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德,勤学,求是,创新”的哲学解读
2019-09-02敦志昊胡滨
敦志昊 胡滨
[摘要]校训作为一个学校的精神财富,更是菁菁学子持之以恒所践行的理念。大学校训所传递的价值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宁夏大学以“尚德、勤学、求是、创新”作为校训不仅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也为宁夏地区培养“实干兴宁”人才做出了重要的价值指引。但要将此美好愿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需将这八字箴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有机地结合起来。
[关键词]校训;现实生产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8-0049-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8.022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家有家风,校有校训,一所大学校训作为其文化精神的集中表达,对他自身的建设与发展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校训从建校之初就伴随其成长,可以说是这所大学的精髓和灵魂。青年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主体。由于校训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特殊地位,现就愚之所见以宁夏大学为例对校训文化进行梳理阐释并结合当下发展对我校校训的时代性给予一个自身的见解。
一、何为校训?
“校”在《集韵》中阐释为“校,教学之宫”《说文》中对“训”的解释为“训,说教也。”而且在古代“训”经常被用作教导百姓或弟子们修身,齐家的箴言。如:颜氏家训等。若将“校”“训”作为一个词来理解的话则是为以学校为载体的意义上说的,即在一个施教求学的地方作为其道德训诫。所以校训是一个学校文化之魂,并对全校师生具有指导性的意义,是引领教与学的永恒信仰《辞海》中对校训的阐释“学校为训育上之便利,选若干德目制成匾额,悬之校中公见之地,是为校训,其目的在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由此观之,校训可以说是广大师生都要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校训的解释则更为凝练“学校规定的对学生有指导意义的词语”而对校训的内涵,共识性较强并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说法“学校为树立优良校风而制定的要求师生共同遵守的准则。”从另一方面来说校训也是对学校办学宗旨、教学理念和学校特有文化的一种高度浓缩与概括的形式,是指引和鞭策全校师生的座右铭。校训作为突显学校特色的文化符号本身有着其显著的特点如每个学校的校训都是比较简洁、凝练,并富有深意的。除此之外从内容上看蕴涵着诸多理念追求,如对至善的追求,对知识的渴望,追求学术上的自由与独立等,并体现了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意识。而从形式再次观之,我国校训多以“二字八言”或“四字八言”为主。虽然包含宁夏大学在内的诸多高校在校训本身的字词,上有重合甚至一致的现象,但是不同地域的文化所孕育出的精神特质都凸显了其本身校训的与众不同。因此,也就形成了不同区域文化下各具特色的教学风格和育人风格。
二、宁夏大学校训的哲学解读
对校训的哲学解读可以让我们明晰学校的良苦用心,指导我们今后的学习与发展,帮助我们修德养性、勤以为学、求真求是、创新发展,形成一个良好的校园风气和高尚的价值追求。
(一)尚德
“尚德”的本意指崇尚道德,追求道德,反映的是一种哲学境界。尚德的核心即为德《说文解字》有云:“德,外得于人,内得与心也”;“德,正见也。”可见“德”字有正见,思想公正无私,在外利益世人、众生;在内心境平和,祛除私心杂念之意。它反映出古人对德文化的理解和重视《论语·宪问篇第十四》原文: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在宋代邵雍的《君子吟》中亦提道“君子尚德,小人尚力”。习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时亦提道:“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而“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由此可见,从古至今君子都是尚德不尚力《大学》首句即为“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尚德正是在追求至善之美。宁夏大学遵从大学之道正是以立德树人为基本导向。宁夏大学校训以尚德为首,崇德、明德、用德,不仅具有继承之意,更有发展之涵。我校本着以德为先,求知为后。以德引知,以知巩德。先教学生做人树德、再育学生求知、求是。
(二)勤学
关于“勤”的典故最早可追溯到《左传》中“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勤学”一词则出于《东观汉记·桓荣传》:“荣少勤学,讲论不怠,治《欧阳·尚书》。意指努力学习。学习之要诀在勤,勤学则是广大师生做科研、学术必备之法宝。在2014年的五四青年节之际,习近平来到北大,和广大师生进行了亲切的交流。在此期间,习近平指出广大青年学子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苦功夫,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对于广大学生学习态度的重视和对于勤学的肯定是各高校为止奋斗的不竭动力。宁夏大学作为西部一所综合性大学,在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为国家建设提供了众多的复合型人才。宁夏大学的师长们本着以德为先,以学为本的精神理念,通过翻转课堂教学,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积极培育学生的综合素质。他們坚守在三尺讲台之上,为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为广大学子撑起了一片蓝天。自由的学术气息在鸟语花香的宁夏大学中千回百转,我校的菁菁学子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逐渐拥有了乐学的情操、善学的能力,为刻苦勤学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为终身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素养前提。为使我校“双一流”大学的称号持久不衰,我校领导事事精益求精,为国家的建设培养出诸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三)求是
“求是”作为中国古老的哲学命题“求”指寻找,探索。诗小雅伐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孟子告子上“求则得之,舍则失之”《辞源》“是”,真也(《说文》)与“非”相对。论语阳货“偃之言是也”《辞源》引申为真谛、本质、规律“求是”不仅是探索自然界、社会和人类自身活动的奥秘和规律,更是指追求科学真理的态度、科学精神。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从延安时期毛泽东就把“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而如今我们的党也一直在倡导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它是我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科学精神和优良作风的体现“求是”的精神继承于古代,发展于当今。“实事求是”早在《汉书》当中就有记载“修学好古,实事求是”,而作为其衍生出来的“求是”亦是多次被用作各高校校训。当然这除了“求是”二字的本身含义外,也有个高校对其发展的态度与寄托。“是”体现其客观规律性,但并非照本宣科,抹杀人们的创新意识“求”一字则恰好体现了我想对于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视。所以不论是做人还是做学问都应有求是不悖的精神《礼记·大学》中的“致知在格物”即现在常说的“格物致知”,它包含着“求是”的精神,并丰富于“求是”。不管是学校整体还是学校的师生,不管是教育还是学习,只有求真求是,方可持续发展。若就学生如何“求是”来追问的话。以《中庸》的一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可以说是最佳的回应了。宁夏大学贺兰山校区的格物楼、致知楼,巍峨耸立,时时提醒我校学子做人做事要求实求是。
(四)创新
“创新”一词是近些年来备受关注的热点词语。在当今世界也急需培养各个方面的创新型人才,国家未来的发展也急需那些具备优秀品质、突出才智、富有创新意识,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够以自己创造性的思维和创造性的劳动为人类的和平幸福社会的繁荣昌盛以及科学的發展进步做出贡献的人才。人才作为知识的承载者,在新经济的开拓和发展中具有关键的、主力军的作用,而富有创造性的人才是新经济社会的第一资本。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创新理念位居榜首,明确了我国发展方向和时代要求,体现出我党在把握和认识规律方面的进一步深化。此次会议明确指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可见,创新在国家战略发展过程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创新的主体是人,而大学就是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地方。2017年9月宁夏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高校建设名单,这与长期以来以创新为校训引领学校广大师生发展奋斗的精神是离不开的。
三、“尚德、勤学、求是、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
“尚德,勤学,求是,创新”八字箴言的校训和其他名校一样言简意赅,蕴含哲理。八字校训并非简单地并列平行的关系,而是一个紧密相连、环环相扣的整体。合起来讲就是要立足于高尚品德之上,刻苦勤学、实事求是、开拓创新。既要养成以德为先的人生品质和道德境界,又要拥有勤劳、求是、创新的做事态度和能力。追求内在高尚德性,使其外化于行。而在其发展过程中又离不开学,无学则不立。凡事不学则不知,不知则不明。而在“勤学”的同时还要“求是,“求是”是为了创新,创新则是为了发展。八字箴言不仅体现了我校对人文精神的关注,同时也体现了对科学精神的重视。人文与科学犹如学校发展之两翼,融则利,离则弊,宁夏大学作为西部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坚持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并重为各学院建设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校训文化对于引领我们价值追求,激发文化觉醒,增强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具有重要作用。宁夏大学校训不仅是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更是对建校时期及未来发展理念的指引和开拓。时至今日,依然是行之有效的伦理规范并且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发展力。校训作为一个集体的内涵,他浓缩了学校的办学理念、治校精神和文化传统等内涵,所以反过来也必将影响到学校的办学宗旨、学科建设、培养方案等诸多方面近而推动全体师生的全面发展。我校校训所传递的价值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密切相关。“尚德,勤学,求是,创新”的校训凸显了我校对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的价值指向和美好愿景。以校训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方式,做到明校训、崇校风、知校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参考文献:
[1]宋清华.我国高等学校校训类型及其功能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6.
[2]史有为.外来词一异文化的使者[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281.
[3]杜学元,庹红平.我国大学校训的历史发展及其内涵[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1).
[4]王妮.大学校训育人功能研究[D].兰州:兰州理工大学,2016.
[5]韩延明,徐愫芬.我国大学校训的历史发展及现实启迪[J].中国教育科学,2013(3).
[6]石宁.基于哲学视角下的中国大学校训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4.
[7]金一鸣.中国社会主义的轨迹[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61.
[8]张国臣.在坚持和发展群众路线中保持党的各方面纯洁性[J].学术论坛,2015(5):17-21.
[9]宣飞霞,刘晓东,邴浩.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八字真经”如何修炼?[J].中国共青团,2015(5):34-46.