的肤色和习俗,不同阶层的人们有着不同的物质水平和生活方式。这些不同之处,便是文化的具体表现。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文化基础

1.文化的概念。在中国,文化指的是包括文学艺术、风俗习俗、礼仪行为规范等在内的狭义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在西方,文化一词来源于Cultura,最初是栽培种植的意思,其内涵随时间推移扩展到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英国文学家泰勒将文化定义为“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从广义上讲,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综合”,从狭义上讲,文化“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态。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在阶级社会中,又具有阶级性,同时也具有民族性、地域性。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又形成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2.文化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的载体地位。利益的共识是建立命运共同体最基本的动力来源,而不同国家对利益的不同追求,反映出国家背后的不同文化,这些文化的差异性又会以习俗、信仰等能力和习惯表现在这些国家的人民身上,塑造出多样的民族共同体。对文化的定义反映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不同国家、民族和阶级之间文化交流与碰撞的必然性。赛谬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指出“冷战后的世界,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因此,使“不同的文化群体在价值概念层面所达成的基本理解和认同”,即建立文化认同,从而提高人民对不同文化的接受程度,承认文明的多样性,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冲突,才能使全世界的人民团结起来,共同面对当今时代人们所共同面临的问题。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路径中展现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从五个方面指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总路径,包括“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謀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这一战略决策从以下四方面展现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一)事物的关联性。如无论是政治、经济、军事还是文化,不同国家、种族和阶级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从如今气候变暖、大气污染这些全球化的危机来看,即便是一个小国家的风吹草动,也会引起全球政治经济形势的巨大变化。庄子提出的“天人合一”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意思是说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在生产活动中需要遵循自然本性,从而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因此,将全世界的人民看作是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内的“共同体”,这与我国传统的道教思想是相一致的。

(二)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这一理念已经贯穿在我国各类的外交活动中并被世界所认可。早在1955年,周恩来总理就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人类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由此可见,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对待文化的多样性上,采取的一种包容的态度。

(三)推行公道正义的行为规范。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外交策略提出的基础是“利益的共识”,人类社会发展史中国家间关系的核心也是利益的关系。从近代社会的殖民主义和如今的霸权主义来看,非赢即输弱肉强食这种利益不对等的国际关系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无尽的冲突,严重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强调“公道正义,共建共享"。这一战略决策来源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对“义”的解读。孔子曾指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唐朝诗人白居易也写过“圣人非不好利也,利在于利万人”,这些思想的共同点就是强调人在社会活动中对待“利”的态度,也就是对待社会发展中的资源,人们需要共享而不是“吃独食”。由此可见,从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重义轻利的内涵。

(四)可持续发展。人类社会在追求文明的发展和财富积累的过程中,可持續的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各领域的学者也逐渐认识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价值。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框架中“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这一路径便指出了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把人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需要我们尊重自然规律,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三、雄安新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解读

雄安新区所辖区域包括河北省保定市所管辖的雄县、容城、安新三个县以及周边区域,该辖区自有人类活动开始到民国时期,历史文化包括白洋淀周边的红色文化圈、东周汉文化圈和新石器时期文化圈这三大文化特征。雄安新区的三大文化圈和燕南长城、宋辽边关地道遗址,共同构成了雄安新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历史特征。

这五个方面的特征,与王文华(2017)对雄安品格的归纳是一致的。他指出,雄安品格可以归为黄、黑、紫、红和绿五色。其中黄指的是黄土地里的斑斓,也就是前文所提到的东周汉文化圈和新石器时期文化圈时期留下的古老而又厚重的历史;黑指的是宋辽边关地道和燕南长城在内的“黑云压城城欲摧”一般风云变幻惊心动魄的往事,紫指的是“紫气关临天地阔”一般群英荟萃的人文,红色指的是“红色如何成为底色”,即雄安新区历史上涌现出来的传奇抗日英雄,以及随之形成的白洋淀周边的红色文化圈,绿色指的是“绿意盎然看水城”,即以白洋淀为中心的北方水乡文化。

雄安新区的文化资源主要存在形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历史古迹。2017年9月,我省文化厅对雄安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普查,普查的结果显示“雄安新区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213项,其中有211项呈活态存在",这些非遗的形态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曲艺”等10个方面。我省对雄安新区非遗项目的普查工作,为雄安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传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以雄安新区为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外传播策略分析

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最重要的动力来源是需要建立在“利益”认同的基础上,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是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进行的。在传播的路径上看,第一,需要注意事物之间的关联性,不能把文化与当地的政治、经济割裂开来;第二,要做到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就需要以包容的态度对待地域等差异带来的文化差异,既要尊重对方的文化,也要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第三,文化的传播不是文化的内化,更不是以一种文化取代另一种文化的文化侵略,作为文化的传播者,我们要以公平和正义的行为准则来要求自己,以平等的姿态对待不同的文化,以合理的方式传播文化;第四,文化作为人类生产活动的产物,也要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也需要可持续发展,切不可以急功近利,为了利益竭泽而渔,做出违背自然规律和不符合和谐之道的行为。

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路径反映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四个方面来看,雄安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对外传播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以高站位制定文化传承与传播策略

政府部门在制定文化传承和交流策略时,应充分考虑到雄安新区不同历史文化形态以及海外各国家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状况,在尊重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和不同阶级差异性的基础上,制定合适的方法,运用得体的传播渠道,注重中华文化在海外被当地群众认同的程度,提升我国文化影响力。

雄安新区作为中世纪宋辽边界地区,一直是两个民族互市融合的核心地带,也是宋辽对峙时期的兵家必争之地,宋辽边关地道遗址被称为“地下长城”。对于这段激情澎湃的历史,我们在传播过程中首先应借助政府的力量整体规划,在传播过程中通过以遗址为中心修建公园和文化园的形式,向世界展示雄安新区在民族融合和战争中展现出来的优秀传统文化。

(二)以和而不同的心态面对文化差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海外传播的过程中,必定会与海外不同文化产生碰撞与交流,文化交流的目的是做到“统一”而不是“同一”,这就意味着我们应当以宽容的心态对待不同的文化,从而做到不同文化互相兼容,协调并进,通过寻求双方文化的对接点和共同利益点之后对不同事物、不同观点的统一。

无论是安新马家寨的造船业,还是白洋淀周边的芦苇画、安新的剪纸、面塑,作为反映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艺术形式,在海外传播过程中,都会与当地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产生一定的差异,在传播过程中,需要了解海外不同国家、种族和阶级人民在文化认知方面的内在结构模式,将思维模式和文化观念进行比较,从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海外文化体验者已有的思想文化体系中。

(三)以公平平等的视角丰富文化传播的形式

随着网络的发展,文化传播可依托的传播工具也日益多样化,微信、微博、QQ、电子社区等创新型媒体传播方式逐渐兴起,能够更有效地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这些方式更符合现代社会文化市场化的趋势和商业化规律,也避免了传统文化传播方式中刻板而生硬的说教时由于“比较和选择”可能带来的文化不平等的关系,更容易大众所接受。

雄安新区目前仍呈活态存在的21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包括雄县古乐、冀中笙管乐、雄县阴阳八盘掌、安新县传统造船技艺、安新县芦苇画、安新县白洋淀苇编、安新县面塑在内的这些优秀传统文化,都可以与现代电子工具相结合,充分调动人们认知文化的参与度和传播文化的积极性,使新媒体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提升雄安新区优秀传统文化在海外的影响力。

(四)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传播雄安新区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

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形势下,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事关全球的话题,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子孙后代的环境为代价,更不能以牺牲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生存环境为代价,因此,雄安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对外传播过程中,不能急功近利,过分地追求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而忽视了雄安新区的生态保护。

雄安新区宝贵的自然资源的代表是以白洋淀为中心的北方水乡文化,白洋淀水乡文化包括淀泊、河道、鸟类保护基地、荷花展示园区等自然风光和抗日战争时期留下的红色革命遗迹。因此在白洋淀水乡文化的传播过程中,不仅要注意生态文明的保护,还需要注意红色革命文化遗迹的保护。因此,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白洋淀水乡文化在对外传播和展示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政策的帮助,更需要语言的支持,能够让来参观游览的外国游客不仅了解白洋淀水乡文化的内涵,还能够明白尊重保护白洋淀区域旅游文化资源的必要性。

结语

雄安新区的建设不仅会促进经济的发展,更会带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政府部门需要以较高的站位制定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战略方针,需要坚持“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宽容心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采用灵活的传播形式,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做到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平衡,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为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提供精神营养和智慧。

参考文献:

[1]西塞罗.论共和国[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39.

[2]汪信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本真内涵[J].SocialScienceJournal,2018(6).

[3]习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3-3-25(1).

[4]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1-7.

[5]邹广文.在对话中增进文化共识[N].光明日报,2015-4-9(2).

[6]王文华.雄安气质[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传播策略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